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四叔走了後

3月17日晚,恆基地產釋出訃告,公司創始人李兆基在當日黃昏時分,在家人陪伴下去世,享年97歲。
不同於超人李嘉誠家族面臨譭譽參半的現狀,輿論對李兆基相對友好。
李兆基在家裡排行老四,公司一直堅持以香港和內地為主的業務方針,因此也被香港人稱為“四叔”。
作為香港四大家族的一員,李兆基家族和長江實業的李嘉誠、新鴻基的郭得勝和新世界的鄭裕彤家族一起,牢牢把持著香港財富的前四大。
李兆基有個特殊之處,他是四大中唯一建立過兩家天王級房企(新鴻基、恆基兆業)的王。在至今為止於的全球財富排行中,李兆基是站位最高的華人企業家。1995—1997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他連續三年成為亞洲首富。
這位老人,一生跨越戰亂、金融危機、產業更迭,他謀得透,做得精、算得準,一次又一次把握了香港經濟的潮汐規律,在這片彈丸之地締造了千億商業帝國。
關於致富基本功,李兆基有四條:
第一,刻苦耐勞、勤奮努力,做足功課,蒐集資料。第二,避免過早成家,免受家庭負擔。第三,要積蓄第一桶金。第四,男最怕入錯行,女最怕嫁錯郎,選擇行業很重要。
在他看來,做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意思是,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力,艱苦奮鬥,不能把時間及金錢用在吃喝應酬上。至於大生意,最重要的是計算精確。
關於投資,李兆基有一套一元變八元的說法:
我有一個理想叫穿雲箭、過三關。第一關是以一博二、第二關是二博四,第三關是四博八。
關注處事,他有六字真言:止、定、靜、安、慮、得。
因為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能夠知其所止,止於至善,然後有意志才有定力。心靜就不會妄動,心不妄動方能安於處境,隨遇而安,處事思慮周詳,得至善境界。
對於慈善,四叔說,財富是水,必須流向社會才有價值。做慈善要“以小博大”,起到四兩撥千斤。
意思是做慈善投放1元,回報10元,要以最高回報為目標,使更多人受惠,以貢獻社會大眾。
四叔對於香港地產的貢獻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他把霍英東發明的“分層銷售、分期付款”的地產發展模式發揮到了極致,讓普通市民也能買樓置業。
現在的恆基,也並非當初的“小型住宅之王”。曾經270億拍下的香港中環美利道地王,是如今的The Henderson,很漂亮。
中國地王的記錄,目前還由恆基保持,那就是它以508億拿下的香港中環最後一塊地皮,還在開發中。
作為超級富豪,李兆基也曾多次公開說富豪並不好當,因為受到束縛,承擔很多,揹負很多,沒有自由,就像活在金魚缸當中。
這句話,跟李兆基同歲的李嘉誠,這幾天怕是能夠深深體會到了。
而曾經的香港四大天王,如今也只剩李嘉誠。

第三個讀者群擴募中,如有興趣入群
請向公眾號傳送名片
手動邀請進群,謝謝
有時候加群的讀者會很多,請耐心等待
已經在群裡的讀者也可以新增好友進群,請備註資訊
謝絕圍觀潛水
心平氣和地哀嘆行業和聊聊新鮮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