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西班牙著名的普拉多藝術博物館邀請多位作家住在附近,鼓勵其從館藏畫作中汲取靈感以創作文學作品。受邀作家來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南非作家J.M.庫切、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普拉多博物館內景。(圖源:普拉多博物館官網)
“繪畫和詩歌,各自看都沒什麼新鮮的,”此次駐留專案評選委員會主席瓦萊麗·邁爾斯(Valerie Miles)說:“但繪畫和敘事交匯,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普拉多博物館收藏著不少世界上最精美的歐洲藝術品和繪畫作品,涵蓋十二世紀至十九世紀。
這次專案不要求作家們在居住期間就開始寫作,他們要做的只是欣賞藝術藏品並尋找靈感。當作家們回到家中後,主辦方希望他們以館藏畫作或博物館本身為出發點,創作一部小說。
在眾多受邀作家中,包括南非作家J.M.庫切、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庫切在這裡駐留後創作了小說《博物館保衛者》(暫譯,The Museum Guard),一位名叫佩佩的中年人決定在普拉多當保安,這樣他就可以在獲得一份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時,與經典畫作相伴。“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但不久後,佩佩與一位來館參觀的神秘女子發生了一系列故事。
託卡爾丘克是在今年春末離開普拉多藝術館。據稱,她在返回位於波蘭城市弗羅茨瓦夫郊外的家中後,一直在創作一部小說。截至目前,該故事尚未正式發表,但在書面採訪中,她描述了正在創作的這個作品。小說以虛構採訪形式出現,故事範圍似乎遠遠超出了這所博物館。“兩場衝突——烏克蘭和以色列——讓我非常苦惱。我無法理解一個想飛往火星的人,怎麼能同時領導如此毀滅性的衝突事件,導致無辜民眾喪生。”託卡爾丘克補充說,她指的正是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後者在俄烏衝突期間宣佈了太空計劃。此外,託卡爾丘克還透露,這本小說也涉及了氣候變化議題。
普拉多博物館館長米格爾·法洛米爾(Miguel Falomir)稱,邀請小說家撰寫博物館相關內容的動機之一是,他們一定會不可避免地用不同於專業藝術史學者的方式看待館內事物。“對我來說,如果不透過閱讀其他學者撰寫的關於委拉斯開茲《宮娥》的作品,我就無法發現《宮娥》這樣的畫作。”
同樣一場展覽,不同領域人士看到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面向。法洛米爾回憶說,他最近剛邀請愛爾蘭作家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到他家中共進晚餐。餐後,他詢問這位作家對普拉多博物館的印象。兩人聊到了當週向公眾開放的“魯本斯工作室展覽”(Rubens’ Workshop)。
班維爾說,這次展覽最觸動他的是策展人維加拉——展覽當日,維加拉剛因摩托車事故動了手術,手臂還打著繃帶,整整一週都沒睡著。“讓我感動的是,我看到他很痛苦,”班維爾解釋說:“而這讓他活在當下。”班維爾還提到魯本斯的兩幅安妮女王肖像畫複製品,維加拉當時帶著他用手電筒細看,發現比較殘破的那幅才是原作。這次經歷也讓班維爾印象深刻。“藝術的意義就在於它有缺陷。正是缺陷,讓它變得真實。”
參考連結:

本文為編譯內容。編譯:申璐;編輯:荷花;校對:趙琳。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文末含《新京報·書評週刊》2023合訂本廣告。



點選“閱讀原文”
即刻購買《寫童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