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頭還是鳳尾?四條國際部擇校建議讓你少走誤區

眼下又到了國際部擇校的關鍵時刻,很多9年級家長對國際部的瞭解都不是很多,對大學升學的瞭解也更有限,近期諮詢擇校問題的家長也越來越多,SAT君今天就國際部擇校問題,從申請角度分享下自己的觀點,拋磚引玉,僅供參考,有不同觀點的家長或老師可以在留言區互動。
一、不同國際部對申請大學有哪些影響
國際學校擇校之所以會有“雞頭”、“鳳尾”之說,是因為北上廣深的國際學校/國際部基本都會根據往年的錄取結果,被人為的分為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其他,好學校就是“鳳”,差學校就是“雞”。北京國際教育高地主要集中在公立校國際部,比如北師大實驗國際部、四中國際部、人大附ICC等,上海主要是國際學校,比如包玉剛、世外、星河灣;深圳屬於二者並存局面,比如深中、深國交,貝賽思等。在二線城市學校和生源都比較少,就沒有這麼明確的劃分,比如濟南主要是濟外和省實驗,西安主要是高新一中和鐵一中,成都主要是成外、樹德、七中,鄭州就是鄭外和七中。
那麼,不同高中的選擇對申請大學有什麼影響呢?
1、出身。美國大學審查學生材料時,學生就讀高中也是一項參考指標,如果學生來自知名高中,比如北師大實驗,美國大學往年有錄取該校的學生,對學校的課程設定、難度,教育理念,學生質量是有一定的瞭解的,“學長學姐”在大學的表現都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錄取審查的嚴格程度。這也是很多學生爭相申請第一梯隊國際部的原因,甚至遠赴美國、加拿大讀高中。出身對申請有影響,但權重並不是特別高,進不了第一梯隊,並不代表就與頂級名校無緣。2025屆烏魯木齊一中就有被斯坦福錄取的學生,2027屆杭州雲谷學校第一屆學生就有耶魯錄取,並且近年名校錄取也有學校分散、城市下沉的趨勢,因此,高中擇校失利,不必焦慮。
2、課程難度美國大學招生官大部分是按區域劃分的,非招生季招生官並非無事可做,他們也要各處做宣講,瞭解高中學校,關注各種有影響力賽事的牛娃們,並且在申請季也會增加對各學校課程設定的瞭解。由於第一梯隊申請者比較多,所以招生官們通常對各地第一梯隊國際學校課程設定和難度較為了解,在審查錄取材料時,對學生成績表現會有更準確的定位,審查過程就會相對簡單;而來自非知名中學的申請者,審查材料會更細緻、嚴格一些,實力型申請者自然不必擔心。此外,稱職的校內升學顧問也會主動跟大學招生官溝通,告知學校的課程設定以及教育理念等。
3、GPA。9-12年級成績是申請美國大學最重要的條件,沒有之一。無論就讀哪個檔次的學校,GPA不行基本就全部否定了。有機構老師會給家長說,GPA不夠,可以用作品集來彌補(比如藝術類、建築類),這是基本不可能的。GPA低,就是學術能力不行,其他條件很難彌補。就連藤校招生體育特長生時,也會有基本的GPA和標化要求(門檻也只是稍微放低一點)。但是,不同學校給學生開成績單的寬鬆程度不一樣,有些學校學生考多少就是多少,並且還可能壓分;有些學校除了考試成績之外,還會有30%的浮動,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會對申請結果產生影響。(大家還記得去年3月份某國際學校家長會上,家長們拉橫幅的事情吧,就是因為太影響GAP了)
4、校內資源。越成熟的國際部/國際學校,申請資源越豐富,比如社團、科研專案、競賽輔導等,以及基礎教育資源、師資等方面也會更有利於學生的成長。不那麼成熟的國際部/國際學校資源就相對匱乏一些,需要家庭、社會資源來彌補也是可以的。
5、教育理念

。有些學校重視孩子的成長,比如四中國際部,對平時的校內學習要求就很嚴格,學生的學習方面就不能有任何鬆懈,同時,學生還要準備標化和活動,非常有壓力,當然學校也看重結果,否則也不會穩居第一梯隊這麼多年。有些學校更看重結果,比如北師大實驗,新高一還沒有開學,家長會上就已經非常濃的內卷氛圍了,內卷的結果就是每年大學錄取也是全國最好的學校。


當然,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家庭背景、可利用資源不同,擇校時還會有更多考量因素,我們暫不討論這些非共性因素。
基於以上因素,家長和學生對頭部的國際學校就非常熱衷,以北京為例,零摸、一摸後,第一梯隊國際部招生名額基本就已經爆滿,中考後想再進入第一梯隊就非常難,沒有簽約的家長就很焦慮,這也是最近諮詢比較多的原因,那麼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國際部/學校到底該怎麼選呢?SAT君給大家分享幾條建議。
1、看孩子自身
學霸:這類學生基本就是第一梯隊學校爭搶物件,選擇權在學生,你只需要考慮自己想去哪個學校,哪個學校的理念更適合自己。並且課程難度越高越有利,比如IB課程(當然也有學校自己設計的課程,比如北師大實驗)。這裡強調一點:非牛娃,慎選IB課程體系的學校!!!
優秀學生:

可能手拿兩三個第一梯隊offer,主要考慮孩子更喜歡哪個學校的教學模式和教育資源。

中等學生:

這類屬於大多數,有一定機率進第一梯隊學校,進第二梯隊又不甘心,這類學生就面臨“雞頭鳳尾”的選擇。

其他學生:這部分學生基本就面臨第二梯隊和其他學校的分流了,申請名校也不併不是無望,只是需要比其他同學付出更多。
2、看課程難度

首先先明確一個觀點,美國大學對任何課程體系都是認可的,比如IB、AP、

A-level,學校自定課程,以及普高課程。

學霸、學神可以無視任何課程難度,越難越有利,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IB課程,但是如果是學渣選了IB,那就基本就是災難,最終GPA不高,基本就與前30無緣了。能力稍微弱一點的可以考慮A-level(AL課程不是隻能申英國,美國一樣認可的!),最終選幾門,可以根據高中時的實際水平來選;AP課程比較自由,學習能力一般的可以選擇五六門,能力強的十五、六門也沒問題,沒有硬性要求。
另外,美國大學對普高課程的認可度也是很高的,這是業內很多顧問不瞭解的。
3、看往屆錄取

往屆學生錄取好壞,一定程度上也能判斷我們自己大概可以申請到什麼檔次的學校。比如你排名前10,那麼上一屆排名前10的學生最好錄取是紐大,那麼你大概的錄取區間也是20多名,想申請前20,需要你比學長優秀更多才行。另外,這也涉及到我們前面提到的“出身”問題。

4、選雞頭還是選鳳尾?

我們先舉個例子:北師大實驗國際部今年招生150人,你排名130,作為鳳尾進了實驗。北師大實驗往年錄取85%左右進入前30美國大學,你現在雖然錄了實驗,但申請大學進前30的機率並不高。而假如你選擇了第二梯隊國際部,去當雞頭,排名前10,那麼你被前30美國大學錄取的機率要大很多,甚至還可以衝擊前20大學。原因是,你GPA比較高,排名也是前10%,學校會向頭部學生傾斜很多資源。在一個不那麼內卷的氛圍,學習壓力沒那麼大,更容易建立自信心。

當然,這只是一種舉例,並不是說你現在高中錄取時排名130,兩年後還是130,很有可能進步到前10。
因此,擇校時,家長一定要對孩子有一個充分的、真實的認知,孩子更應該明確自己的需求,才能選擇更好的、適合自己的學校。
總之,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馬。我們要相信,進入哪個梯隊的國際部,都是最好的選擇。實在不行,高二還可以考慮轉校。

如果您想和SAT君討論規劃


請掃碼交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