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的社群產品剛剛曝光,和OpenAI的是一件事嗎?

近期,Kimi的社群產品曝光,引發了外界對其發展方向的猜測。與此同時,OpenAI也在探索自己的AI社交網路。本文將對比分析Kimi和OpenAI的社群產品,探討它們在功能設計、使用者互動和內容生態上的異同,以及各自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 / BEGIN / ————
被DeepSeek,以及國外Grok、Gemini、GPT等新模型,奪取關注度的『大模型六小虎』,除了智譜最近因為要IPO而有熱度,其他家都不知道在做什麼。
尤其此前傳出堅定做 AGI 的kimi,不和豆包搞投流大戰,就消失在網際網路上了。
最近終於傳出了一點動靜,他們正在做的AI社群產品曝光,據傳是砍掉出海產品Ohai和Noisee後,投入眾多資源做的一款社群產品。
以下是kimi社群流出的截圖,從圖中可以看到產品形態已經初步成型。
圖片來自:大V莊明浩
看樣子產品設計,是kimi在頂部分出了「Chatbot」和「發現」兩個tags,然後社群部分類似朋友圈或者即刻,常規的釋出和評論,Feed流的內容展現形式。
目前在社群內,目前已經有很多賬號在釋出內容,這些賬號是內部人還是AI賬號,都不太明確。但是評論員『kimi一下』,應該確定是kimi的AI助手在和使用者評論互動。
從另一張曝光的截圖看,你可以直接問kimi問題,然後kimi公開回答。賬號huggingface每日論文推薦,則可能是AI機器人在抓取其他平臺內容分享。
圖片來自:網友Luuuuke
也許是大家都意識到,大模型即應用的ChatBot形態產品,最難做的就是留存,所以kimi寄希望社群能夠增加使用者黏性。
無獨有爾,OpenAI 也在評論Meta的相關新聞時,提到正在開發自己的AI社交網路。 
此前馬斯克主動提出收購OpenAI後,Altman曾說到:我們寧願以97.4億美元收購Twitter。
目前Grok和X的結合效果還不錯,尤其是使用者在AI幫助下創造爆款內容。
鯨哥搜海外最近火爆的AI產品,Grok也能結合推特資料給出資訊,這點確實不錯。
現在OpenAI這個專案處於早期階段,主要功能是ChatGPT 的影像生成功能和社交資訊流。Altman 則在一直和外部人士交流得到反饋。
而在這兩天,ChatGPT已經上線了類似的功能『Library』,該功能是使用者使用GPT-4o生成圖片合集的資訊流。
下一步功能發展,預計是使用者覺得優質的影像,選擇一鍵分享社群,水到渠成。這樣下一波吉卜力風格熱潮,可能就在ChatGPT本身產品內發生,而非去推特上分享了。
ChatGPT使用者足夠多,文字報告以及影像和影片等內容,生產的數量也足夠多,建立精品內容共享社群似乎並沒有什麼難度。
在鯨哥看來,AI生成梗圖可能是純粹AI社群類產品的出路,這種內容流量大。以海外爆款影片來看,下面這種內容十分契合AI社群,傳播速度極快。
但Kimi面臨的問題是,他是個大語言模型,語言的精彩內容就比較少,2024年推特上火的毒舌內容,也很快消失。而AI評論互動,目前看也不是爆火的辦法。
微博的AI評論機器人『評論羅伯特』,有彌補微博生態互動過少的用途,但是否促進互動活躍度提升,則要打個問號。我看到大多數博主和使用者不會去和羅伯特互動。
現實來看,kimi 應該做好的是『數字資產儲存』。
有名為『龍爪槐守望者』的使用者表示,Kimi 輸入框旁邊原本有個常用語功能,可以儲存常用提示詞,透過下拉選單就能快速填充到輸入框,非常方便,這也是他選擇使用 Kimi 的主要原因。
但近期 Kimi 改版後完全移除了這個功能,“我精心調教的常用語無法匯出儲存,就這樣消失了,令人非常遺憾。改版後的 Kimi 與其他大模型網站已無差異,失去了特色。”這位使用者打算棄用kimi了。
提示詞是重要的數字資產,也是增加使用者黏性的關鍵。如果做社群的本質也是為了增加使用者留存,那現階段做數字資產留存,其實比互動社群更關鍵,這也是鯨哥搞不懂kimi產品變化的地方。
在鯨哥看來,AI社群的完美形態,可能是一個有趣和學習的氛圍。例如,『確保AGI發生在即刻』是一句玩笑,但現在最懂AI的網際網路人,分享基本都在即刻上。
如果建立一個更便捷分享AI作品,以及利於大家交流學習的產品形態(比如Prompt、HTML程式碼、預覽同一話題下展示),甚至是變現的功能更完善,那可能走出和知乎、即刻以及小紅書不同的AI路線。
資訊和社交類的AI社群產品,預計不是Kimi等玩家適合的方向,這不是kimi團隊有多少原微信產品的人能決定的事。
也許朱嘯虎說得對,創業公司的產品得在大廠射程範圍外,做苦活累活積累出壁壘。
甚至大名鼎鼎的Midjourney也逐漸意識到,在V7版本釋出後,徹底將自己的應用主戰場從Discord轉移到官網,官網上推行個性化設定以及加強圖片分享的社群。
這方面已經有成功的先例,國內最大的AI生圖網站是Liblib,儘管自己不做模型,但憑藉積累了眾多lora模型,以及精美圖片社群,最近又獲得了數億元融資,他曾在2024年短短一年內,連續完成四輪融資,把套殼做到了巔峰。
不打廣告、不投流、不出席活動,Liblib憑藉自己的社群壁壘,悶聲發財。
而對於Kimi等玩家來說,曾在2024年憑藉長文字等特色,一時間聲名鵲起。但技術的壁壘失效期太快了,大模型迭代日新月異,誰都不敢說自己有半年以上時間的領先。
現在Kimi悶頭做社群,似乎和資料資產社群這條路並不一致,他是想做社互動動這條路。這條路C.AI也盈利艱難,也許像Minimax一樣,堅定做出海產品,現在有一兩款在海外有穩定營收的產品,路線可能更穩妥。
當然,kimi的領軍人物是楊值麟,他是國內AI技術方面巨擘,沿著AGI路線,也許還能和DeepSeek一時瑜亮,現在也不能對kimi一時發展妄下結論。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鯨選AI,作者:鯨哥
👇 掃碼加入AI共學交流群,獲取最新AI動態、實用工具和行業報告,不讓資訊差拉開距離。
———— / 推薦閱讀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