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一代商業空天動力重塑未來出行,「星煜空天」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36氪首發

新一代商業空天動力系統,或讓“全球1小時經濟圈成為現實。
劉婧瓊
編輯阿至
封面來源企業提供
36氪獲悉,北京星煜空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煜空天)宣佈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此輪融資由中關村啟航投資領投,龍鼎投資跟投,所籌資金將用於商業空天動力系統設計研發、風洞試驗裝置建設及AI數字工程,浪潮資本擔任本輪獨家財務顧問。
星煜空天團隊專注於第3代空天動力系統總體設計研發,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同時掌握空天動力系統設計、發動機一體化增材製造技術,並獨自建設風洞試驗裝置的民營企業。該公司正在進行AI數字化工程探索空天動力系統的智慧資料探勘,致力於AI數字化氣動裝置建設以及產品數字化智慧製造與裝配工程。目前,公司已完成動力效能樣機設計研發和風洞試驗裝置建設,正進行全系統AI數字化樣機的設計。

星煜空天自建風洞試驗裝置進行發動機點火試驗
新一代商業空天動力系統,動力系統的終極目標
目前,空天動力技術屬於全球商業航空航天領域尖端科技之一,國外已有多家民營企業佈局(如美國Hermeus公司、ATRX公司等),而星煜空天是國內為數不多涉足這項技術的民營企業。
在眾多動力技術路線中,星煜空天選擇了吸氣式空天發動機路線切入。創始人王博士告訴36氪,“這類發動機,是目前國際上較接近工程化的技術之一。”
星煜空天使用的發動機技術結合了渦輪噴氣和火箭動力的優勢,可使空天飛機達到極速,擁有“碾壓式”優勢。
王博士解釋道,“這項技術壁壘極高且多學科多工程耦合極深,需要長期的工程經驗及試驗資料經驗,投入成本也十分巨大,目前國際上能做該動力系統的團隊也是極少的。團隊不僅需要具備燃燒、氣動、材料、控制、結構、模擬及實驗等領域的工程系統化能力;同時,還需要大量的風洞實驗資料來反覆驗證發動機效能、結構、控制及飛發匹配一體化等的眾多工程難點。”
星煜空天創始人王博士為海外留學歸國學者,長期從事航空航天領域工作,副董事長兼技術負責人為清華大學教授鍾教授,長期從事空天發動機領域工作,發表論文150餘篇,承擔了多項國家專案。團隊擁有超過20位航空航天國家重大專案核心成員,形成了來自清華、國防科大、西工大、南航等航空航天院校博士在內的成建制研發團隊,有近20年的技術經驗與專案協作經歷。
值得注意的是,星煜空天自主獨立建設的風洞已投入使用,速度可達6馬赫。王博士表示,“建設風洞的成本非常高,使用也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而風洞又是商業空天動力系統及飛行器的試金石,所以公司選擇自建。經過100多車次的試驗後,我們的風洞已經執行得很穩定了。”
三條業務線並行,快速推進商業化落地
在商業模式方面,目前星煜空天同步推進動力系統開發、風洞試驗測試和增材3D列印三條業務線,同時也正在佈局AI數字化裝置及產品數智製造及裝配工程。
在公司規劃中,風洞試驗測試會是商業化進度較快的業務線。星煜空天的第一座風洞試驗裝置已於2024年第四季度建成落地,目前正在建設第二座裝置。建成後除滿足自身的試驗需求外,該裝置將逐步對外開放,也尋求建成公共服務平臺,為有需求的各類客戶提供試驗條件保障。鍾教授補充道,“我們會把風洞試驗裝置開放給高校、工業部門以及科研院所等機構。”
增材3D列印是公司第二個“內用轉外銷”的商業化方向。由於空天動力一體化製造的工藝難度非常大,傳統機加無法滿足,且圖紙涉及核心技術壁壘,基於成品率保障、核心工藝技術保護和成本及商業化的考量,星煜空天選擇自己做3D列印的增材製造以完成其動力系統核心材料的供給。目前公司已自建高溫合金3D列印系統,到4月初會形成四臺3D列印能力,一次成型尺寸在1米以上。自今年第一季度起,這條業務線已開始面向低空經濟、商業航天、手機、汽車等領域承接商業化。
談及最核心的動力系統商業化,創始人王博士告訴36氪,團隊將秉承動力產品研發、商業航天、民用運輸的“依次遞進三步走”策略。前期計劃在動力系統研發與工程化領域深耕;中期計劃快速把工程化的空天動力技術往商業空天領域推動;遠期力爭落實全球一小時經濟圈理念,以吸氣式空天飛機方式去實現無人化的貨運和客運。
截至目前,星煜空天累計投入近億元,已建成一座地面大型風洞試驗裝置和動力系統原理樣機。預計到6月底,“星煜空天”會完成第二座風洞裝置建設。在年底前,公司還計劃完成某全系統發動機熱試車試驗,並擇機開展飛行演示驗證。後期將逐步推進商業空天飛行器及全球一小時飛行器的工程化實現。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來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