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小紅書發了篇長文,發現它漂亮得不像公眾號

電子
雜誌
繼微信公眾號上線「圖片訊息」被稱為「小綠書」之後,小紅書也雙向奔赴,在近期開始灰度測試髮長文的功能。
沒想到小紅書這個長文功能和公眾號還不太一樣,不僅延續了平臺調性,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玩法。
我們也已經拿到了內測資格,下面一起來看看「大紅書」效果如何。
公眾號?不,是圖文雜誌!
從底欄紅色加號進入「寫文字」,就能看到一個全新的「寫長文」板塊,並提示支援千字以上和自動排版。目前也只有手機客戶端能進入這個長文的配圖。
編輯器的介面就相對樸素,支援 20 字以內標題和 6000 字以內的正文,鍵盤上方有五種不同的插入選項:
格式,支援在小標題、正文、引用三者之間切換
分點,有數字排序和圓點兩種樣式
下劃線,只有一種簡單的樣式
平臺自帶的「小紅薯」表情
圖片
雖然總體不如微信公眾號豐富,也暫時沒有加粗、斜體等富文字能力,但能插入小標題和引用格式,就足以讓文章段落清晰、文字易讀了。
我嘗試將 markdown 語法和飛書的草稿貼上進這個編輯器,發現分點和標題都能正常識別。支援比較差的是微信公眾號,內容直接貼到小紅書後臺,會出現分行錯誤的問題。
至於圖片插入,目前必須要按照固定的比例進行裁切,也插入不了動圖。
——畢竟這個編輯器,只是把你的文字,透過「一鍵排版」,變成圖片 。但這正是小紅書長文的最大亮點。
小紅書的長文並不是和公眾號、知乎的垂直式傳統長文,依舊是建立在小紅書以圖片為主的形式,自動將寫好的圖文,轉化成帶有不同主題排版的圖片,更像是一種賽博雜誌。
和公眾號本體那種極其簡陋,需要使用第三方編輯器和素材庫才能實現漂亮排版不同,小紅書自帶好幾種不同的排版風格:簡約基礎、清晰明朗、文藝清新、理性現代、線條復古、優雅幾何、雜誌先鋒,會根據文章內容,用 AI 生成相關的配色和背景。 
雖然提供的幾個預設都算精美,但如果後續能開放創作者自定義模板,形成統一的品牌視覺,或許能吸引更多已成規模博主去使用這個功能。
比較有意思的是長文轉化後的首圖,也可以說是雜誌的「封面」。除了「簡約基礎」只有最簡單的標題大字,其他幾種風格都會用 AI 給你從相簿中匹配相關的配圖,並且會提示使用者長文的字數和預計的閱讀時間,以及 AI 生成的簡單總結。
這對於那些一門心思敲字,不太注意配圖的「寫作新手」來說,是個好功能。
釋出之前除了常規的話題、標記等等屬性,創作者也能手動調整帖子的標題和正文,或者用 AI 生成的小結,個人感覺總結得算比較到位。
釋出後,其實整個版面和普通的圖片帖子無異,讀者可以翻看圖片來閱讀這篇長文,不過據悉小紅書日後會上線更適配長文的「沉浸閱讀模式」,讓長文圖片佔據更大的版面,更方便閱讀。
總的來說,小紅書這個長文功能本質上依舊是以圖為主導的形式。實際上在這個功能推出之前,已經有不少使用者透過將長文做成圖片的形式進行分享,現在小紅書只是官方提供一種門檻更低,也更美觀的編輯方式。
當然,既然是長文,更適合的編輯平臺,其實還是電腦的網頁端——如果你問我什麼時候出網頁端,我只能告訴你「彆著急,再等等」。
一次經過思考的擴張
方便的一鍵排版,將自己的觀點和內容都轉化成精緻的圖文雜誌,說實話真的讓我這個創作者非常動心,這也是小紅書的拿手好戲,就是讓能讓創作者更有深度表達的意願。
與小紅書新增長文內容相對應的,是微信兩年前上線的「圖片訊息」功能,比起公眾號更強調圖片內容,總體也更輕量化,最重要的是,整個樣式都非常貼近小紅書,因此被網友戲稱「小綠書」。
事實上不止小紅書和微信在「雙向奔赴」,幾乎每個平臺都在擴張自己的內容形式,嗶哩嗶哩和抖音都在做圖文,微信和小紅書也在做短影片。
比起 B 站和抖音,小紅書不僅長文的匹配度要更高,並且這個形式也相對更巧妙。小紅書使用者長期以來已經適應了「翻圖片看內容」的瀏覽方式,做成「雜誌」式,用圖片來呈現長文,更符合小紅書使用者的視覺節奏,是一個經過思考的有效擴張。
不是要打破圖片為主的框架,而是要用圖片的語言去說更長、更復雜的話。
因此,這個「圖片長文」相當符合小紅書那種面向中產階級和高知人群的「雜誌」感。
這也決定了它不太適合那種思辨性豐富,或者內容比較硬核的長篇大論,更適合遊記、訪談等偏軟的文章型別。
傳統長文,比如微信公眾號,會給讀者帶來「要認真閱讀」的壓迫感,而影像化長文則更輕盈、有節奏,使用者「翻一頁看一點」的方式更貼合碎片時間,可以理解為一種「輕量級長內容」或「故事化滑動體驗」。
雖然仍有側重,但社交平臺正在走向趨同,一篇內容能夠在不同的平臺分發,能獲得更高曝光的可能性也更大。
如果說微信公眾號還是上一個網際網路時代「部落格」的思路,內容的包裝和質量本身都非常取決於創作者本人,那麼小紅書就是當下應用的「預製」形式:內容好不好另說,起碼排版相當精美。
願意在小紅書這種平臺創作長篇圖文的,也會是更有審美的創作者。
加上這幾年平臺的演算法和推薦系統都在不斷演變,各種形式的內容都能在多個平臺得到推薦,比起創作者的體量,好內容本身更有曝光的可能性。
而從長遠來看,除了有利於平臺良性成長,補齊長文這種內容形式,也能進一步提升小紅書的變現能力。
畢竟一條筆記,能產生的商業價值其實相對有限,而影片雖然更貴,但製作起來要更復雜,長篇圖文則是創作難度相對低,卻能產生更高商業淨值的。
同時,長文也能為小紅書的 AI 大模型訓練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語料。
比起三言兩語的筆記,邏輯嚴密、觀點鮮明、資訊豐富的長文,能讓 AI 學習更多元的文體型別和複雜的邏輯關係,訓練大模型「理解」和「思考」的能力。
平臺在演化,我們的腳步也不會停歇。接下來,你也可以在愛範兒的小紅書上,繼續閱讀我們撰寫的深度文章與部分報道。
文 | 蘇偉鴻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作品或相關連結)
更多崗位資訊請點選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