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擔憂:病毒感染會不會影響大腦健康?事實上,神經嗜性病毒是傳染性腦炎的常見病因,它們特別喜歡“攻擊”神經元。以往,神經元在病毒感染時被認為是被動的“受害者”,但真的是這樣嗎?
近期,發表於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的一項研究Bystander neuronal progenitors in forebrain organoids promote protective antiviral responses為我們揭示了神經元在抗病毒過程中的新角色。

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在病毒感染時,神經元是被動的靶細胞,而膠質細胞才是協調抗病毒免疫的“主力軍”。但神經元真的如此“消極怠工”嗎?研究發現,神經元能表達模式識別受體,具備感知病毒、啟用先天免疫途徑的能力,且在感染神經嗜性病毒時還能產生I型干擾素,這表明神經元在抗病毒感染中有著巨大的潛力。
只不過,許多病毒進化出了拮抗I型干擾素訊號的“狡猾”手段,像拉科羅斯病毒(LACV)的非結構蛋白NSs就能抑制抗病毒的IFN反應,這使得神經元的免疫作用被掩蓋,未感染的旁側神經元在抗病毒過程中的貢獻也一直未被深入探索。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深入瞭解一下這項研究的關鍵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當病毒的拮抗機制不存在時,神經元的“戰鬥力”不容小覷。以感染不同型別LACV的小鼠胚胎皮質神經元為例,在沒有NSs蛋白乾擾(即感染ΔNSs-LACV)的情況下,神經元能敏銳地感知病原體,轉錄誘匯出強大的干擾素訊號,啟用如RIG-I訊號和I型IFN抗病毒途徑等關鍵免疫通路,相關基因如Ifnb、Ifit1和Ifit3的表達明顯增加。

不僅被感染的神經元有反應,未感染的旁側神經元同樣積極“參戰”。研究人員透過實驗精準區分了感染ΔNSs-LACV的神經元中不同感染狀態的細胞群,結果發現未感染的旁側神經元和被感染的神經元有著相似的I型IFN轉錄特徵,Ifit家族基因表達升高。這表明旁側神經元能在病毒感染時,自發地誘導先天免疫反應。
不過,在簡單的二維神經元培養體系中,儘管神經元們“奮起反抗”,但卻無法有效限制病毒的傳播。為了更真實地模擬大腦環境,研究人員採用了三維人類前腦類器官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感染ΔNSs-LACV的前腦類器官展現出了強大的抗病毒能力,病毒RNA水平顯著降低。進一步研究發現,原來是旁側神經祖細胞在發揮關鍵作用,它們能產生如IFIT1等保護性的干擾素刺激基因(ISG),限制病毒的複製和擴散。

而I型干擾素訊號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當使用藥物抑制相關訊號通路,或者敲除I型干擾素受體IFNAR1時,病毒的擴散明顯增加,IFIT1的表達也受到抑制。這充分說明,神經元之間透過I型干擾素依賴的細胞間通訊,有效地限制了病毒的傳播。
研究人員還利用空間轉錄組學技術,對前腦類器官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了旁側神經祖細胞啟用的特定區域。其中,簇2區域雖然靠近病毒感染區域,但感染程度較低,且IFIT1表達較高,同時還表達一系列獨特的抗病毒和調節ISGs,這些基因協同作用,共同構建起了神經元的抗病毒防線。

這項研究讓我們對神經元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認識。神經元並非是病毒感染時的被動受害者,旁側神經祖細胞更是大腦抗病毒的“隱藏衛士”。它們透過細胞間的通訊和複雜的免疫反應,為大腦健康保駕護航。
未來,隨著對這一機制的深入研究,有望開發出更有效的抗病毒藥物,為預防和治療神經嗜性病毒感染帶來新的希望。
參考文獻:
Negatu SG, Vazquez C, Bannerman C, Amses KR, Ming GL, Jurado KA. Bystander neuronal progenitors in forebrain organoids promote protective antiviral responses. J Neuroinflammation. 2025;22(1):65. Published 2025 Mar 5. doi:10.1186/s12974-025-03381-y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