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萬青少年被推進整容手術室,被煽動的“容貌焦慮”正在吞噬美國一代孩子

最近,紐約長島11個學區聯合起訴了Meta、TikTok、Snapchat、YouTube等社交媒體公司,指控這些媒體巨頭“令人上癮且危險”,引發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增加,導致這些學區產生嚴重財務和資源危機。
背後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交媒體正成為讓孩子們容貌焦慮的罪魁禍首。
與此同時,一部名為Girls Ages 6-18 Talk About Body Image的短片,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製片方找了幾位6歲到18歲的女生,讓她們評價自己的容貌、如何看待美。短片裡,年齡最大的女生不過18歲,人生的美麗才準備綻放,美對她們來說不是如魚得水、手到擒來的事嗎?
結果證明,我錯得很離譜。
14歲的Rachel,有著少女的甜美,卻因為自己沒有 “大腿縫”(Thigh Gap,很多媒體鼓吹的一種扭曲審美:當你雙足併攏站立,大腿還能露出一條縫說明你腿足夠細)而感到難過。
17歲的Eva, 說自己學校裡的女生都在瘋狂追求瘦,讓根本不胖的她也不淡定了。
18歲的Susan, 有著運動員一般的健康體型,卻因為自己比朋友們都高而感到自卑。
還有年僅10歲的Izzi,她因為沒有朋友那麼瘦而感到困擾,為了讓自己看上去嬌小纖細,她只穿黑色的緊腿筒襪。
短片裡,這些不同種族和年齡的女生都在為自己的外形焦慮、或者曾經受到過來自同齡人的傷害,“我面部輪廓不夠好”“鼻子不夠挺”“他們說我太胖了,要減肥”。
有調查資料顯示64%的家長表示"孩子對自己的外貌不滿",2022年共有23527例整容手術以及244252例微創手術來自13-19歲的青少年……
而你在小紅書上輸入“暑假”這個關鍵詞,排名靠前的除了“暑假安排”、“暑期碎炒”之外,“暑假變美”也成為高頻詞,“高考後變美的N個專案”這類話題層出不窮。
對自己容貌/身材外形焦慮,已經越來越低齡化,在美國,在中國,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對孩子的傷害正以我們想象不到的速度發生著。

從頂尖美高到MIT、JHU的學長/姐
剛被安多福、埃克塞特錄取的新生
7月21日(週日)下午2點
我們邀請到了7位頂尖美高的親歷者
聽他們分享申請及就讀、升學體驗
隆鼻、豐胸、抽脂,
青春期女孩變美三件套?
和很多80、90後一樣,我讀大學前的dress code就是一套又一套藍白相間的校服。因為著裝沒有發揮的空間,大家最多也只能在髮型上做點手腳,燙髮和染髮是不存在的,女生扎個斜馬尾、男生有個劉海,已經是極限操作。
那時候,沒有智慧手機、沒有社交媒體、更沒有白瘦幼的審美觀和濾鏡,學生時代的我們對自己容貌最大的焦慮就是臉上又冒了幾顆青春痘、自己的體重是不是有點重?(校服買大一碼就好了)
現在的孩子,對自己外形的在乎和焦慮遠超我們。

△電視劇《聽見她說》截圖
密歇根大學健康C.S.莫特兒童醫院(C.S. Mott Children's Hospital)一項面向全國的、有關兒童健康的民意調查顯示:
64%的家長表示他們的孩子對自己的外貌感到不滿,常見的擔憂包括:痘痘/皮膚狀況(32%)、體重(31%)、頭髮(27%)、牙齒(18%)、身高(17%)和麵部特徵(12%);
20%的女孩的家長報告她們的女兒對自己的胸部感到不滿;
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對自己的外形焦慮,13-18的孩子裡,有外貌焦慮的女生和男生比例分別為73%、69%, 8-12歲的孩子裡,有外貌焦慮的女生和男生比例分別為57%、49%;
孩子為了“遮醜”採取的行動包括:避免拍照(18%)、用衣服隱藏(17%)、限制飲食(8%)。
△青少年最在乎的排名前三的外形問題:皮膚、體重、頭髮
等孩子到了13歲,進入準青春期後,對外貌焦慮會進一步加劇,甚至使她們開始採取實際行動。
你在小紅書上輸入“暑假”這個關鍵詞,排名靠前的除了“暑假安排”、“暑期碎炒”之外,“暑假變美”也成為高頻詞。“高考後變美的N個專案”這類話題層出不窮。
剛剛經歷了人生大考的學子們,在被統一的校服“壓制”了多年美感後,現在終於可以正大光明透過微整形讓自己顏值再上一波高峰,美其名曰:金秋九月,美美地走入大學校園。
但微整形正逐步低齡化。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協會(ASPS)的資料稱–
2022年共有23527例整容手術以及244252例微創手術來自13-19歲的青少年
最受青春期孩子歡迎的整形手術前五名:隆鼻、胸部手術、抽脂、矯正耳形、腹部整形術
我在Reddit上看到有人說起自己的女性朋友,做完唇部填充、做隆胸手術,以前的她看起來像個模特,各種填充做完後更像sex娃娃……
當然,不是所有孩子都想去透過“低齡整形”這麼極端的方式讓自己變美,但在絕大多數學校沒有校服的美國,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因為外形焦慮與家長更容易頻頻發生爭執。
一位華人家長,家有女兒、芳齡16,就讀於很好的公立中學。
她們全家一直住在這個學區,女兒從小到大一直和幾個白人女生玩得很好。進入高中後,媽媽發現孩子開始追求小熱褲+深V吊帶的搭配。她是開明的家長,覺得平時放假私底下穿穿無所謂,青春期的美值得展示出來。但女兒平時上學也喜歡這麼穿,還學會了化妝,天天帶妝上學、還因此耽擱了吃飯。
媽媽看風向不對,就和女兒溝通,這樣的著裝過於性感、暴露,上學和晚上穿都不合適,會給自己惹麻煩。女兒就懟她:
"你的意思是說被強姦的女性難道是因為她們穿得太性感了嗎?你這是在blame受害者嗎?"
她告訴女兒,不要為了迎合圈子(和女兒玩的好的幾位白人女生也是類似的著裝)、不要想著please男生,穿著打扮要自己喜歡並且穿著舒服。女兒又懟她:
"我就是喜歡穿這種性感的衣服啊?我身材這麼好為啥不能秀呢?"
搞得她這個當媽的都不知道怎麼教育女兒了。

△電視劇《聽見她說》截圖

製造容貌焦慮,
社交媒體是主要元兇
看上去,這位華人家長的困擾是女兒迫於同輩壓力造成的,但根源還是遍佈在社交媒體上扭曲的審美觀造成的,女兒的那些朋友也是“受害者”。
其實,《華爾街日報》曾釋出過一篇文章,指責 Facebook一直在研究其應用程式Instagram對其數百萬年輕使用者的影響。
研究發現,Instagram對相當一部分使用者尤其是青少年女生有害。然而,Facebook在公開場合始終淡化了該應用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並未公開其研究結果。
其中一項影響就包括:社交媒體的演算法會將青少年引向有害內容。
比如一位19歲的使用者表示,她想搜尋健身的內容,但演算法給她的推送充滿了減肥、苗條體型的圖片,讓她對美和健康的定義感到困擾。約四分之一的青少年表示,這些應用推送的圖片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外形不夠好。

△電視劇《聽見她說》截圖
約翰·霍普金斯醫院飲食失調專案的負責人Angela Guarda教授估計,社交媒體應用在約一半患者的飲食失調問題中起到了作用。
而社交媒體的“成癮”設計又讓心智發育不成熟的青少年很難停止使用,從而讓大量審美扭曲的圖片、廣告、明星效應進一步加深自己的外形焦慮。
而自從Tiktok在全世界流行後,社交媒體的荼毒正在蔓延到低齡兒童,演算法現在正針對年齡越來越小的使用者。
最近,有一個#sephorakids 的標籤在TikTok很流行,看起來像還在小學階段的女孩,蜂擁而至美妝零售商店,尋找通常由成年女性使用的高階化妝產品,甚至低齡女孩的“化妝教程”在社交媒體上隨處可見。
青少年日益嚴重的外貌焦慮,給他們在身體和內心兩方面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尤其是身體畸形恐懼症的高發。
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是一種精神病,患有該症的人會過度擔心自己外表的某些臆想的、或微小的缺陷。
在大多數病例中,患者的關注物件是一個或數個很小的、或根本不存在的外形缺陷。因為這種過度關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BDD典型的開始於青春期後期,並經常與抑鬱症、社交恐懼症以及人格障礙共同發病。
英國《鏡報》曾報道過一位15歲的孩子被診斷出罹患“身體畸形恐懼症”的故事,這名患者每天自拍200張來檢視自己的外形,每天花4個小時化妝,直到自己認為能夠出門見人為止。
這種精神折磨讓這個15歲的孩子痛苦不堪,曾幾次吞下安眠藥一死了之。
外貌焦慮在未成年人中引發的危害,遠超家長想象。
孩子為外形焦慮,家長該怎麼做?
zhenbang
對於準青春期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做熱愛自己身體的楷模。
每次你站在稱上嘆氣想要減肥,或者在鏡子前指出自己的所謂缺陷時孩子們都在看著。如果父母經常自我貶低或對自己的外貌發表負面評論,孩子們也會效仿。
所以,家長要透過對自己身體的自愛和尊重來引導孩子,這是塑造積極態度的關鍵。
👉其次,多讚美身體功能、而非外貌誇獎。
特別是對於年幼的女孩,成年人往往會發表表揚孩子外貌的善意評論,但這會過分強調外貌的重要性。
不妨將注意力多放在讚美身體的功能而非外表上,比如“你跑得很快”“跳得很高”“腿部很有力量”。家長帶著孩子多進行運動鍛鍊,能讓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感覺更良好。
👉最後,教導孩子學會對媒體進行批判性評估。
鼓勵孩子對他們在電視或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內容持批判態度,幫助他們理解某些影像是如何“完美化”的。
教導孩子媒體識別能力,以便他們理解廣告、媒體、明星的完美身體、面容和外表的描繪並不反映現實。尤其在孩子年幼時,應該限制他們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

△電視劇《假面女郎》截圖
zhenbang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
👉一方面,父母要立好規矩。
比如對於沒有校服的學校,家長可以詢問學校的著裝要求,讓孩子遵守;在孩子未成年以前,對他們的穿著進行一定限制。讓未成年的孩子明白穿得舒服、有氣質而非單純暴露,才是健康的美。
至於化妝問題,可以從對皮膚的保護入手,和孩子約定好休息期間當作興趣或者玩樂不妨一試,上學期間不要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這方面。至於染髮、微整形,明確好等孩子成年後、和專業人士討論過後再進行。
👉另一方面,家長要與孩子持續保持討論。
教導孩子識別和批判性地看待媒體中的理想化形象,多鼓勵孩子參與線下的社團活動。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隨時與你談論自己外形上的感受和困擾,不會被批評或忽視。
👇點選下方連結,預約最新直播👇
👇滑動看最新活動預告👇

找資源、聽講座和更多牛娃故事
👇關注“爸爸真棒”探索更多👇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