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寫2萬字報告,卻得不出3句洞察!AI的上限原來在這?

點選圖片報名,抓住風口(iOS使用者請用電腦端開啟小程式)
本期要點:AI時代,

人類的“安全區”在哪?


你好,我是王煜全,這裡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我感覺自己被OpenAI割了韭菜!
2月26日,OpenAI宣佈,Plus會員(即每月支付20美元的會員)也將可以使用Deep Research功能,每月有10次的額度。感覺我用的Pro會員一下沒有額外優勢、沒那麼香了。
當然,OpenAI這麼做,也是源於同類產品的競爭壓力。
Google的Gemini Deep Research,還整合了Google學術等專業資源庫,訂閱費僅為20美元/月。更有甚者,Perplexity的Deep Research和Grok-3的DeepSearch,即使免費使用者也有5次的使用機會。此外,如秘塔AI等國內廠商也在抓緊跟進,推出類似產品。
同時,如果你想進行本地部署,還可以選擇開源的Open Deep Research,不僅免費,還能保證資料的安全和資料的專業性。
當然,試用了眾多“deep輩”的工具後,我們仍然覺得OpenAI的Deep Research是表現最好的。所以,我建議大家趁著OpenAI還沒反悔,儘快去嘗試一下。
不過,作為AI的重度使用者,我在使用了Deep Research後,也有不少感受,並且看到了現在AIGC的上限:可以給出2萬字的分析,卻得不出3句話的洞察。
具體說來,Deep Research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無法對結果進行可控的最佳化。
在多次測試同一類問題的過程中,我發現Deep Research分析報告的框架都是差不多的,各個版本之間會有一些差異,但並不是越往後的版本質量就越高。
這不禁讓我思考,當人們驚歎於當今AI的超強能力時,AI卻陷入了一種“維特根斯坦式的幻覺”。
著名的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曾提出“語言即世界”的觀點。他認為我們的語言不僅反映著這個世界,還塑造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因此,那些語言無法覆蓋的內容,我們很難有深入的認識。
就像AGI,即通用人工智慧,它究竟代表著什麼?在我們沒法用語言對其進行描述之前,其實AGI更像個口號,沒人能夠準確理解。
同樣,當前AI認識世界的方式也面臨著這樣的挑戰。目前AI主要還是基於語言的資料進行訓練,但它並沒有像人類那樣真正“體驗”世界。因此,AI對真實世界的認識必然存在偏差,也就不能理解真實世界背後的規律。
就像你在辦公室裡看再多的新聞和報告,也不可能得到那些在一線才能觀察到的訣竅或knowhow知識。更不用說,很多事情,只有當你在大量實操以後,才會發現其真正的執行方式,並得到真實的洞察。
所以,我認為,AI的能力要真正得到質的提升,仍然離不開多模態技術上的突破,離不開人工智慧像自動駕駛那樣去完成對真實世界的探索。
不然,哪怕用再多的文字內容去訓練AI,知識的增加卻不一定能帶來認知突破,反而會面臨“資訊繭房”的困擾。
就像我們在用OpenAI的Deep Research分析特朗普關稅政策對於美國通貨膨脹的影響時,由於相關資料比較豐富,它就給我輸出了一份18000字的大報告,內容詳盡,邏輯清晰。
然而,當我們研究人形機器人的自主化(Autonomous)問題時,由於網路上資料有限,Deep Research就像個拒絕PUA的“00後”在整頓職場,無論我們明確提出2萬字的字數下限,還是要求給出詳細分析,還是開玩笑地表示“會給小費”,都始終只能給出1800字的分析報告而已。
所以,當大家用多了AI之後,或許就會發現,雖然AI的智慧水平一直在提升,但認知卻沒有多大變化。大部分有關特朗普政策的分析都大同小異;問到前沿話題時,AI只能換著花樣反覆引用某幾篇高被引論文中的內容。
當然,這也就給了擁有專業資料的企業發展“領域智慧”的機會。也就是說,如果你擁有大量人形機器人的研究報告、討論記錄、技術專利和測試資料,那麼你必然能輕鬆的輸出長篇的報告,遠比OpenAI的Deep Research厲害得多。這就是為什麼最近企業內的AI搜尋+RAG(檢索增強生成)成了新的研發熱點的原因。
最後,AI的最大天花板仍然在於,無法像真正的高手那樣給出有價值的洞察。
洞察力是需要看懂現象背後的本質,指出問題的關鍵點。而目前的AI,雖然能夠將報告的水平從小白提升到入門或中等分析者的層次,但還遠遠無法成為真正的高手。
所以,我覺得,可以用AI來做彙總、做綜述,但要靠人類來做減法。
我們可以用Deep Research來快速整合陌生領域的大量資訊,來建立知識和分析框架,但需要人類的洞察力來發現背後的核心機制和規律。
就像愛因斯坦之前,沒有人會想到空間是可以扭曲的。未來,真正有意義的關鍵資訊往往也會隱藏在角落之中,得不到大部分人(包括AI)的重視,但具有顛覆性的價值。只有真正的高手才能將它們挖掘出來,提出假設,並透過試驗或更針對性的觀察,對假設進行驗證,去偽存真。
這也給我們了一個重要啟示:要想在AI時代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要成為能夠產生敏銳洞察的行業高手。
每個時代都會有受益者,也會有受損者。可以看出,AI時代,兩頭的人都將受益,而“中間地帶”的人最危險。
因為技術門檻在大幅降低,大量的人會湧入“中間地帶“。曾經連話都說不清的人,現在用DeepSeek也能寫出百萬播放量的影片文案;曾經連配色都不懂的人,幾分鐘就能用AI畫出廣告宣傳畫。
然而,原來的那些真正高手,卻因為AI的賦能,擺脫了重複性勞動的束縛,學習能力迅速增強,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認知範圍迅速擴大,讓他們的洞察力得到更好的發揮。
相信你也發現了,越是AI時代,越需要真正的見識,需要認知升級。所以,推薦你加入科技特訓營,在這兒有我們透過8年積累的、被事實驗證過的獨家理論和方法論體系。歡迎你與我一起,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此外,掌握AI技術也至關重要,前哨AI小課第四季已經開始,想要用AI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的朋友不容錯過,現在購買還可以享受早鳥價優惠!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王煜全要聞評論,我們明天見。
推薦閱讀:
【科技特訓營】看懂科技產業,離不開長期觀察。線上書院模式,與王老師深度連結!為未來五年做好準備,先人一步,領先一路!
↓長按圖片掃碼報名先人一步,領先一路
↓¥399,掌握王煜全AI產業預測精華(iOS使用者請在電腦端開啟)
此外,我們還為您準備了一份清單
“近期AI領域值得關注的融資事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