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直降90%、演員永不“塌房”,這類短劇仍存問題

2025.03.30
本文字數:3574,閱讀時長大約7分鐘

導讀AI技術正在重塑短劇製作流程,顯著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尤其在玄幻、科幻等特效密集型題材中表現突出,但情感表達和剪輯敘事仍需真人演員和人工剪輯的輔助。
作者 | 第一財經 揭書宜
近日,一部由3~5人團隊打造的有關“我在另一世界送外賣”(下稱“送外賣”)的AI短劇在小紅書狂攬90萬流量。一群“技術派製片人”正用AI重構遊戲規則:將製作成本壓縮90%,讓玄幻場景以畫素級精度呈現,使永不“塌房”的虛擬演員24小時待命。
然而,AI並非萬能。“AI演員不會塌房,但會‘面癱’。”這句調侃道出了AI短劇的現狀。
從劇本生成到特效製作,AI正在重塑影視生產鏈,但在情感表達和剪輯敘事上仍顯“生硬”。玄幻、科幻等題材更適合AI發揮,而細膩的情感戲仍需真人加持。然而,無法抗拒的趨勢是,一場由AI驅動的變革,或許正在改寫短劇內容創作的規則。
“人機協作”的故事怎麼講
“最初我們只是想試一試,沒想到AI給了我們一個驚喜。”知了互動主理人高鵬飛的公司近期推出了首部AI短劇“送外賣”,這部由3~5人小團隊在兩個月內完成的短劇,在沒有任何明星加持的情況下,收穫了超預期的播放量。在小紅書上有90.2萬的瀏覽量,2015的討論量,其中第一集的播放量就已經突破了40萬。
《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2024年,中國短劇市場規模攀升至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首次超越電影票房。2025年,短劇上游市場規模依舊保持著增長態勢,預計同比增速約為15%。
艾瑞諮詢釋出的《2024年中國微短劇行業研究報告》揭示,2023年全年備案的短劇數量達到3574部,上線備案的有584部,顯示出微短劇行業的蓬勃發展。同時,該行業市場規模在2023年已攀升至36億元,估測2024年將進一步增至46億元。巨量引擎資料顯示,2025年1月在投短劇公司數量同比增長54%,在投劇目數增長101%。
在短劇行業迅速崛起的同時,高鵬飛的團隊另闢蹊徑,選擇了用AI技術做短劇這條新賽道。“去年有些同行投5個專案可能4個短劇都賠錢,拍攝傳統短劇的視窗期已經過去了。”高鵬飛坦言,AI技術的出現恰好解決了行業痛點——它將短劇製作的門檻大幅降低,使得更多有才華的創作者能夠參與其中。
AI技術已經滲透到了短劇製作的方方面面。據高鵬飛介紹,在該短劇的製作中,AI承擔了約70%~80%的工作量。從劇本大綱、場景設定到角色造型,AI都發揮著作用。“原本需要一兩百萬投資的劇,現在可能只需要十分之一的成本,即整體減少了90%左右的成本。”高鵬飛算了一筆賬,AI最顯著的效益在於省去了場地租賃、演員片酬、服裝道具等傳統影視製作中的重頭開支。
透過實踐,高鵬飛團隊已經總結出了一套AI技術製作短劇的規律。“不是所有題材都適合AI製作。”高鵬飛分析,那些依賴情感衝突和細膩表演的戲,由於需要大量細膩表演,AI反而可能增加成本。相反,科幻、玄幻等需要大量特效場景的型別,恰恰是AI的優勢領域。AI能夠以極低成本生成各種奇幻場景,這正是他們選擇玄幻題材的原因。
還有許多短劇製作團隊也在接入AI技術。“我們目前自己的AI模型Moss已經運用在短劇語言的翻譯上了,它可以自動擦除原字幕,批次自動翻譯, 自動生成填充多語言字幕,大幅提升ShortMax短劇翻譯製作效率,顯著降低生產成本。我們會運用AI進行劇本的創作,輔助編劇選題、調整結構、最佳化臺詞。”九州文化海外業務負責人劉金龍表示。
眾星影業集團董事長戴廣祥的團隊也已經用上了AI技術,他們會使用DeepSeek來進行劇本修改、宣發可行性分析,基本可以替代70%以上的人工。
近日,在第二屆上海微短劇大會上,中文線上AI動漫部總經理周立強提到,其實此前3D動畫或者二維動畫的週期長、成本高,但是今天科技也在飛速進步,AI在這方面加持了很多能力。“到目前為止,我們能達到在幾個星期內可以快速透過AI呈現出來一部動漫短劇,也可以滿足年輕人群對於二次元,對於紙片人的喜歡,相當於有一條新賽道供大家進行選擇。”
在近期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上,愛奇藝創始人、執行長龔宇表示,行業要看到科技的力量, 愛奇藝以微短劇為“利刃”,正在謀劃一場視聽科技升級,從“橫豎屏分層狙擊”到“AI造劇”,以科技重構5億使用者的娛樂消費習慣。
除了效率高、成本低以外,AI演員不會“塌房”也是一大優勢。在娛樂圈,明星“塌房”事件屢見不鮮——道德爭議、私生活問題、法律風險等都可能讓一個當紅藝人瞬間“跌落神壇”。然而,AI演員的言行、形象均由資料驅動,團隊可精準設定其公眾形象,避免真人明星因個人行為引發的輿論危機。而且,AI演員無須休息、不會生病、不會鬧情緒,可高效配合拍攝,極大提升了製作效率。
AI並非萬能
“它難以理解人類複雜的幽默感和恐懼心理,更達不到影帝級別的表演。”談及AI技術的侷限性,高鵬飛指出,在需要細膩情感表達的領域,AI仍有明顯侷限,有些AI短片中角色表情的呆板,正是當前技術瓶頸的體現。
因此,高鵬飛表示,在未來,可能需要摸索出一套“人機協作”的工作流程以改進表情。也就是說,在關鍵的情感戲份中,仍採用真人演員進行面部捕捉,再由AI進行後期處理。
剪輯環節是目前AI最難突破的關卡。“AI還無法理解故事的敘事性。”高鵬飛解釋道,因此團隊保留了人工剪輯這一傳統工序。但隨著技術的進步,這種侷限正在被快速打破。高鵬飛提到,僅在他們製作兩部短劇的幾個月間,AI生成的人物表情已經從最初的僵硬呆板發展到能夠呈現“先笑一下,然後又恢復到另一個狀態”的複雜表情變化。
劉金龍直言,AI技術目前在海外短劇上的應用處於非常初步的階段,技術發展不太成熟。“我們曾經嘗試過用AI給短劇配音,但是很難保留演員的原聲情緒。我們談論AI+短劇的時候可能不只是聚焦於它能創造出來的具體的熒幕形象,文生影片AI可以創造出任何你想要的影片畫面。但現階段AI更多運用在臺詞、配音、劇本修改上面。AI技術確實可以運用在科幻,奇幻等型別的短劇上面,可以實現低成本的背景替換等技術。”
公開資訊顯示,去年8月19日,崑崙萬維在社交媒體上表態:“一人一劇”時代來臨。當時,崑崙萬維釋出全球首個整合影片大模型與3D大模型的AI短劇平臺SkyReels,集成了崑崙萬維自研劇本大模型SkyScript、自研分鏡大模型StoryboardGen、自研3D生成大模型Sky3DGen、創新平臺WorldEngine等,聲稱能透過AI一鍵生成完整劇本、分鏡、人物對白與BGM,支援角色形象、音色與分鏡的自定義調整,單次可生成影片長度達180秒。但在實際應用中,被指AI人面部僵硬,配音和口型也沒有完全貼合。
在戴廣祥看來,AI技術的侷限性目前確實是有的,AI技術只能替代部分工作,可以減少工作量,但是無法替代技術工種。而且AI技術無法理解藝術,但是它可以呈現一部分藝術效果,或者為藝術效果提供更多的思路。
AI技術能取代人嗎?
關於AI技術最終會取代人類,還是實現人機協同共生,目前尚未有定論,這一議題仍存在廣泛的討論空間。
“有人說AI會取代我們的工作,而我認為剛好相反,我覺得AI把人解放出來了,未來會產生很多個人工作室,這個個人工作室完成影視行業的整條產業鏈。”中文泛娛CEO阿彌(楊哲)在第二屆上海微短劇大會上表示。
即使存在仍待更迭的空間,在高鵬飛看來,AI帶來的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製作流程的升級。與傳統影視“一次性拍完”的線性流程不同,AI短劇允許創作者根據觀眾反饋即時調整。“我們可以先放出幾集看看反響,再決定後續走向。”高鵬飛表示,這種靈活性極大降低了創作風險。
在人物一致性這個AI的傳統弱項上,高鵬飛的團隊也找到了解決方案。透過自研Lora模型和comfy Ui工作流,他們實現了對角色服裝、道具的精準控制。“現在想讓AI角色穿什麼衣服就拿什麼道具,完全可以按需定製。”高鵬飛展望道,隨著AI影片工具的進一步整合,未來可能會出現"輸入劇本自動生成成片"的一站式平臺,這將徹底改變影視內容的生產方式。
至於未來,擁有廣告行業背景的高鵬飛,對AI短劇的商業化有著清晰規劃。“今後我們希望將品牌客戶引入到短劇創作中。”他舉例說,與傳統廣告相比,AI短劇不僅能更靈活地植入產品,還能根據市場反饋隨時調整內容方向。“AI給了我們快速迭代的機會,這是傳統影視無法想象的。”在他看來,這場由AI驅動的影視升級才剛剛開始。
劉金龍也認為:“AI技術在短劇行業發展的潛力還是蠻大的,其實就是相當於AI在生成影片方面的運用。AI目前可以替代部分編劇、配音、剪輯的功能,後期發展的潛力還是無限的。”
各大平臺的入場也證明了AI與短劇必然會擦出更多火花。抖音九五二七劇場在春節檔上線了首部AI動畫短劇《無名特工隊》,快手星芒短劇拿出了首部AI單元劇集《新世界載入中》先導片,紅果短劇也拿出了首部工業級AI短劇《玄幻:從拉二胡開始》。
在這個技術迭代以月為單位的新賽道上,AI不會取代影視創作者,但會用AI的創作者或將取代那些拒絕改變的同行。“人機協作”或許才是短劇市場未來發展的最優解。
微信編輯 | 龍王
推薦閱讀

審判醫院院長!組織221名紀檢、醫療系統代表“零距離”目睹全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