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想到,百果園的苦日子,來得這麼快。
百果園近日釋出2024年業績預報,預計全年虧損3.5億元至4億元,而2023年同期則為盈利約3.62億元。

業績預報還透露稱,截止2024年12月31日,百果園加盟門店數量從2023年底的6081家減少至的5116家,一年內關店近千家。值得一提的是,百果園2024年半年報顯示加盟門店還有6011家,也就是說光下半年門店就少了895家,日均閉店4.86家。
而就在更早一年的2023年,百果園歷經四次衝擊IPO,成功登陸港交所,坐實了“中國水果連鎖零售第一股”的名頭,也正是在當年規模達到巔峰。上市才剛滿兩年,百果園就業績大崩盤,變臉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短短一年的時間,從巔峰跌落谷底,到底發生了什麼,就讓百果園的故事講不下去了。
點選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後的邏輯。

口碑塌了
百果園的生意經,總結起來四個字:高階水果。
高階的意思有兩層:質量好、價格貴。前者積攢口碑,成為後者的底氣,如果質量不夠好導致口碑不好,百果園的價格就賣動了。
而百果園自身面臨的最大危機就在於:口碑塌了。

報道續稱,根據百果園規定,車釐子按大小可以分為J到JJJJ四個等級,其中J的車釐子售價為每公斤181.8元,JJ的車釐子售價為每公斤198元,JJJJ的車釐子售價為每公斤318元。但記者在門店工作期間發現,車釐子等級幾乎是由店員隨意決定的。
新聞曝光後,百果園官方釋出宣告回應稱,對該涉事加盟店進行停業整頓、全面徹查的處理。公開資料顯示,百果園以加盟模式為主,加盟模式佔比高達99.8%。
對加盟店管理不力,已經對百果園的口碑造成多次傷害。2022年,有科普博主釋出影片稱,在暗訪百果園門店時,發現有門店工作人員不僅售賣隔夜果切水果,還把即將變質的水果進行切塊售賣,隨後百果園也發文承認問題;2023年11月,百果園上海子公司因銷售的翠冠梨農藥殘留超標,違反《食品安全法》,被罰款9.38萬元。
在黑貓投訴平臺,針對百果園的相關投訴達到2900條,大多集中在價格背刺、售賣壞果、商家不予退貨等問題,其中水果品質投訴居多。

這些負面事件對百果園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也讓消費者開始質疑其“高階”定位的真實性。
面對口碑崩塌帶來的連鎖打擊,百果園也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聘請知名演員楊冪作為"美好生活大使",試圖透過明星效應來提振銷量和品牌形象。
但目前來看,這一策略的效果似乎並不如預期,楊冪代言百果園並沒有給公眾留下特別的印象,遠不如當年那句“你沒事吧?沒事就吃溜溜梅”的魔性廣告語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在消費風向的變化下,百果園也低下了高貴的頭顱,在去年下半年開啟“高品質高性價比”口碑戰役,躬身進入水果價格戰的戰場。

社群團購衝擊波
百果園轉身走向價效比,才發現這裡已經強敵環伺,對手並不是另一家水果店,而是社群團購。
最大的衝擊來自樸樸超市。樸樸超市的“30分鐘達”服務覆蓋生鮮、日用品全品類,“手機下單買水果”的場景需求,成為樸樸超市蠶食百果園市場份額的噩夢,而百果園門店仍以到店購買為主,線上收入佔比僅3.2%且毛利率為負。
與此同時,樸樸超市的水果也更具價效比。以智利車釐子為例,售價僅為百果園成本的70%,而頻繁推出的“9.9元/斤芒果”“0.99元/斤香蕉”等爆款,不僅直接衝擊百果園的高單價產品,也比百果園的平價系列更加實惠。
背後的原因在於兩者的成本控制差異。
百果園耗資23億元打造的29個冷鏈倉儲中心、2800輛冷藏車組成的供應鏈網路,能夠實現泰國金枕榴蓮從枝頭到門店72小時直達,損耗率控制在5%以內,遠超行業15%的平均水平,但在社群團購"以銷定採"的預售模式下,樸樸超市等競爭對手的損耗率已降至3%,且無需承擔冷鏈倉儲的固定成本,再疊加供應鏈規模效應,樸樸超市能夠提供遠低於百果園的零售價。
與此同時,樸樸超市還透過自營品牌(如優賜、鮮躍)強化品控,自有品牌佔比提升到15-20%,進一步提高了毛利率。2023年食品安全投訴量僅為行業平均水平的1/3,這與百果園頻發的投訴又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擠壓了百果園的市場份額。
平價水果更便宜,優質水果也不差,樸樸超市透過三大戰役:成本、效率、品控,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基本瓦解了百果園在供應鏈上的護城河,甚至要走價效比這條路,百果園原有的供應鏈優勢反倒成了阻礙。

更嚴峻的是,戰場上又走來了更強大的對手。

遊戲規則變了
從門店分佈來看,百果園主要分佈在華東、華南地區,而樸樸超市的大本營正是華南地區,但放眼全國,正有一頭猛虎從華北地區南下。
背靠美團的小象超市,原本核心地區是北京,但近期有報道稱,“春節之後要打上海和深圳”,這是小象超市主動吹響進攻的號角聲,其底氣來自迅速擴大的規模體量。
外界預計樸樸超市2024年GMV為300億元左右,預計小象超市年營收約381億元(按700個前置倉、單倉日均2300單、客單價65元推算),已經實現後來者居上。
小象超市之前叫美團買菜,最開始是學習叮咚買菜,是以生鮮為主的小型前置倉,到了2021年,美團決定轉型學大倉模式,到23年美團買菜改名小象超市,這代表其定位由“買菜”升級到“超市”,也意味就是瞄準樸樸超市開戰。
而在成本與效率上,小象超市充分利用了美團的規模優勢。單倉籌建成本約200萬元,顯著低於同行;依託美團流量資源,新倉50%使用者來自美團平臺,配送成本透過兼職騎手(三七配)最佳化。
更可怕的是,小象超市不僅有美團的流量騎手扶持,還有大資料分析。美團閃電倉已經超過3萬家,什麼區域有多少即時零售消費者,消費者會選擇什麼樣的商品,消費者有什麼特徵,美團具備這些資料,小象超市可以用這些資料選址,選品,營銷,這也能幫助提升小象超市的競爭力。
小象超市甚至還有高科技加持。在研發無人倉系統,用機器自動完成上架、揀貨、打包等動作,如果成功,這能大大降低倉內履單成本。另外美團在無人配送方面投入很大,無人機配送已經完成20萬單,無人車配送已經完成400萬單。無人倉加無人配送組合,讓小象超市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那麼,百果園未來的生存空間在哪裡?我把這個問題拋給DeepSeek,它給出了三個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