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什麼時候才會談判?

最近有朋友問我:中美之間會有談判嗎?會彼此妥協嗎?
我們先說答案:中美貿易戰會緩和,彼此之間也一定會有談判,也會彼此妥協。
現在的美國已經有點堅持不下去了,特朗普已經放話要大幅降低中國關稅了——雖然他經常“放空炮”,但是他能說出這句話就證明他已經開始有談判的心思了。
那麼,中國什麼時候才會和美國談呢?
關於談判的條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4月24日的記者會上就說得很清楚了:“……這場關稅戰是由美方發起的,中方的態度是一貫的、明確的。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對話談判必須是平等、尊重、互惠的。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給大家舉個例子,大家立刻就能秒懂。
我和你都是做生意的,我們每人都有一個店,假設彼此的利潤都是一樣的,我每年從你那買20萬的商品,你每年從我這買100萬的商品,大家說誰佔便宜了?
你從我這買100萬商品,利潤按20%計算,那就等於我從你那賺了20萬;我從你那買了20萬商品,你的利潤也按20%計算,那就等於我虧了4萬。合計就是我從你那賺了16萬。
中美貿易其實就和這個有點類似。
無論是中國商品出口到美國,還是美國商品出口到中國,就算不考慮企業的利潤,也不考慮所創造的就業,政府也能從中獲得稅收的收入:一件價值100美元的商品,原材料30美元,人工30美元,運輸等10美元,給政府納稅30美元。
那麼,一件價值100美元的中國商品出口到美國或同樣價值的美國商品出口到中國,中美政府到底從中能拿到多少錢?
這個是很難直接對比的,因為中美雙方的稅收方式不同,中國主要是向企業徵稅的(以間接稅為主,增值稅、消費稅等佔稅收60%以上),美國主要是向個人徵稅的(以直接稅為主,個稅和社保稅佔聯邦稅收86.2%。但是,如果你從綜合稅率來看,中美之間是差不多的,都在25%左右。
我知道可能有人對這個稅率有懷疑,沒有關係,我們還有另外一種方式來驗證,那就是看政府的總稅收佔GDP的比例。
2024年美國GDP為28.81萬億美元,但是政府的稅收收入卻達到了9.418萬億美元。其中,美國聯邦政府4.918萬億美元、州政府2.6萬億美元、地方政府1.9萬億美元(美國的聯邦政府就相當於我們的“中央政府”,州政府就相當於我們的“省政府”,地方政府就相當於我們的“市縣鎮政府”)。
這裡我們簡單給大家普及下稅收是怎麼收的?
在中國,有些稅是由中央政府徵收的,有些稅是由地方政府徵收的,還有些是雙方共同收的。在中國,關稅、消費稅、車輛購置稅等是由中央政府收的,那些錢都進了中央的口袋;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和增值稅、耕地佔用稅、契稅和環境保護稅等是由地方政府徵收的,那些錢則進了地方政府的口袋;至於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則由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比例分。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地方政府總那麼積極招商引資了吧?因為你招到企業投資後,企業是要交稅的,而地方能分到不少的錢。
美國呢?
美國和中國的差異是比較大的。
美國聯邦政府收的稅主要有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稅、企業所得稅、消費稅和關稅等;州政府徵收的稅主要有州個人所得稅、州銷售稅、燃油稅和財產稅等;地方政府(市、縣)徵收的稅種主要有房產稅、地方銷售稅、公用事業稅、酒店與餐飲稅等。
由於中美雙方的體制不一樣、稅收模式不一樣,所以想要直接對比雙方稅收是比較困難的。但是,我們可以參考總稅收。
2024年美國GDP為28.81萬億美元,但是政府的稅收收入卻達到了9.418萬億美元,總稅收佔比:9.418萬億美元 / 28.81萬億美元 ≈ 32.7%
中國呢?
2024年,中國GDP約為132.36萬億元,稅收總額為17.4972萬億元(中央稅收約8.03萬億元,地方稅收約9.47萬億元),總稅收佔比:17.4972萬億元 / 132.36萬億元 ≈ 13.2%
正是因為中美雙方制度差異非常大,於是我們就經常在網路上看到兩種非常奇怪的言論:一些企業天天抱怨中國的稅比美國高,一些專家則說“發達國家採取的都是高稅收”。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如果你以“企業稅高”來噴政府,那麼是不合理的,因為我們的總稅率確實要比發達國家低很多——中國的企業稅確實高,因為我們主要是向企業徵稅的;發達國家的綜合稅率確實遠比中國高,它們主要向個人徵稅的。
好了,我們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了,中美之間的差異太大了,很多東西沒有辦法直接比較,還是那句話:最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我們回到上面的話題,我們就當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中國政府賺的稅收錢和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美國政府賺的錢是一樣的,那麼由於中國出口的商品遠比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多,所以中國確實在貨物貿易上賺了些便宜——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總逼迫其它國家加大購買美國商品的主要原因。
我和你都是開店的,你每年從我的店裡買100萬的商品,我每年從你店裡買20萬的商品,於是你就不高興了。
這個時候,你採取了兩種不同的態度對待我:
第一種,你直接在眾人面前威脅我說,你TMD的買我的東西也太少了,趕緊從我這多買點東西,如果你不多從我這邊買東西,我就再也不買你的東西了,讓你一分錢都賺不到,我讓你喝西北風。
第二種,你私下裡找到我,用商量的口吻和我說,你看我每年買了你100萬的東西,你只買我20萬的東西,更何況你要的東西我家也不是沒有,而且價格也不比別人家的貴,你不能在別人家少買點,從我家多買點?
你說哪種是“霸道”?哪種是“協商”?
這時就出現一個問題:美國確實有很多東西是我們需要的,價格也不算貴,我們為什麼不從美國加大進口?比如,現在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的產量很高,我們為什麼不減少從沙特等國進口點,多買點美國的?比如,美國的大豆、玉米、牛肉等產量也不低,我們為什麼不都從美國購買,反而還要到巴西、阿根廷等國家購買?
其實,道理很簡單:不是我們不想從美國那購買,而是因為我看到美國的“人品”不好。你天天在別人面前說我壞話(什麼人權、民主、自由之類的),天天挑撥鄰居和我的關係(慫恿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和我們對抗),而且還干涉我的家務事(臺灣問題、香港問題,還有支援什麼疆獨、藏獨之類的),我不敢都從你家買啊。要是我家的大豆、石油等都從你家買,哪天你不高興了,以大豆、石油等為武器,突然不賣我了,你讓我咋辦?我的石油都從你家買,人家沙特就不打那麼多油井了,一旦你不賣我石油了,就算我再去找沙特,就算人家想賣我,那鑽油井、建設管線、儲運等都是需要時間,而且投資非常大、需要的人才也非常多,人家也不敢輕易擴大生產啊。所以,我們得分擔風險啊?相反,你看我是怎麼做的?你天天罵我,我實在忍不住的時候才回罵了你幾句,你天天在別人面前抹黑我、詆譭我的名聲,我回罵你幾句不是人之常情?再說,我也從來沒挑撥你和鄰居的關係啊?更沒有干涉你的家務事啊?或許你會說,你家東西都從我家買,要是哪天我不賣你怎麼辦?這個你想多了,這幾年,雖然我也賺了些錢,但總體上來說,還不算富裕,我怎麼可能不賣你?有錢不賺,我傻了?更何況,就算我不賣你,你也可以讓你小弟到我家購買,然後你再從你小弟那購買唄,你那麼多小弟。還有,我和你其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也就是70多年前打過你一次而已,那都是老黃曆了。只要你不天天罵我、不挑撥我和鄰居的關係、不干涉我的家務事,我又怎麼會不放心你?只要你讓我放心了,我需要的東西都從你家買又何妨?我知道你是“狗改不了吃屎的本性”,要你做到那些太難了,我也不為難你,只要你在眾人面前認個錯,收回那些罵我的話,就說你那天喝多了,我也就原諒你了,然後適當從你家多買點東西。完全從你家買不現實,我也有自己的擔心啊。不是我說你啊,我家的東西具有壟斷性質的,你家的東西也具有壟斷性質,咱們一起去坑那個“人傻錢多”的歐公子不好嗎?再說,你還有那麼多小弟,他們都富得流油,你也該從他們身上拔點毛了,只要你不和我對著幹,我也睜隻眼閉隻眼了,絕不在別人面前批評你,甚至會在背後協助你下。
現在大家知道中美會在什麼時候談判了吧?
首先,美國得在世介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主動大幅度降低加徵的關稅——讓美國一下子降到貿易戰之前的稅率不現實,將145%的關稅降到30%左右就行(加碼之前的關稅是20%),那樣美國也不算丟面子,那時我們就會給它一個臺階下,開始和美國談;
其次,讓我們加大從美國購買商品也不是不可以,你得讓我們放心才行——完全取消加徵的關稅,我們就從美國多進口50億美元的商品;不在世界上整天抹黑我們,我們就再多進口50億;不挑撥我們和鄰居的關係,我們就再多買100億……
最後一條也是最重要的,如果美國不干涉我們的家務事,尤其是臺灣問題,我們就再加200億。當然了,如果在我們收復臺灣的時候不搗亂,那麼我們就多買1000億又何妨?
—–如果您想看到更多的文章,請點選下面的公眾號名片,關注即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