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因為自己的疏忽,將“鯰魚效應”中的“鯰”打成了“鰱”。
起初我是沒有發現的,直到有人留言說連“鰱”和“鯰”都分不清,還好意思發。
作為一個南方人,L和N不分,一直以來就是無解的命題。
當然,都是藉口,如果自己再嚴謹一點,這樣的問題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好吧,我改。
如果在以前,昨天的那篇文章肯定就是刪除,然後重新發了,畢竟以前公眾號發出去的文章是不支援修改的。
但那是以前,現在公眾號發出去的文章,已經支援修改了,這真是幫了大忙了。
於是立馬開啟手機,進行修改,然後提交,搞定。
雖然最終的結果是好的,但是這過程中的艱難也是有的。
如果這個修改的功能,能夠稍微再升級2個點就更好了。
一個就是批次查詢修改,二個就是修改正文字數的增加。
先來說說批次查詢修改。
在我的那篇文章裡,帶上標題,一共出現了21次的“鰱”。
那也就意味著,我要選中“鰱”,然後改為“鯰”,這樣相同的動作,重複21次。
你是知道的,一般要修改內容了,肯定是被發現了,然後肯定是想在第一時間用最快的方式把錯誤的內容修改好,這樣才能讓更少的人看見。
所以你可以想象下,當時我在修改時的焦慮心情。
由於文章已經修改過,不能再改了,我就拿一個其他的文章截個圖,看看我操作的艱辛吧。

上面就是一個字一個字修改的頁面。
我還是在手機上操作的,難度更上了一個層次。
如果能夠有一個批次查詢替換的功能,就能夠幫我省很多事了。
再來說說正文數量的限制。
我在修改的時候,提示我正文最多隻能修改20個字。

而這次我是幸運的,因為剛好我要改的“鰱”,在正文裡出現的次數就是20次。
我當時還想,如果我哪怕再多1個字,我都改不了,我只能刪了。
可能當時微信在做這個功能的時候,它的場景應該是滿足作者少量修改錯別字的情況。
所以它才定了一個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20吧。
只能說我這次是剛剛好,上限是20個字,而我也就一共20個字要改,不多不少,正正好好。
當然了,我自己也是做產品經理了,我知道一個需求從提出到最終落地中間要經歷些什麼。
畢竟,我的需求並不能代表大家。如果只是為了我一個人的個性需求而開發,那樣的代價實在是太大。
你想想,每天都有1億人在教怎麼做微信呢,我理解。
以後儘量檢查,不要再出現錯別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