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十三姐
有人讓我看《我的後半生》,乍一看這片名以為跟《我的前半生》有五毛錢關係,看了之後發現半毛錢關係沒有。
還可惜了這把流量密碼。
什麼我的後半生,不如改名叫《全世界都想嫁老頭》得了。
現在做劇本的人真的不知道在想什麼,想寫黃昏戀你就好好寫黃昏戀唄,這也是時代風潮,無可厚非,老年人戀愛自由,有追求情感的自由,先不管那些現實主義裡的財產啊,子女啊啥的,單純聊點讓人賞心悅目的黃昏戀也有人愛看。
但他們非要把黃昏戀搞得這麼擰巴。最不舒服的是,為了一個老頭的黃昏戀,劇裡女性全員被客體化,一水兒的服務型路線。
還不僅僅是物質形態上的端茶倒水按摩泡腳伺候討好,還要加上看似“更高一層”的“精神共鳴型服務伴侶”。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一個70歲老教授,老婆死了,哀傷不過半集,就開啟了一見鍾情模式,愛上小他20多歲的女護士長,認識幾天就求愛,剛求完就同居,牆上還掛著熱乎的亡妻遺像咯喂!
這麼炸裂的情節,在這裡被抬上了聖壇,認為這是人性的光輝和自由之路。
ok,行吧,結果不出意外,護士長步步緊逼最後連人帶房都要。沒辦法,老頭兒只能放棄,馬不停蹄又開始下一段浪漫情懷。找個什麼女科學家,附庸風雅,從詩詞歌賦到宇宙蒼穹,真是那種聊到後半夜純柏拉圖的碾壓式真愛。結果女科學家癌症復發,倆人戀愛還沒開始就結束。
老頭兒又鬱鬱寡歡了,沒有女人怎麼行呢,作者和編劇都得繼續硬上啊!然後又憑藉“老頭兒個人魅力”吸引了路人甲阿姨。這阿姨活潑爽朗,霸王硬上弓,又住老頭兒家裡去了……
這老頭兒就是動不動把“真愛”往家領。
可能編劇也覺得這潑辣阿姨配不上“教授老頭”的氣質,非要再來一段孽緣,然後又安排了一個長相酷似亡妻的女人出場。好傢伙,天作之合要來了的感覺,最後呢,亡妻plus也不是真愛,結婚到一半跟別的男人跑了……
唉我說不下去了,故事情節就這麼個鬼樣子。

但是我想重點說的不是這狗血劇情,是你憑什麼覺得是個老太太都想嫁糟老頭?有實踐考證嗎?有事實依據嗎?
科幻片啊,純屬虛構仙偶劇啊?
重要的是,一個老頭兒想再找個老伴伺候他倒也沒啥,可是你把全劇裡所有女人當成他的工具真的合適嗎?
老頭兒的兒媳婦,天天照顧老公和老公公還不說,還要操心老公公的後半生感情生活。
一般劇裡面一個全職媽媽沒有自我、裡裡外外全是老公和娃,就已經夠可以的了,這裡倒好,兒媳婦天天圍著公公轉。
公公今天追這個,明天被那個追,後天為談情說愛黯然神傷,大後天又歇斯底里要玩浪漫,這個兒媳婦就要全力以赴成為他的工具人和接盤俠,隨便來個後媽她就得接得住。
更炸裂的是,兒媳婦的媽,也就是親家母,也要一天到晚為這個沈家服務。婆婆病了是兒媳和親家母伺候,來新人了是兒媳和親家母接待,老頭兒求愛而不得也要兒媳和親家母提供支援,連老頭兒的靈魂伴侶生病了都要親家母照顧……這一切都是為了鞏固好老頭兒的身體和靈魂硬度,好讓他繼續談戀愛……
比這更牛的是,編劇把老頭兒寫得從來不缺仰慕者,親家母的閨蜜死皮賴臉地深愛著這個老頭兒,要死要活地給他煲湯、為他做事,還默默無聞地照顧她自己的情敵,只為了讓老頭兒開心……
就連那個一開始略顯叛逆的老頭兒的女兒,在短暫的反對老頭兒再婚之後,360大改變支援起了老頭兒的每一場風花雪月。

其實這種劇情本來想表達的是老年人自由的感情追求,挺溫暖的一個話題,為啥做得這麼讓人不舒服?
問題只有一個:100%女性客體化。
你一個老頭兒談戀愛,從你的戀愛物件本身到身邊所有的性別為“女”的角色,都要為他一個人服務,以他認為的快樂為快樂,以他的主觀幸福感為目標。
從兒媳到親家母,從跳舞的大媽到合唱團的女粉,從女科學家到路人甲,每個女性都要以“能獲得這個老頭兒的認可為己任”。
甚至片中幾個女配也很客體——70歲搖滾老頭兒娶個40來歲搖滾妹子,妹子還生死相許,且鼓勵身邊所有70歲老頭都趕緊再找一個。
還有老頭兒那完全繼承了他悶騷氣質的兒子的出軌物件,一個優質職場女精英,在這裡有啥價值?她的價值就是給已婚男人提供情緒價值,然後成為他的曖昧物件。
劇裡的老頭們,要麼不聊天,一聊就是“催喪偶男追尋第二春”。
女性,在他們眼裡就是填補男人生活空白的畫筆。
哪怕是女科學家,在這劇本里也化身給老頭兒和他的孫子講牛郎織女和遊園驚夢的陪伴者,最後還讓人家得個絕症……
人家女科學家沒自己的正經事可幹了是吧?天天伺候你們一家。
老頭兒這一家子,男性全部被刻畫成頂樑柱,主體支撐物。兒子玩曖昧鬧出軌,孫子擅長假笑還鬧著要出國,一個全職太太在家伺候完三個男人,幫公公談戀愛,忍受老公冷落和出軌,完了出門跟閨蜜喝個酒繼續買菜回家做飯,不光自己做飯,還要帶上自己的媽過來伺候女婿和親家老頭兒……
看起來是在講老年人的性解放。
實際上呢,只是在鼓勵老頭兒的性解放,以及所有人要為老頭兒的性解放出錢出力出情緒價值。
而“女性解放”這一面呢,完完全全簡化為"獲得男性認可的新方式"。
好傢伙,女人好不容易活到一把年紀,結果呢,掙脫思想枷鎖、重新自我定義的方式又變成了“有機會幸福地把老頭兒送走”……
無非是覺得女人必須要依附點什麼,否則特別“孤苦伶仃”,從"依附丈夫"轉變為"依附另一個男性",算不算一個女性晚年的另一次成功?
女性角色的"客體化"我們其實早就看多了,但這種推陳出新,讓那些差點要在中年清醒季獲得清醒的中年女性們看到了未來的又一種可能——老了繼續糊塗。
中國電視劇的創作惰性背後全是算計,又要迎合一批傻了吧唧無腦觀眾所謂的“主流審美價值”,又假裝看不見亟待改變的性別觀念,最後我只能說三個字:爛。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