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282字,圖片5張,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
韓聯社20日報道稱,美國國防部提出一項新軍費標準,要求包括韓國在內的亞洲盟友將國防開支提高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左右。
這不是建議,而是命令。每個韓國家庭每年將為此多繳2000美元“保護費”。
韓國國防部針對美國佈置的作業,臉都變綠了。日本、澳大利亞也傻眼了:“5%?我們連2%都還沒湊齊呢!”
要知道,韓國在美國主要盟友裡軍費佔比算是數一數二的了,再漲?怕是連泡菜都得當軍糧發了。

說白了,美國的這波操作可以理解為:小弟們,保護費要漲了!而亞洲盟友:大哥,我們真沒錢了!
以韓國為例,今年軍費61.2萬億韓元,佔GDP約2.32%。如果漲到5%,意味著要花132萬億韓元,也就是人民幣近7000億元,是現在的兩倍以上!
那是啥概念?就等於韓國每年要多花一個“全國教育預算”。
“保護費”為什麼要漲?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給出的理由是:中國軍事威脅與朝鮮核導威脅,你們不多花錢,怎麼防?

而這一紙通牒背後,其是美國赤裸裸的利益算計。特朗普政府將經濟勒索包裝成“為你好”。
美國提出這一軍費新標準,其實是想讓盟友買單,自己省軍費,背後藏著三個不可告人的小心思。
一方面,美國試圖透過提高盟友軍費開支,進一步鞏固自身主導的軍事同盟體系,強化對全球軍事格局的掌控。
另一方面,轉嫁軍費壓力,減輕自身的軍事負擔,讓盟友多花錢,美國自己就可以少掏腰包了。
還推動了武器出口,盟友漲軍費,最後錢還是流向美國軍火商的口袋之中。
此外,強化對華圍堵,逼亞洲國家站隊,共同“對抗中國”。
然而,美國此舉,不僅韓國扛不住,其他亞洲盟友也直呼“離譜”。比如韓國在經濟上面臨全球經濟波動影響出口、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等諸多挑戰,此時要求韓國大幅增加軍費,無疑是雪上加霜。
這場所謂“軍費標準上調”的最大贏家,壓根不是韓國、日本,更不是“亞太安全”。
而是洛克希德·馬丁、雷神、波音這些美國軍火商。軍費分攤機制已演變為強制性的武器採購繫結。
軍費漲了,第一件事是換裝備,換誰的?當然是美國的。
韓國被迫斥資36.4億美元採購1200枚AIM-120導彈,這筆開支足夠建造3艘新型驅逐艦。
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35戰機維護費用中,60%以上流向洛克希德·馬丁等美國軍工企業。
這種技術依賴形成的經濟虹吸效應,使盟國每年產生超過200億美元的額外支出。

這種資金迴圈模式在緩解美國財政壓力的同時,實質削弱了盟友的長期防務自主能力。
韓國本土軍工產業剛起步,這時候讓他們瘋狂買美製戰機、導彈、預警機,等於自廢武功。
去年韓國嘗試出口“天弓防空系統”和輕型戰鬥機,還夢想當“軍工輸出國”。
現在美國這一要求一齣,夢想全碎了——你先自己用美貨,哪還有空間賣自家的?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當軍事保護轉化為商業交易,同盟關係的本質已發生根本改變。
資料顯示,美國要求韓國承擔的駐軍費用將從每年22.5億美元提升至52.5億美元,增幅達133%,而同期五角大樓的海外駐軍總預算縮減3.7%。
這種不對等的責任分攤,折射出霸權體系下安全供給的定價權壟斷。
韓國首都經濟圈2300萬人口面臨北方萬門火炮的現實威脅,這種安全困境成為美國議價能力的戰略支點。
盟國被迫在支付高昂保護費與承受安全真空之間抉擇,這種兩難境地預示著傳統同盟體系的功能異化。
當軍事霸權淪為財政赤字壓力下的交易工具,全球安全架構或將迎來新一輪動盪週期。
不僅如此,5%的軍費標準,不只是錢的問題,更是方向的問題。
亞洲國家需要的是和平環境、科技發展、產業升級,民生改善,而不是搞一場持續內卷的軍備競賽。
韓國、日本本就面臨老齡化、經濟下行、內需不振的問題,財政捉襟見肘。
你讓他們在這個時候砸錢搞軍備?這是防禦,還是摧毀?
面對這種困境,韓國能怎麼辦?
在經濟上,李在明上任不到48小時,美國財政部就將韓國重新打入匯率操縱觀察名單——這是韓國第14次被列入該名單。
在軍事上,當李在明在就職首日緊急接收軍權時,他面對的不僅是朝鮮半島的軍事壓力,還有2.85萬名美軍將繼續在韓國領土上行使戰時指揮權。

更具威脅的是,美國正將關稅談判與防衛費分攤捆綁,暗示“提高軍費可換取關稅減免”,這種“保護費”式的交易讓韓國陷入兩難。
而這種軍事依賴的後果早已顯現:尹錫悅政府時期,韓國軍費佔GDP比重從2.6%提升至3.2%,對駐韓美軍的財政貢獻增加40%,卻換來薩德系統的追加部署和半島局勢的持續緊張。
但李在明若想調整這一政策,不僅要面對美國的直接施壓,還需應對國內保守派的輿論攻擊。
今日的朝鮮半島已變成巨大的火藥桶,美國的貪婪,朝鮮的炮口,韓國的民意,三根引線滋滋作響。
美國GDP5%的軍費指標如同絞索;朝鮮火箭彈隨時可能再發射;韓國年輕人要求“自主外交”的呼聲日益高漲。
李在明在競選期間反覆強調的“實用外交”,本質上是試圖在中美之間尋找戰略平衡點。
他承諾暫停美日韓軍事演習、重啟對朝對話、修復中韓關係,這些主張在中老年選民中獲得廣泛支援。
然而,當他試圖將這種理念轉化為政策時,卻遭遇美國的重重阻撓。
歷史給李在明的教訓血淋淋:尹錫悅全面親美,換來半島局勢惡化和經濟困境。而文在寅的平衡外交則因美國施壓而半途而廢。

如今,李在明試圖在這兩者之間走出第三條道路,卻發現美國早已用經濟、軍事的枷鎖將韓國牢牢鎖定。
李在明的困境,本質上是韓國作為中等強國在大國博弈中的宿命。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韓國的命運早已不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中美博弈的棋盤上,韓國能否跳出“選邊站”的困局,或許將成為21世紀地緣政治最具戲劇性的章節。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