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個假新聞,新聞上寫著86歲的瓊瑤輕生離世。我想這怎麼可能呢?86歲一個老人,自殺?肯定弄錯了吧,這位輕生離世的女士,一定不會是瓊瑤。
因為近年來從沒聽說過她活得很痛苦的新聞,只記得前兩年她曾經舉辦過一場演唱會,在現場大聲說著我愛你們。看到的時候,我心想,80多歲的女人,竟然還在這麼激動熱烈地說“愛”,這股熱血和生命力,真是令人吃驚。
後來瓊瑤遺書上了熱搜,她確定是自殺無疑。細細讀了遺書內容,輕生原因是不願意成為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她要自己選擇離去的方式。
“我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
她談到當人老去時,軀殼不可避免的衰弱,退化……這點我最近倒是很有體會,快40歲的我每天早上起床,總覺得身上不是腰疼就是背痠,這些疼痛通常會持續一會,直到早上慢慢活動開後,疼痛逐漸消失。才四十不到,我已經經常要受一點軀殼的痛苦。並且開始理解我母親。小時候,她經常說自己這裡痛那裡痛,作為小孩,我很不解,我看她也沒什麼不妥,幹嘛老說這個不舒服那個不舒服……
四十才知道,人類這個材質是這樣的,並不耐用。可以想象,八十多歲的老人,要忍受著怎樣的疼痛,怎樣把病痛作為習以為常的一部分。
我對小時候最深刻的記憶,是我母親痴迷看著瓊瑤劇,一邊看一邊掉眼淚。我在旁邊非常不耐煩,想要換臺看別的,但是她不同意。當時家裡只有一臺彩色電視,我跟我媽看了無數的瓊瑤劇,看到最後,印象中自己翻著白眼,終於無法忍受,到旁邊看書作罷。
放《一簾幽夢》的時候,有一集我很愛看,紫菱嫁給了費雲帆,兩人一起去法國。臺灣電視劇裡,把法國念成第四聲,發國。他們在巴黎和法國莊園裡的生活,宛如童話。這電視劇最令人吃驚的部分在於,當事人放著這種好日子不過,非要去過愛恨交加,仇恨與嫉妒齊飛,淚水與悔恨交加的生活。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
直到後來過了很多年,我讀《牡丹亭》,讀到杜麗娘過著一種極其閉塞的生活,太守之女,整日不過在繡房裡埋頭繡花,繡到春困睡一覺要被責罵,但家裡偌大的花園,也不能說去就去。因為賢良淑德的女子,必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這種生活下,似乎很能理解杜麗娘為什麼春夢後寧願一死了之。因為死了更自由。
瓊瑤筆下的愛,是寫給那些希望用愛來改變生活的女人。這些女人的生活,多少一目瞭然。她們並沒有多少愛的自由,在懵懵懂懂的年紀,已經嫁作人婦。因為沒有體驗過轟轟烈烈的愛情,所以瓊瑤劇裡,專門放送大量的鋪天蓋地的愛情。
她們為了愛情,可以不要家人父母,可以要死要活,可以嘶吼著拋棄一切。愛情地位至高無上,是因為愛這玩意,在上一輩女人那裡,實在稀罕無比。
她們要靠愛改命,靠愛立身,靠愛處世。
理解這一點後,才理解瓊瑤劇的瘋狂。
我成長的年代,愛情開始逐漸式微。從愛得轟轟烈烈,逐漸過度到了,愛不愛的,也就那麼回事。我們只對愛情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嚮往,可以有,但如果是那種要死要活瓊瑤式的,那就算了吧。生活還有很多其它的美好,不是嗎?
等我之後的時代,別說愛情了,現在是人機時代。你可以沒有另一半,但你不可以沒有手機。
當所有人都不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再想到那些瓊瑤片,就跟看到瓊瑤的遺書一樣,真的忍不住震驚,這是一個多麼有生命力的女人。
她的能量值高到臨死之前,都要照亮大家一把,不想枯萎凋零,只想自我選擇。
有個朋友說,看完瓊瑤的遺書,路轉粉了。確實,我曾經很不喜歡哭哭鬧鬧,歇斯底里的瓊瑤劇,但在今天,真的被這種巨大的能量所震撼到。
要活得轟轟烈烈,瀟瀟灑灑,不要被日常生活,磨平成一個隨波逐流的普通人。
即便在生命終點,依然有點選。
有得選,這點真的很重要。
曾經那些沒得選的女人,把所有眼淚,都哭在了電視劇裡的愛情上。與其說是愛情的眼淚,不如說是時代的眼淚。
請你,我,千千萬萬,做個有得選的女人。

點選購買我的新書⬇️
關注👇
點上方進主頁-右上角“…”-關注

新浪微博 |@毛利
小紅書|和毛利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