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1500年以來的世界歷史,是一部現代化的歷史,可用“古今之變”形容;
1840年以來的中國歷史,是一部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可用“3000年未有之大變局”描述。
但究竟什麼是現代化、為什麼要現代化、怎樣才能現代化,往往莫衷一是。
事實上,所謂現代化,其實是一場在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四個維度上,對傳統的全面革命。
世上的一切都被賦予了某種“神秘”因子。因為神秘,不可言說,變得有力量,不可反抗。
比如,萬事萬物都是神聖的。人們普遍相信萬物有靈,認為事物背後,有神靈或妖魔統治,透過法術可以討好或祛除。
傳統是神聖的。人們認為傳統保證了當下生活的安泰,侵犯傳統意味著對祖先的背叛、對神靈的褻瀆。
團體也是神聖的。團體中的權威,如國王、領主、族長,神聖不可侵犯,而他們之所以具備這些權威,只是因為年齡、性別、經驗或習俗等因素,沒有道理可言。
而現代化後的現代社會,人們不再相信這些神秘力量,而是以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理性態度看待一切。馬克斯·韋伯稱之為“祛魅”和“理性化”。
傳統也不再神秘,是可以突破和批判的物件,甚至打破傳統是被鼓勵的。因為這意味著進步和革新,而傳統則意味著保守和落後。因時制宜、與時俱進,是對社會成員思維的基本要求。
集體的看法也不再神秘,個性化思考開始被鼓勵,甚至有人認為,群體意識必須予以檢討,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
總之,現代社會是一個理性社會。現代化是理性取代“神聖”的過程。
但是理性的建立並不容易,反理性的“復魅”才是常態。艾愷在《持續焦慮:世界範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就發現,很多國家的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都曾打起浪漫主義、傳統主義、復古主義的旗幟,反對現代化。
傳統社會中,個人往往依附於集體存在。個人的一切生活、教育、娛樂需求都是在家庭、宗族、村落等共同體內完成的。因此,共同體天然重要,為了共同體可以隨時犧牲個人。
而共同體內部,則流行特殊主義原則,即對人不對事,或費孝通所謂的“差序格局”。內外、遠近、親疏不同,權利、義務、規則也就不同。熟人、血緣、地緣近的人自有一套規則,不存在抽象普遍的原則。
而現代化後的現代社會,團體不再是天然的,而是契約締結而成的。亨利·梅因稱之為“由身份到契約”的轉變。
團體不是個人為之獻身的目標,而是實現個人需求的手段。比如,個人參與企業,是為了滿足生活的需要;參與工會,是為了滿足獲取權利的需要;參與學校,是為了滿足獲取知識的需要。個人對團體,除了負有契約內的責任之外,不再有依附關係。
“對事不對人”普遍主義原則也得以確立。人們的待人處世,擺脫了血緣、地緣、私情等因素,主要依據原則,原則超越了私情。人的出生不再重要,評價完全依據能力和品德。
總之,現代社會是個人主義社會。現代化是個人取代集體的過程。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一書中,甚至認為個人主義是現代化最核心的要素,一切其他領域的現代化,都是從個體延展出來的;一切其他領域的現代化,都是為了捍衛個體。
傳統社會,依據傳統或權威,統治者獲得了合法性。君主、族長甚至父親可以要求他人無條件忠誠。
在這樣的統治體制中,政治都是恣意的,依賴於上位者的意志。整個官僚體系,如西方的包稅官是國王賦予的權力,中國的官僚是皇帝賦予的職責。他們除了對上負責之外,沒有任何限制,也談不上有多高效與合理。
而現代化後的現代社會,民主成為了主流。托克維爾稱之為平等社會。
平等民主社會的政治,個人的權利放到了核心地位,政治必須予以保護;民眾高度參與政治,權力得到了制約,政權變更得以程式化、非暴力化。權力制衡、法治、選舉成為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元素。
其次,高度“理性化”的行政科層制確立。新時代的行政機構呈現出如下特點:
依法行事。所有事情,都依據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允許辦事人員恣意而行;
明確分工。所有工作,都劃為不同的職務,由專業人員擔任;
職級制度。所有人員,都處於上下級關係當中,具有不同的許可權;
文書溝通。所有意見,都透過簡潔固定的文書形式溝通;
客觀公平。所有職員,公平對待所有人,不能偏待或歧視任何人。
總之,現代社會是一個民主科層社會。現代化是新制度取代舊制度的過程。
但民主化往往是一個國家現代化轉型的最大難題。錢乘旦在《現代化迷途》一書中就發現,很多國家的民主轉型走上了軍國主義的彎路,還有很多至今尚未完成。
傳統社會的經濟模式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為主,家庭是主要的生產單位,也是消費單位。
手工業雖然也存在,但多是家庭小作坊模式,經濟總量不大。貿易也多是成品貿易,分工很簡單。
雖然也存在著一些資本主義因素,但多是冒險資本主義、投機資本主義、政治寄生性資本主義。
而現代化後的現代社會,首先工商業佔據主流,四處可見的是大型工廠、商店、作坊乃至線上商城。分工變得極為精細,一支鉛筆甚至都有上萬道工序。農業雖然依然重要,但無論是規模還是從業者數量佔比都不大。
其次,不停誕生產業革命,企業組織、產業形態、生產技術持續進步。每二三十年,工業形態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更重要的是,現代資本主義是韋伯所謂的“理性化”資本主義,它表現為自由市場經濟,人們自由平等的交易,官商勾結、准入制度被視為對市場經濟的傷害。整個商業體系中,理性元素無處不在。比如把盈利視為天職,為了更多的盈利積累資本,資本家生活節儉不奢侈,拒絕短視行為,組織結構合理等等。
總之,現代社會是一個理性資本主義社會,現代化是現代工商業取代傳統農業的過程。
這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生態。所以,思想家們稱之為“古今之變”。任劍濤在《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一書中發現,很多歷史悠久的傳統大國,其實很難適應這場古今之變,經常會用農業時代的思維思考現代工商業社會。
一部中國近代屈辱史,其實也是一部中國現代化史。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更是成為了民族崛起的首要目標。但不幸的是,大部分人對現代化的理解,只停留在了機械化、工業化、城市化、科學化等等的口號標籤上,認識並不深刻。
為此,店長薦書誠摯推薦“讀懂現代化四書”,四本書涵蓋現代化的理論綜述、歷史經驗、中國問題意識、世界各國比較等方方面面。是一套讀懂現代化的絕佳套裝。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搶先收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