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蘭州斯科特基大橋致命倒塌事件的衝擊波持續擴散。聯邦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本週釋出緊急指令,要求對全美68座橋樑進行"船隻碰撞脆弱性評估",其中加州7座橫跨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赫然在列。
這場由單一事故引發的連鎖安全審查,正將美國橋樑抗衝擊能力的系統性缺陷暴露於聚光燈下。

加州七大地標橋面臨"碰撞壓力測試"
根據NTSB公佈的名單,需接受風險評估的加州關鍵橋樑包括:
1. 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
全長1英里,1937年建成,每日承載車輛超10萬輛,是舊金山灣區不可替代的動脈。其懸索結構雖歷經88年風雨,但面對現代巨型貨輪撞擊的抵抗力幾何,成為首要評估焦點。
2. 里士滿-聖拉斐爾大橋(Richmond-San Rafael Bridge)
作為連線舊金山灣區東西岸的核心通道,5.5英里的超長跨度使其在強風與船隻碰撞雙重威脅下更顯脆弱。
3. 卡奎內斯橋(Carquinez Bridge)
地處舊金山灣東北咽喉要道,0.8英里的緊湊結構可能放大船隻撞擊的破壞效應。
4. 貝尼西亞-馬丁內斯大橋(Benicia-Martinez Bridge)
1.2英里的橋體需應對薩克拉門託河航運與地震活動的雙重夾擊。
5. 安提阿橋(Antioch Bridge)
沙加緬度河上的1.8英里通道,是加州內陸與灣區物資運輸的關鍵鏈條。
6. 聖馬刁-海沃德大橋(San Mateo-Hayward Bridge)
全長13英里的超長跨海通道,其複雜支撐系統在船隻撞擊下的表現備受關注。
7. 科羅納多橋(Coronado Bridge)
聖地牙哥灣區的2.12英里地標,既是交通樞紐也是自殺預防重點區域,多重風險疊加。
"年度倒塌頻率"成為新安全標尺
NTSB要求橋樑管理方採用美國國家公路與運輸官員協會(AASHTO)制定的II型計算方法,量化評估橋樑結構在船隻碰撞下的年度倒塌機率。若計算結果超過預設閾值,該橋將被標記為"高風險",需立即啟動加固工程。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基於馬里蘭事故的深刻教訓,"NTSB主席在新聞釋出會上強調,"許多橋樑的設計並未充分預估現代航運規模的增長,巨型集裝箱船的衝擊力遠超往昔。"

儘管調查報告未直接斷言這些橋樑存在倒塌危險,但NTSB已向所有68座橋樑的擁有者(包括加州交通局、灣區收費管理局等機構)發出明確警告:必須制定"全面風險降低計劃",涵蓋加強防撞設施、增設監控預警系統、定期應力檢測等措施。
"我們不能再以『百年一遇』的標準自我安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教授指出,"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航運流量激增,正在改變橋樑安全的風險模型。"
這場由單一事故觸發的全國性安全審查,不僅是對鋼鐵與混凝土結構的壓力測試,更是對美國基礎設施管理理念的一次深層叩問:當象徵自由與夢想的金門大橋都要被計算"年度倒塌頻率"時,或許我們真的需要重新定義"安全"的邊界。
點選名片關注
舊金山矽谷第一生活資訊平臺
這是天天匯陪伴您的第4700+天
15萬灣區華人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