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歡迎來到 「簡單心理 Weekly」欄目 👏
在本期 Weekly,你可以看到:
▨ 嘴唇厚一點真的更有魅力嗎?
▨影響大腦白質發育,童年逆境不是「長大就好」
▨抑鬱症讓人成為父母的機率降低了約三成
▨也許不是心理疾病的病人過多,而是診斷過度
01
嘴唇厚一點
真的更有魅力嗎?
悉尼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探索了在歐美審美文化下,人們對嘴唇大小的偏好。
隨著整形醫療技術的發展,人們改變外貌的手段越來越多,研究者希望透過這項研究展現流行文化如何影響人們的審美偏好,從而進一步影響人們追求「美」的方法。
研究者使用數字生成影像來改變男性和女性嘴唇的大小,並要求參與者對面孔吸引力進行評分。
32 名參與者觀看了 168 張面孔,包含 7 種從纖薄、正常到豐滿的唇型,參與者有 1.25 秒的時間來對每張面孔的吸引力進行評分。
最終得分最高的是薄唇男性影像和豐滿唇女性影像。

圖/實驗用面孔影像
研究者還發現,女性參與者在對女性面部影像進行觀察時,對豐滿嘴唇的偏好更為強烈,而男性參與者則更喜歡嘴唇未改變的女性面部。嘴唇偏好似乎受觀察者自身性別的影響,但在男性面孔的評分中這種差異並不明顯。這意味著女性豐唇的行為可能更多服務於同性審美。
另一方面,嘴唇的對整體吸引力的影響似乎很容易被適應。在觀察一段時間豐滿嘴唇面孔後,人們對之後見到的所有豐唇面孔的評分都會更高。這種對於嘴唇的適應(而非對整體面孔的適應)表明大腦似乎將嘴唇厚度編碼為一個獨立特徵,將其與整體面部結構分開。
人們對嘴唇吸引力的評判標準很容易受到外界資訊的干擾,這意味著社交媒體的影響可能會加劇社會審美的單一化追求。

《 東成西就 》
02
童年創傷
很可能會讓你變笨
大腦白質是神經纖維聚集的區域,它們是執行認知和行為等必要功能的資訊通路。大腦白質主要在兒童時期得到發展,而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兒童時期的經歷,特別是逆境很有可能影響大腦白質的發育。
研究者蒐集了來自 9082 名兒童的資料,其中約一半為女孩,平均年齡為 9.5 歲。
資料資訊包括大腦活動、結構、認知能力、生活環境、情緒和心理健康狀態等,並考察了多個早期環境因素類別對兒童成長的影響,包括產前風險因素、人際關係逆境、家庭經濟剝奪、社群和社會逆境因素。
結果表明,兒童大腦白質中神經纖維的連線強度和完整性存在廣泛差異,而這些差異主要取決於兒童的早期生活環境,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兒童心算以及識字能力。
這意味著早期兒童不良生活經歷,有可能會造成後期青少年認知表現下降。
儘管貧困、不安定的環境等因素會為兒童的腦白質發育造成負面影響,人際、家庭韌性還是能起到一定保護作用。研究者表示:
「我們都嵌入在一個環境中,這個環境的特點,如我們的關係、家庭生活、鄰里或物質條件,可以塑造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如何成長,這反過來又影響我們如何使用它們,我們應該努力確保更多的人能夠擁有大腦所期望的穩定、健康的生活,尤其是在童年時期。」

《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
03
抑鬱症讓人成為父母的
機率降低了約三成
生育率持續走低,年輕人越來越不想生孩子了。芬蘭的一項研究表明,患有心理疾病可能與這種現象有關。
研究團隊在超過 120 萬參與者的登記資料進行分析後發現,與未患病的人相比,患有心理疾病的年輕人成為父母的可能性較低。
其中,精神分裂症表現出最強的關聯性,被診斷為這種疾病的人在 39歲 前都不太可能有自己的第一個孩子。
其他常見的心理疾病,如抑鬱症和焦慮症,也降低了人們成為父母的可能性。被診斷為抑鬱症的男性成為父親的可能性比其他男性低 38%,患抑鬱症女性成為母親的可能性比其他女性低 19%。而在 2022 年的一項研究中,這兩項資料分別為 33% 和 15%,其中似乎存在著某種增長趨勢。
與女性相比,男性對生育的看法似乎更容易受到心理疾病影響。對於男性而言,即使是輕度抑鬱也與更低的生育相關,而對女性來說,這種聯絡僅存在於嚴重抑鬱症之中。
研究者認為,穩定的伴侶關係是生育的必要前提,因此形成或維持伴侶關係的困難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成為父母的機率較低的現象。另一個明顯的模式是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與他人同居的可能性更低,特別是男性,這降低了他們建立長期穩定關係的可能。
研究者認為,提供長期支援可以幫助他們應對生活決策,包括尤為重要的組建家庭,並且這種支援絕不僅限於心理服務層面。

《 苦盡柑來遇見你 》
04
也許不是疾病,
而是我們在為痛苦找解釋
「你有ADHD嗎?」如果你沒被問過這個問題的話,那麼可以從網上找幾張問卷來試試。可以想象,大部分問卷的結果會是「你有一定水平的成人多動症症狀。」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網路發展所帶來的弊端,人們可以自行對一些表現或「症狀」做出診斷。
隨著良莠不齊的資訊和診斷標籤大量流入社交媒體,許多醫療狀況的普遍性和我們對其的關注程度都有驚人的增長。這使得一些診斷(如抑鬱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給人們帶來負面影響已經減弱到許多人主動尋求並接受它們的地步。
英國神經學家蘇珊娜·奧沙利文認為整個社會已經過度依賴診斷,過度醫學化,而我們的文化、健康體系和自我都正在承擔其後果。
某些診斷率的上升並非由於人們健康狀況下降或檢測能力增強,相反,邊緣性醫療問題正在變成診斷。人們並沒有變得更不健康,而是正在將更多的事情歸咎於疾病。
自閉症和 ADHD(注意力缺陷和多動障礙)是診斷範圍不斷擴張的典型。
自閉症,或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曾經被認為是一種罕見且嚴重損害兒童生活的疾病。在 20 世紀 70 年代,大約每 2500 個孩子中就有 1 個受到自閉症影響。如今,估計的患病率約為每 36 個孩子中就有 1 個患有自閉症,越來越多的成年人也被診斷為自閉症。
這種上升並不是實際發病率的變化,而是診斷率的變化,是診斷標準更加廣泛、篩查工具不斷改進、意識提高以及被標記的兒童型別的變化所導致的。
但另一方面,由於充滿個體差異的病例數目過大,以及診斷標準的持續變化,研究人員幾乎無法發展出關於自閉症的可靠、累積知識。這造成一種迴圈效應——分類影響著被分類的人,然後分類標準又被他們所影響。
「神經多樣性」觀點下的 ADHD 也存在類似的問題。該觀點認為 ADHD 是一種差異,而不是需要治療的疾病,這種差異進一步被解釋為一種身份,一種標籤,最終,ADHD 成為了一種自我身份認同。
也許許多人從診斷中自我接納,但這是否真的有益則缺乏證據。畢竟,從「診斷」中尋找「自我接納」聽起來並不是一個足夠好的選擇。
這種趨勢有幾個不良後果:
▨ 過度診斷導致過度治療;
▨ 由於診斷標準總是在發生變化,而且存在某些主觀解讀的空間,它可能會主動創造疾病和痛苦;
▨ 它可能會浪費資源,並將它們從更需要的領域轉移。
對心理疾病日益增長的關注和海量的資訊傳播似乎並沒有為承受心理痛苦的人帶來真正的幫助。事實上,即使對疾病的意識提高,全球範圍內的心理健康狀況仍在持續惡化,尤其是在年輕人中。
這當然不意味著要回歸到一種更保守和冷酷的狀態——認為任何心理疾病都能並且應該靠個人意志克服,或者心理疾病只是懶惰和脆弱。
問題的關鍵在於調整我們進行心理關懷的手段。
事實上,「診斷和治療」的醫學理念並不適合精神痛苦的人。因為有大量證據表明,精神痛苦的潛在原因是社會、經濟、環境或過去的創傷。
在大多數情況下,給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貼上診斷標籤是無益的。這會讓人們相信他們有生物缺陷,會導致無效甚至可能有害的醫療治療,而且大多數時候,它錯過了真正的問題。
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是應對壓力情境(如財務、住房和人際關係問題以及遭受虐待、創傷、孤獨和缺乏意義)的有意義反應。減少過度醫療化並不意味著服務減少。我們需要的是提供適當支援以解決人們實際問題的不同服務,而不是針對醫療標籤的治療。

《 亢奮 》
本期的 weekly 就到這裡,希望你又收穫了一些有趣的心理學知識。我們下期再見 👋

這個欄目致力於為廣大的泛心理學愛好者提供前沿、專業、有趣的心理學研究解讀,並時不時蒐集一些「如何把日子過好」的靈感。

作者 / 三三
編輯 / 西維
責編 / 羅文
封面 /《如父如子》
📄 參考文獻
David Alais, et al., Distortions of lip size bias perceived facial attractiveness, Proc. R. Soc. B (2025). DOI: 10.1098/rspb.2025.0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