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按摩,被社群醫院打到了10元

把按摩價格打到了“口糧價”。
作者 | 孫玥 編輯 | 龔正
來源 | 真故研究室
(ID:zhengulab)
對當代職場“老脊椎們”而言,包含按摩、推拿、正骨、針灸、拔罐等在內的消費醫療,已從休閒專案轉為剛需。各種亞健康病症都是其次,主要原因是“上班累,打工累”,做一次自我犒賞式的馬殺雞,壓力如牛般大的負重感,便能立馬減輕不少。
“年少不知社群香,錯把某團當成寶”。自強不息的打工人,這回找到了社群醫院這個驚喜按摩平替。一場30分鐘的按摩,醫保報銷後自費最低僅需5元,平均花銷不超過20元。不僅能享受專業正規服務,還能收穫薅羊毛的成就感,無痛實現按摩自由。
01
打工人發現社群醫院“真香”
打工人小李最大的心願,是世界上鼻炎和腰突不要同時發作。一個接一個噴嚏,把他剛請假去醫院復位的腰椎又給閃到了,“那酸爽,一生體驗一次足矣。”
小李上半年的記憶和賬單,全都圍繞著腰椎間盤突出,各種理療醫藥費花得肉疼。
活血化淤的中藥長期吃著,不見功效,他懷疑自己被黑心醫生衝了業績,腰疼發作時還得靠推拿。
小李租住在北京豐臺區,病症最嚴重的時期,每週要攙著腰跑兩趟醫院,才能支撐他繼續坐班。
7月初,小李因為落枕,脖子僵硬沒法轉頭,就導航到離家最近的社群醫院,在康復科開了120元/15分鐘一次的肩頸推拿。個人年門診費累計過1800元起付線後,醫保報銷90%,算上1元掛號費,共花費13元,直接走醫保個人賬戶。
進入診療室,醫生粗礪的雙手覆上痠痛的肌肉,疼得他直咬後槽牙。雖然推拿時間不算長,但好在醫生手法比較到位,起身時,汗把床單都洇溼了,但落枕的疼痛也幾乎消失了。
發現社群按摩新大陸的小李,帶著三甲醫院拍的片子,開始到社群醫院治腰突。開兩次腰部推拿360元,相當於單次自付19元。
社群技師的服務態度和專業度都無可挑剔,而且不像去大醫院或北京按摩醫院,還要長途跋涉、忍痛排隊、搶號。“唯一的小遺憾是按摩服務只能在工作日,週一到週五的8點到17點。但為了這樣的好服務,這點不便也是可以接受的。”
圖|北京豐臺區某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質優價廉的社群醫院,絕大部分週末不營業,對上班族不是很友好,但對於阿敏這樣的自由職業者就完美適配。
阿敏生活在廣州。過去多年媒體生涯裡,全國出差、跑活動積累下來的勞損,讓肩頸成了職業病,低頭時會壓迫神經導致頭暈噁心,單靠推拿已經挽救不了。
離職做兼職撰稿人後,阿敏偶然在小紅書刷到社群醫院針灸的相關分享,親自體驗後也成功被種草。
每隔1-3個月肩頸作痛時,她就會去到家附近的定點社群醫院,開三次電療推拿➕正骨復位➕針灸(帶電、帶紅外線),原價692元,報銷後平均一次只要40多塊。連去治療三天,便可支撐她繼續“搬磚”一段時間。
圖|阿敏的社群醫院專案單
阿敏常去的社群醫院由於週末不營業,就診的多是中老年。偶爾見到年輕人,通常是一大早或將近下班的時間,專門請一會兒假來做醫保按摩。“如果醫院週末營業,估計會班味兒爆棚。”
也有網友刷到醫保按摩的種草帖後,特意挑了個不上班的週一,去社群醫院打卡。“作為一個不敢去外面按摩店,但又想放鬆一下的人來說,真的很心動!”
結果卻被告知,該網友去的社群醫院不設常規按摩專案,只能推拿,且只針對年紀較大或者有傷處的患者。若沒有外傷還堅持要看病,就得開單子做檢查,然後進行長期理療。醫生對她直言,“年紀輕輕的,回去睡一覺就好了,實在不行去外面按摩店捏捏。”
因各地社群醫院的服務範圍和規定不同,只是肩頸痠痛、想薅個羊毛的病友還需謹慎種草。
總的來說,大眾能享受到按摩報銷,本質還是在於政策紅利。今年起,更多省市開始將按摩納入醫保,這才是大家在社群醫院能爽做按摩的關鍵。
02
社群醫院的特色除了便宜
還有人情味和不辦卡
前兩年,國內最大的按摩專科醫院“北京按摩醫院”,因能使用醫保按摩而風靡網路,報銷後20元可享15分鐘的按摩。
初嘗甜頭的職場人,紛紛化身時間管理大師,瘋狂跟退休大爺大媽們搶號。為了方便上班族就診,北京按摩醫院特意將早晚的接診時間延長,從早7點半營業至晚9點。
去年,不知是否為了緩解成為網紅醫院後的預約難題,北京按摩醫院兩次提價,頸椎按摩從81元漲到115元,腰部從77元漲到125元。過醫保起付線後報銷70%,相當於半小時的按摩,從47元漲到了72元。

圖|北京按摩醫院西城院區

相較之下,在北京的一些私營按摩店,按摩時長60-80分鐘,人均消費100-250元不等。便宜點的盲人按摩店,最低80元左右。按照每分鐘價格計算,北京按摩醫院價格已超過市場價。
而社群醫院的單個部位按摩約20分鐘,報銷後自費在20元以內,真正把按摩價格打到了“口糧價”。
只是如前述,社群按摩有兩大門檻,除週末不營業外,還設有1800元的報銷起付線。關於這點,久坐辦公室的打工人多病多災,每年開年做一次全身體檢便可輕鬆達成。而社群醫院和按摩店最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服務體驗與流程上。
譬如令人“聞風喪膽”的正骨治療——技師捧住患者腦袋,眼神堅定同時雙手乾脆發力,聽到脖子咔噠兩聲,便完成了頸椎復位。
事實上,存在心肺功能障礙、急性軟組織挫傷的區域性腫脹、身體過於虛弱等情況的患者並不適合正骨,但由於很多私人按摩店師傅專業能力不足,導致正骨失敗的案例屢見不鮮。像正骨這類高危專案,平時不敢去按摩店輕易嘗試的患者,會更信任社群醫院的醫資背書。
當然,按摩作為打工人的身心歸宿,人文關懷的附加價值也不可或缺。
按摩店雖是一對一服務模式,但顧客與服務者之間明視訊記憶體在身份隔閡。而在社群醫院,雖就診流程更接近於看病,但整體服務氛圍專業又不失人情味。
阿敏去的廣州社群醫院,患者需先開好專案單,憑單進入科室,等候空閒的治療專案。治療過程中,“如果今天我說我頭有點暈,那麼他們在幫我做肩頸的同時,會針對頭暈問題再額外多加治療,這些都是不收費的,技師會相對靈活一些。”
由於社群醫院人手不足,一位技師還會服務多個專案,這邊剛針灸完,就去那邊做一下正骨。醫院每日人流量巨大,但技師們忙中有序,因為認得熟客的臉,跟就診的婆婆、叔公們都能打成一片。
阿敏就診時經常跟技師長輩們聊天,學習到許多醫學經驗。有時她也會幫他們除錯一下手機軟體,兩代人就這樣,神奇地在社群醫院場景下實現互幫互助。
相比之下,有一些顧客去了私人按摩店,按摩師可能會喜歡跟你拉家常,進而推銷辦卡。本來是想享受放鬆,但反而加重了社交壓力。
03
年輕人成為按摩主力軍
上門按摩有點走偏
推拿古稱按摩。隋唐時期,按摩是一門嚴肅認真的科目,太醫署專門設有按摩博士。到了上世紀60年代,推拿開始廣泛應用於臨床醫療,後來逐漸演變為全民休閒娛樂文化。
在東亞生存壓力值最高的城市香港,打工一族為了生計活得辛苦,如許冠傑在港片《半斤八兩》主題曲中所唱,“我們這班打工仔,一生一世為錢幣做奴隸”。疲於奔命的社會面貌,對應著港人對於按摩的熱烈信仰。
2000年左右,先富起來的陸港貨運司機們,在深圳的黃崗、下沙落地,帶動當地按摩產業平地崛起。
如今深圳市關內的羅湖區、福田區,按摩業依舊火爆,只不過核心換成了“港人北上,享受平價消費”。坊間傳聞,江西人有彩禮貸,香港人則有貸款按摩一說。颱風天,深圳本地人都忙著回家避颱風,只有香港人依然苦守在按摩店門外,等待技師按摩。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按摩消費市場。市場調研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按摩市場規模約為4432.4億元,消費人次達31.89億;2018-2023年,家用場景的按摩器市場規模也呈逐年增長趨勢。
我國按摩業主要集中在廣東、山東、江蘇、四川、浙江等東南部地區。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則是按摩店密度最大的地區,其中上班族的消費力貢獻功不可沒。
隨著近年年輕人亞健康狀況上升,包含按摩、推拿、正骨、針灸、拔罐等在內的泛按摩業態中,年輕人成了主力之一。有資料顯示,我國頸椎病發病率為17.3%,平均每6個人中就有超過1名頸椎病患者。而20-40歲的青壯年中,頸椎病患病率高達59.1%。
除頸椎外,年輕人的腰椎也不容樂觀。據國家衛健委相關資料,我國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億人,25-39歲之間的青壯年,腰椎間盤突出問題的檢出率高達13.93%,穩居各年齡段之首。
而來自職場的高壓,讓年輕人本就脆弱的脊椎雪上加霜。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23年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9小時,較2021年增加0.4小時,較2019年增加3小時。因此,近年來按摩消費呈現出年輕化、常態化趨勢。
作為普通的週末休閒專案,比起去醫院醫保按摩,這之前,年輕人還是一般去按摩店買單。
線下推拿按摩店,普遍採用傳統的儲值模式。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此種模式是一個巨大的財務隱患,“一旦技師流失,便會缺少服務,形成退款。所以儲值其實是負債,很多人還沒交付服務就把錢花了”,最後填不上坑的商家只能拋下儲值會員,捲款跑路。
在“到家經濟”趨勢下,上門按摩理療也一度成了一種按摩新業態。
在手機應用商店搜尋“到家按摩”,會出現許多意義不明的App,下載量從個位數到數百萬不等。筆者隨機點進一個,發現軟體中對技師的介紹重點並非專業技能,而是長相和身材,可見線上按摩的行業亂象比線下更加嚴重。所幸,目前這種業態正在警方打擊下,大面積從電梯間撤離,其中也不乏被抓的違法者。
在《真故研究室》的小範圍消費者調研中,經常按摩的上班族還呈現出一個共性:很多人未去醫院確診過具體病症,只是想透過按摩來暫緩疼痛。
原因是治療後還得回到工位,繼續低頭彎腰用電腦,隔段時間,肌肉和脊椎勞損慢慢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再去做治療。如此看來,只要年輕人打工不息,按摩醫療就擁有可持續發展的價值閉環。
*本文由真故研究室授權野性消費吧轉載,轉載請聯絡原出處。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野性消費吧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