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公眾號點選右上角“…”設置星標 ↓

《文化縱橫》2025年第1期(2月刊)新刊手記
農業問題,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百年課題。從上個世紀30年代梁漱溟等人的鄉村改造實踐,到50年代毛澤東的農村社會主義道路,到80年代鄧小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業生產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推動了中國農業的現代化程序,也在相當程度上面臨著困難挫折和嚴峻的挑戰。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百多年來,遠未獲得解決,仍然需要艱苦而漫長的探索和實踐。
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中國農村問題,又有著與70年前和40年前截然不同的時代背景。由於中國已經初步完成了工業化,農業農村問題的解決具備了全新的前提和條件。
首先,中國已經結束了靠農業積累推動工業化的歷史階段,農業不再被剝奪,工業反哺農業已成常態,今日農業農村的發展,獲得了巨量的補貼以及傾斜農業的優惠政策扶持。某種意義上,中國已進入工業決定農業、城市決定鄉村的歷史階段,農村正不斷被城市化和工業化程序切割和改造,不受城市生活影響的農村幾乎已經不再存在。
其次,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大量人口進城務工,在城市居住,由此導致農村土地承載的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農村人口從改革開放初的8億降至今天的5億左右,其中常住農村並依靠土地為生的人口更少。這使得土地產出獲得了更高的商品率,可以進入市場交易的農產品比重大幅度提高,農業由此可能擺脫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邁向大規模交換的市場經濟。
再次,由於工業化、城市化程序,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大幅度改善。這一方面讓農村資源與城市資源可以大規模雙向互換,原本沉澱在農村的不可交換資源被廣泛啟用;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城鄉人群的大規模雙向流動,進城打工日益普遍,大眾旅遊也日漸興旺,鄉村的景觀幾乎處處可以作為旅遊資源。
最後,由於工業化的進展,農業日益具備現代農業的形態,從土地平整、施肥澆水,到除草除蟲、自動收割……農業生產的每一環節幾乎都被現代工業改造,機械化、資訊化、自動化正逐步進入農業,並日益醞釀出高效的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一直是中國人的夢想,它是規模化的,是資本和技術密集的,是綜合效益較高的。但由於汪洋大海般存在的小農經濟,這條道路從來只是個夢想。然而,今天情形已經不同,在工業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現代農業已經可以想象,一種不同於美國大農場農業、兼顧小農生存發展的中國式現代農業,正在逐漸顯現出輪廓。
如同傳統農業的根本問題一樣,現代農業的根本問題仍然在於農業、農村、農民的組織方式,在於個體小農以狹小的土地規模和單薄的個體能力如何對接大市場的問題。工業化、城市化提供了改造傳統農業的歷史契機,但如果沒有農村與農民的新的組織制度創新,則現代農業仍然只能是幻想。
關於現代農業的組織制度創新,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湧現出各種典型案例。其中,有黨組織推動的集體經濟,有小農戶自發組成的合作社經濟,有商業公司推動的“公司+農戶”模式,還有社會組織試驗的參與式農業,以及在以上多種模式基礎上的混和組織方式。這些農業組織制度方式的實驗和創新,因不同區域情況不同而千差萬別,但有一個方面是共同的,即用各種方式組織起來,形成規模資源,用農村內部的專業化和組織化分工,來對接廣大的市場,進而克服小農經濟勢單力薄的天然缺陷,將現代產業和現代技術引入農村,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
在現代農業的發展中,存在兩種傾向性明顯的擔擾:一種是擔心組織化的農村會重蹈“大鍋飯”的覆轍,降低農業生產效率;另一種是擔心商業資本的下鄉會使農業資本化,侵奪小農的利益。從幾十年來各種典型案例的實踐看,上述兩種擔憂並不成立。合作經濟的分工更合理,綜合效益更高,農民的積極性可以更好發揮。而資本下鄉,由於農村黨組織和政府的干預力較強,能夠起到平衡調節資本與小農的作用,越是組織化程度高的農村,與資本博弈的能力就越強。
今天或許到了這樣的階段,必須推動農業、農村、農民的組織制度創新,以新型合作經濟應對工業化、城市化占主導地位時代的農村發展問題,進而為中國農業開闢出一條新路。
這種新型合作經濟,應該是現代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經濟組織形式,它建立於個體小農的產權基礎之上,有共產黨基層組織的強有力領導,結合了現代商業公司和合作社經濟的運作方式,進而形成有規模、有效率的現代農業。簡言之,即“合作經濟+市場經濟”的現代農業。
中國的農業已經進入新的歷史轉折點,工業化、城市化為現代農業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農業、農村領域的體制機制創新則成為現代農業的關鍵內生變數。現在是推動這種變革的時候了。
— 2025年2月新刊目錄 —
對於中國而言,在傳統晶片上形成競爭優勢不僅是對美國在先進晶片領域“卡脖子”的戰略反制,更是發展本土產業鏈和自主發展技術的關鍵環節。
何鵬宇
▍學術評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資本”
國家本身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會和資本在許多層面產生聯絡和互動。在眾多的維度當中,政治系統的競爭性是資本權力能否擴充套件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