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miu miu在時尚圈大殺四方時,minmin、winwin、niuniu、wiuwiu、nimnim、jiujiu正在拼多多直播間裡“平替”狂歡。

還有升級玩法的miw miw、yes等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得到你想要的那款,你可以告他質量不好,但是你沒法告他侵權!

企查查顯示,服裝鞋帽類目下關於“minmin”的商標資訊有773條,“niuniu”更是有13452條,拼多多"大牌平替"關鍵詞搜尋量年增470%。
究竟是誰在為這些“大牌平替”買單?
為什麼是Miu Miu?
過去一年,Miu Miu的少女風設計和實穿的造型搭配讓其在全球大爆。在整個奢侈品行業都處於嚴峻“寒流”中,Miu Miu零售銷售額同比暴漲93.2%至12.28億歐元。Miu Miu僅用三年時間,便將業績體量從4億歐元推至“十億歐元俱樂部”門檻。

如果說奢侈品的吸引力,在於營造一種幻夢,那麼在這件事上,MiuMiu早早就精準找到了自己的賽道:打造出一個富家千金的人設,這是它如今得以征服諸多年輕人的關鍵。在二級市場上,Miu Miu是非常不保值的那類。不保值,聽上去並不是什麼好的評價。但對於Miu Miu卻是加分項:真千金,只為自己的喜歡買單。所以才會有那句,“買香奈兒的不一定真有錢,但買MiuMiu的一定是真千金”。

我們都在說消費主義泡沫,那些針對女性的奢侈品牌塑造的就是這樣一種泡沫。所以品牌販賣的不是一個可以使用的包,甚至不只是一個好看的包,是一種生活,讓受眾覺得這種原本只屬於“貴族”的生活,和他們只有一隻包的距離。
但在中國,這種距離有些過於近了…
中國=山寨“沃土”
相比十年前的A貨,如今的山寨早已進化,並且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中越戰越勇,形成了獨特的"山寨生態圈"。
大量實事已早證明漢字列排順序被亂打併不影正響常閱讀,換成英語似乎亦是如此。miumiu有多火,minmin、winwin、niuniu、wiuwiu、nimnim最知道。

甚至還有1:1抄襲出現在各大商場,某些國產品牌除了換了logo其他設計完全照抄miu miu並且賣價還都要上千元。為什麼在國內山寨如此普遍?
1、市場需求:虛榮心與實用主義的縫合怪
過去“大牌”代表著身份和地位,但如今,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和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大,越來越多的人想要享受奢侈品的外觀和質感,但卻又不願承擔“奢侈”的代價。
於是,山寨產品開始滿足這種需求——既能炫耀“時髦”,又不至於讓錢包失血過多。資料顯示,中國輕奢山寨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其中90後消費者佔比超過六成。
2、供應鏈優勢:全球工廠的“靈活轉身”
作為全球造業的中心,擁有得天獨厚的供應鏈優勢。從奢侈品原料到成品生產,為山寨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發展土壤。

可以高效且低成本地複製任何品牌的設計,並迅速推向市場,消費者幾乎能即時享受流行趨勢,甚至是比原版更符合本土審美的改良款。
3、網際網路推波助瀾:演算法與社交媒體的“共謀”
社交媒體和電商平臺的演算法推薦,為山寨產品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直播間裡,網紅們用"平替""同廠"等話術為山寨產品背書;短影片平臺上,"真假對比"的內容獲得百萬點贊。左下角直接購買同款,無需承擔任何風險。
山寨貨為何如此猖狂?
山寨有多難打擊,這點恐怕拉夫勞倫(Ralph Lauren)最有發言權,這個以馬球logo聞名的品牌,那件胸前繡著小馬打球運動員Logo的Polo衫,曾經是多少人心中的“美式精英夢”。

然而,經典款也最容易被模仿,如此簡單的logo設計,隨便找個印花機就能複製。於是,假貨開始氾濫,從高仿到地攤貨,各種價位的“拉夫勞倫”Polo衫充斥市場,而消費者根本難分真假。

另一個典型案例是喬丹與中國喬丹長達十年的商標拉鋸戰,中國喬丹不僅把球星喬丹的名字直接拿來用,連logo也是100%復刻喬丹打球的樣子。為了打贏官司,中國喬丹嘴上也是振振有詞:“你是邁克爾喬丹,我們可以是張喬丹、李喬丹。你們是籃球,我們手裡拿的是乒乓球拍。”這番說辭在當時竟然還真的站住了腳。
然而,擦邊球終究不能長久,2020年,中國喬丹終於敗訴,25個商標被法院判定侵權,以及賠償喬丹 30萬的精神損失費,但這與被侵權者的損失相比仍是杯水車薪。
1、商標註冊漏洞,防不勝防的灰色地帶
現行《商標法》規定,字形相似度≥80%可判定侵權,但"MIU MIU"vs"MIW MIW"僅67%相似。

商標註冊的漏洞讓山寨商家能夠輕鬆註冊類似商標,在“形似”與“神似”之間找到一個模糊地帶,更棘手的是,山寨廠商常透過跨品類註冊等手段規避監管,形成防不勝防的"商標迷霧"。這使得維權幾乎成為一場費時費力且無止盡的拉鋸戰。
2、維權成本一場“燒錢卻難贏”的戰爭
對於大品牌來說,打擊山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一個侵權案件的平均處理週期長達18個月,維權成本動輒百萬計,而判賠金額卻常常難以彌補損失。

此外,山寨產品不斷變化的設計和名稱,也使得品牌商很難一次性解決問題。每一個案件的勝訴都需要巨大的時間和金錢投入,這種"追回一隻雞,得殺一頭牛"的現狀,嚴重挫傷了品牌維權的積極性。
3、 消費者的縱容
有趣的是,消費者對山寨產品的態度充滿矛盾。一方面,對山寨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又無法抗拒山寨的價格優勢,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購買漩渦。
2023年《中國消費行為報告》顯示,92%受訪者譴責山寨,但63%承認購買過山寨商品。在微博、小紅書上, "支援原創""抵制盜版"的呼聲此起彼伏,可就是這批人轉頭又會在在拼多多搜尋"大牌平替"。
在這個符號消費盛行的時代,山寨現象引發的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對消費倫理的深層拷問。
如今,品牌對虛榮心的支撐力在變弱,消費者對所謂大牌的認知也在提升,當你不求買個大品牌給自己充場面,只想老老實實買件稱心的衣服,翻到高仿logo無異於被狠狠背刺:“本來只是窮,高仿顯得我又窮又裝。”
收到min min衣服的人不語,只是一味搜尋如何摳掉logo…
撰文 keyu
編輯 回收不鏽鋼臉盆
排版 紫蘇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