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6月就是國際部或國際學校擇校的關鍵時間,很多家長不分是不是週末,只要學校有開放日,就請假翹班奔赴各個校園探校,生怕一著不慎,影響孩子的未來。然而,很多家長其實並不知道自己選擇國際部/學校的需求是什麼?有明顯的跟風趨勢,總之,就是要擠進第一梯隊。甚至有家長只看重學校藤校錄取人數,卻忽略了最關鍵的因素。
學生和學校的匹配度
不少家長選擇國際部時,第一反應就是“這所學校的藤校錄取率是多少?”“牛劍能上幾個?”確實,升學資料是一個參考,但這只是結果,不是過程。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裡學得痛苦、跟不上節奏,或者根本不適應學校的教學風格,那麼再高的升學率也與他無關。因此,家長更應該關注的是學校的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孩子的匹配度。
真正頂著藤校光環走出校門的是少數,但卻因為倖存者偏差,被當成了榜樣,沒有拿到藤校錄取的才是大多數,因為學習壓力休學、退學,才是最沉默的那一部分。
如何判斷匹配度?
課程體系:以英國為主的學生,儘量選擇A-Level體系、英文水平和寫作能力差的學生慎選IB、以美國為主的且英文不是特別優秀的同學可以優先AP體系。
學術壓力:孩子能否適應學校的學術節奏?以北京為例、就算都是第一梯隊國際部,北師大實驗、人大附ICC、十一國際部、101國際部、四中國際部都是不同的學習壓力和體驗。
師生關係: 學校是否提供足夠的學術支援和個性化指導?孩子的性格是適合激烈競爭,還是需要更多關注?
與其去一梯隊國際部墊底,不如去二梯隊國際部當雞頭,學習壓力小,還能不斷的建立自信,興許也會有不錯的升學結果。今年北大附道爾頓也有西北、康奈爾、布朗錄取;八中國際部也有西北、華大聖路易斯錄取;80中國際部也有斯坦福錄取;海淀外國語也有西北、康奈爾錄取。
此外,某些國際部對升學規劃專業度不到位,對學生培養有比較明顯的傾向性,大力推廣個別競賽,忽略了大學的多元化招生特點,導致校內同專業競爭就很嚴重,這類學校也要儘量避開。所以校園開放日的時候,不要只盯著錄取結果,還要聽一下,升學顧問的規劃理念是不是合理。
有些學校推崇自由文化,電子產品自由化,你的孩子自控力是否足夠強,能否在這種氛圍中剋制電子裝置的慾望?
因此,擇校不僅僅是選擇一所學校,更是選擇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不要只盯著排行榜和升學率,而是要深入瞭解學校的課程體系、學術風格和校園文化、升學規劃理念,讓孩子在最適合的環境中成長。未來結果大家都無法把握,但至少要讓孩子獲得一個比較幸福的高中學習體驗。
如果您想和SAT君討論規劃
請掃碼交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