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盜號了?BBC求你別這樣我不適應,狂誇中國還不帶濾鏡和反轉的?


驚了,最近英國廣播公司(BBC)居然出了一部短片稱讚中國製造,引起了海外網友的關注。從中的轉變,讓人有些猝不及防。甚至在影片結尾連那句“這一切的代價是什麼呢”都沒有,單純就是在介紹中國的產業崛起。
2月7日,BBC環球廣播部的影片賬號釋出了一期介紹中國科技成就的影片,這部短片回顧了10年來,中國製造的成果,並對比了10年前。影片既沒有網友們此前吐槽的“陰間濾鏡”,也沒有往常的惡意歪曲和暗示,而是羅列了不少資料介紹中國科技發展以及背後的原因。
還有一個細節值得說道一下,BBC這段影片中採訪的專家,沒有任何一個來自於美國方面,其中2人是英國學術機構裡的華人,還有一位來自德國智庫。而這兩位華人從面向和妝容上來看,大機率不是那種故意迎合西方社交圈需求的無腦自恨亞裔。這點是否意味著某種風向性的轉變呢,很值得進一步觀察。
一個看完影片也沒等到抹黑中國內容的外國網友,在評論區詫異地問:“除了我之外,還有其他人在找BBC那句‘但代價是什麼呢’的話嗎?”
這條評論獲得了近6000個點贊。不少網友也表示,挺詫異為什麼BBC居然會突然“一反常態”。
所謂“但代價是什麼呢” (but at what cost),是國內外網友對BBC之前抹黑中國慣用形式的總結。自2012年開始,每當談到任何關於中國的正面成績時,BBC的新聞標題往往套路式地加上“代價是什麼呢”的反問。
在BBC網站搜尋相關關鍵詞,就能看到大量用類似句式作為標題的新聞,比如“中國正變得更加智慧,但代價是什麼呢”“中國正為衣索比亞創造就業崗位,但代價是什麼呢?”……
於是,這種報道手法就被國內外網友所熟悉,美國問答式社交平臺Quora上還有專門關於“但代價是什麼呢”的討論。在中國,不少網友也將其作為流行語,用於嘲諷BBC等外媒在涉華問題上的雙標。
Quora上有關“但代價是什麼呢”的話題截圖
在各國網友的調侃下,BBC工作人員在評論區回覆了一個“看一看”的表情包,還給一些催促自己“再來一遍”的網友點了贊。
另一個備受關注的例子,則是BBC大篇幅地報道了中國電影《哪吒2》票房屢創佳績的新聞,不僅稱讚了電影本身和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還肯定了主創團隊的創作歷程。

一些熟悉國際時事的網友把BBC的反常表現,和美國國際開發署被關閉一事聯絡起來。因為BBC下屬國際慈善機構的年報顯示,該機構常年接受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資助,而美國國際開發署曾多次策劃針對中國等多個國家的抹黑、滲透活動。

不過,BBC此前多次表示,美國國際開發署的援助並非撥給BBC新聞編輯部門。另外,公開資料顯示,‌BBC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電視執照費。
雖然具體原因還不得而知,但不少網友說,可能跟美國人不發錢了有關……
但我們倒是希望BBC藉著這個機會,徹底拋棄“陰間濾鏡”“但代價是什麼呢”之類的把戲,從今往後更客觀地報道中國。
來源:綜合自環球時報、中國日報、觀察者網

各位讀者朋友們
點選下圖進入【留學生好物館】
俗話說羊毛必須薅(hāo)
我們會為大家送上重磅優惠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