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湖北宜昌一名大一女生因為腹痛、嘔吐、腹瀉症狀去看急診,她還有發熱、心慌表現。醫生給她的治療是掛水,輸抗菌素頭孢曲松鈉。
輸頭孢後,她很快感到不適,呼吸急促,她起身呼救,但身邊沒有醫護人員。陪同來的同學,此時有的去繳費有的去取單據,剛好都不在身邊。聰明的她立即自行拔針自救,但還是昏倒在輸液椅旁。等被人發現,已經迴天無術,一條年輕的生命就這麼失去了。
律師現在指責醫院沒有做皮試,其實律師沒抓住重點,現在發現皮試並不能預測過敏,皮試與否不是關鍵。
關鍵是這個學生最大可能是死於過度治療。
這個學生很可能得的是病毒性胃腸炎(如諾如病毒、輪狀病毒),病毒感染根本不需要抗菌素治療,抗菌素無用,更不需要掛水。
她只需要對症和支援治療,比如發燒就吃泰諾退燒,嘔吐拉稀就要注意補充液體和電解質。
即使她得的是細菌性腸胃炎,研究發現對她這種非高危人群抗菌素並非利大於弊,因此也不推薦吃抗菌素,當然更不推薦輸抗菌素。

輸液是直接把東西打到血管裡,本身就有一定風險。醫學上的原則是能口服的就不應該打針或輸液。輸液導致死亡的故事太多了。


頭孢曲松鈉屬於β-內醯胺類(beta-lactam)的抗生素。這類藥物的過敏性休克發生率比較高,美國3/4死於過敏性休克的人都是死於這類藥物。

研究估計每1萬名掛這類抗菌素的患者中就有1至5例會發生過敏性休克,掛水越頻繁,這種惡性事故越多。
裴醫生說得好:“在需要用的時候,輸液可以成為救命的治療方式;在不需要用的時候用,輸液則可能成為致死的治療方式。”
一個花樣年華的少女,死於根本不需要的治療。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