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公眾號本體那種極其簡陋,需要使用第三方編輯器和素材庫才能實現漂亮排版不同,小紅書自帶好幾種不同的排版風格:簡約基礎、清晰明朗、文藝清新、理性現代、線條復古、優雅幾何、雜誌先鋒,會根據文章內容,用 AI 生成相關的配色和背景。 雖然提供的幾個預設都算精美,但如果後續能開放創作者自定義模板,形成統一的品牌視覺,或許能吸引更多已成規模博主去使用這個功能。比較有意思的是長文轉化後的首圖,也可以說是雜誌的「封面」。除了「簡約基礎」只有最簡單的標題大字,其他幾種風格都會用 AI 給你從相簿中匹配相關的配圖,並且會提示使用者長文的字數和預計的閱讀時間,以及 AI 生成的簡單總結。這對於那些一門心思敲字,不太注意配圖的「寫作新手」來說,是個好功能。
釋出之前除了常規的話題、標記等等屬性,創作者也能手動調整帖子的標題和正文,或者用 AI 生成的小結,個人感覺總結得算比較到位。
事實上不止小紅書和微信在「雙向奔赴」,幾乎每個平臺都在擴張自己的內容形式,嗶哩嗶哩和抖音都在做圖文,微信和小紅書也在做短影片。比起 B 站和抖音,小紅書不僅長文的匹配度要更高,並且這個形式也相對更巧妙。小紅書使用者長期以來已經適應了「翻圖片看內容」的瀏覽方式,做成「雜誌」式,用圖片來呈現長文,更符合小紅書使用者的視覺節奏,是一個經過思考的有效擴張。不是要打破圖片為主的框架,而是要用圖片的語言去說更長、更復雜的話。因此,這個「圖片長文」相當符合小紅書那種面向中產階級和高知人群的「雜誌」感。這也決定了它不太適合那種思辨性豐富,或者內容比較硬核的長篇大論,更適合遊記、訪談等偏軟的文章型別。傳統長文,比如微信公眾號,會給讀者帶來「要認真閱讀」的壓迫感,而影像化長文則更輕盈、有節奏,使用者「翻一頁看一點」的方式更貼合碎片時間,可以理解為一種「輕量級長內容」或「故事化滑動體驗」。雖然仍有側重,但社交平臺正在走向趨同,一篇內容能夠在不同的平臺分發,能獲得更高曝光的可能性也更大。如果說微信公眾號還是上一個網際網路時代「部落格」的思路,內容的包裝和質量本身都非常取決於創作者本人,那麼小紅書就是當下應用的「預製」形式:內容好不好另說,起碼排版相當精美。願意在小紅書這種平臺創作長篇圖文的,也會是更有審美的創作者。加上這幾年平臺的演算法和推薦系統都在不斷演變,各種形式的內容都能在多個平臺得到推薦,比起創作者的體量,好內容本身更有曝光的可能性。
而從長遠來看,除了有利於平臺良性成長,補齊長文這種內容形式,也能進一步提升小紅書的變現能力。畢竟一條筆記,能產生的商業價值其實相對有限,而影片雖然更貴,但製作起來要更復雜,長篇圖文則是創作難度相對低,卻能產生更高商業淨值的。同時,長文也能為小紅書的 AI 大模型訓練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語料。比起三言兩語的筆記,邏輯嚴密、觀點鮮明、資訊豐富的長文,能讓 AI 學習更多元的文體型別和複雜的邏輯關係,訓練大模型「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平臺在演化,我們的腳步也不會停歇。接下來,你也可以在愛範兒的小紅書上,繼續閱讀我們撰寫的深度文章與部分報道。文 | 蘇偉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