“瘋存240萬,回家當懶漢”:為什麼有些人即使不差錢,也躺不平?

有個博主在網上自曝,她在某大廠工作已經存夠240萬。且不買房不買車,無貸一身輕,也沒有傳宗接代的想法,等存夠300萬就可以直接退休躺平,功成身退了。
這個博文一齣,一石激起千層浪,羨煞旁人。
要知道,30歲退休是無數人的夢想,但礙於財務不自由,只得在苦海中掙扎。存錢然後躺平,似乎成為了無數人幻想通向自由的路徑。
01 怕人活著錢沒了 
存錢再多總覺得不夠
就像幸福的度量刻度並不統一一樣,能否躺平也並不完全取決於手裡的存款。
瑟林手握500萬存款,無房貸無車貸,回國後月薪1萬,生活在武漢,但仍然每天生活在焦慮裡。當她丟擲自己的焦慮後,下邊銳評:你的生活我的夢,不理解為什麼不能躺平。
甚至有人按照保守來算躺平後的收益,500萬,存定期,2%的收益,一年10有萬,不用很進取都可以活得很滋潤。
但是一如經濟學家韓秀雲老師所說,經濟上的安全感來自於收支平衡。當支大於出,地基再厚也會沒有安全感。
縱然一個人擁有500萬存款,定期存入銀行,但他每月開支在6、7萬,那仍會有吃老本的焦慮。如果再不善理財,甚至可能會存在人活著,錢沒了的悲劇。
02 努力難提含金量 
透支健康換錢不可取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叫做年薪過十萬可以吊打多少人?根據2024年的資料展示,年薪過10萬的人可能僅佔18.6%,有近70%的職場人未達到個稅起徵點。
縱使有能力者,更多的人也像前段時間熱播劇《凡人歌》中的那雋一樣拼命工作,加班到幾近猝死抑鬱,不敢放鬆,害怕被取代,才勉強殺出重圍。
而換取這一切的代價可能是極限壓榨自己,透支時間換金錢,犧牲親密關係的陪伴換事業。
但更殘忍的是,大多數年輕人可能仍在月薪3500左右掙扎,節衣縮食極簡生活,月極限存款額仍在百元打轉。
就算極限壓榨個人的時間身體極限,也不能提高努力的含金量。
03 人不一定要工作 
但人要接受需要工作
最近有一句話很火,“人不一定要工作,人是不得已要工作。”這句話看似很有道理,但是一旦接受這個設定有百害而無一利。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屬概念叫做認知融合,其是指我們會將想法和真實發生的事混為一談。比如一個人一旦接受了我會失敗的設定,最後結果往往以失敗而告終。
同樣地如果一個人接受了不得已工作的設定,每一份工作都苦不堪言,即便退休,也很難得到快樂。
一如《幸福的陷阱》的作者海斯教授所言,人不需要過度控制,退休也不需要過度控制。為了說明這一點,他舉了個關於腳踏車的隱喻:
人們總覺得騎腳踏車就要保持平衡,不能忍受左搖右擺。但實際上這根本不可能,腳踏車就是靠在接近中線位置上的搖晃在前行。
退休並不是職場幸福的終點,就像心理學家做過的實驗,一個很完全躺平後,整日吃喝玩樂,無所事事,開始會覺得放鬆愉悅,過段時間取而代之的是空虛和頹廢。
所以說,退休不是目的,躺平也不是終點,放棄對絕對控制的執念,適度躺平即時努力,才能擁有真實的人生。
這些年,大家經歷很多的不可控和市場,遇到的風險多於挑戰,焦慮再所難免,迷茫似乎是一種必然。
財富自由和提早退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件不可控的事,與其執著於虛無的目標不如重振旗鼓過好當下!
新一年,與大家共勉!
源 |  智聯招聘(IDzhaopin-com)
作者 |  桃之窈窈 ;  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