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穀雨:簷喧燕暖生蠶蟻

4月20日我們迎來了穀雨節氣。這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雨生百穀”,承載著古人對年景豐稔的希冀。
文物也會生病?罪魁禍首是它們
隨著穀雨的到來,我國長江中下游、江南一帶,雨水開始明顯增多,特別是在華南地區,一旦冷空氣與暖溼空氣交匯,往往會形成較長時間的降水過程。而溫溼多雨的環境,為昆蟲和微生物生長發育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可以對博物館裡的文物“大快朵頤”了。
博物館裡的木質、紙質、紡織品及生物標本等有機質文物是蟲黴病害發生的重災區。蟲黴常導致文物出現生黴、黴斑、粘連、狐斑、變色、汙損、結繭、鑽蛀等病害表現。文物蟲黴病害會對文物材質、結構、外觀及歷史文化價值等多方面造成嚴重損傷。因此,防治文物蟲黴病害是文物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20世紀90年代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就開始了文物防蟲防黴的方法探索。這30多年的積累,豐富了我國館藏文物生物病害致病菌種庫和蟲種庫的資料,截至目前已儲存真菌182種、害蟲8種。
古方新用,為文物“治病捉蟲”
這些肉眼幾不可見的微生物和害蟲,在超景深顯微鏡的“慧眼”下無所遁形。再借助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搭建的我國首個文物常見生物病害線上專家系統,透過圖片和序列上傳比對,技術人員能快速鎖定侵蝕文物的微觀生物威脅,對症下藥。
確定了病灶,就可以開藥了。文物醫生”們借鑑古人用植物防蟲護物的智慧,透過查閱大量文獻,篩選出上百種可能對文物蟲黴病害防治有效的植物,並提取精油進行實驗。在反覆測試和最佳化後,最終成功調配出高效且安全的植物源熏蒸劑配方,可利用植物精油天然的防蟲防黴特性,在有效殺滅害蟲和黴菌的同時還不傷害文物,實現了我國館藏文物生物病害防治技術的原創性突破。
此外,團隊還設計了內建感測器的燻蒸器,可根據展廳、庫房等不同空間需求,將植物精油轉化為持久保護氣體,在文物周圍形成動態防護屏障,可更高效地抑殺文物儲存環境中的空氣微生物、驅避文物害蟲。
處理結束後,文保人員還要定期巡檢文物儲存狀態,動態監測目標環境內溫溼度等環境因素的變化,保障文物始終處於安全、穩定的環境中。
以自然守護文明,是千年古方與現代科技跨越時空的對話。它消解了紙墨上的汙損、絲帛間的黴斑,讓承載歷史的文物在天然芳香中安然長存、萬年永保。
來源:科技日報

設計:楊凱
記者:李夢一
圖片來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學術支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孫偲 唐歡)、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
編輯:王宇
稽核:宋慈 朱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