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AI 和軟銀雄心勃勃的 5000 億美元(3.6 萬億人民幣)星際之門 AI 專案因內部糾紛而停滯,迫使 OpenAI 尋求大宗的獨立計算交易。
軟銀和 OpenAI 共同投資的 5000 億美元星際之門 AI 專案高調宣佈啟動僅六個月後就陷入停滯。
《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新報道披露,這個合作專案未完成任何一筆資料中心交易,這對於 AI 基礎設施競賽中最雄心勃勃的計劃之一來說是重大挫折。
合作伙伴在包括場地選址在內的關鍵條款上的內部分歧是導致專案延誤的主因。
在這個合作專案舉步維艱的同時,OpenAI 已開始自謀出路以獲得所需的巨大算力,最近與 Oracle 簽署了一宗大額交易。
最初的專案現已大幅縮減計劃,僅力爭在俄亥俄州建立一個小型資料中心設施。
這種平淡無奇的現狀與當初盛大的揭幕儀式形成了鮮明對比,使其雄心勃勃的未來前景蒙上陰影,並影響了 AI 計算領域的競爭格局。
該合作專案於 2025 年 1 月啟動,當時備受媒體關注。
軟銀和 OpenAI 在白宮揭幕時承諾投資 5000 億美元,以加快實現美國的 AI 夢,其中 1000 億美元承諾會“立馬到位”,以建造一批先進的資料中心。
當時軟銀董事長孫正義宣稱:“這是我們這個黃金時代的開始”,體現了圍繞該專案的巨大樂觀情緒。該專案的目標是為下一代 AI 打造基礎骨幹,這項任務需要前所未有的規模和資本。
六個月後,這一願景與實際運營發生了衝突。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新成立的星際之門公司尚未敲定任何一筆涉及選址的交易。
據稱,主要原因是合作伙伴們在關鍵條款上存在根本性分歧。
該專案陷入僵局,Oracle 執行長 Safra Catz 最近告訴投資者:“星際之門尚未成立”,這番話直言不諱地指出了該合作專案面臨的現狀。這一事實凸顯了這個備受矚目的合作專案面臨的嚴峻挑戰。
儘管存在內部問題,但合作伙伴們在公開場合保持統一戰線。
OpenAI 和軟銀在一份聯合宣告中堅稱:他們“……正在快速推進,注重超大規模和速度,以交付將驅動未來、服務人類的 AI 基礎設施”,這番豪言壯語現在看來與該專案進展緩慢的現狀相悖。
儘管星際之門官方專案進展緩慢,但 OpenAI 並未坐以待斃。
面對海量算力方面的迫切需求,執行長 Sam Altman 積極奉行多雲戰略,並簽署了獨立於軟銀合作專案的大宗交易。
其中最重要的交易是與 Oracle 達成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

這筆交易年金額超過 300 億美元,OpenAI 將租用 4.5 千兆瓦的美國資料中心容量,龐大的電量對於訓練未來的 AI 模型至關重要。
此舉是其更廣泛模式的一部分。OpenAI 還與專業提供商 CoreWeave 簽署了一項價值 119 億美元的計算協議,並自 2025 年初以來一直在積極實現業務多元化,擺脫對微軟 Azure 雲的長期依賴。

這一戰略轉變是對 AI 開發需求日益增長的直接回應。隨著計算成本飆升,獲得多樣化且可靠的基礎設施不僅是優先考慮的因素,更是在 AI 軍備競賽中力求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要素。
星際之門品牌本身已成為混亂的根源。
OpenAI 已將星際之門這個名稱用於得克薩斯州並不屬於軟銀合作專案一部分的資料中心。
此外,還宣佈與不同的合作伙伴(包括英偉達和思科)設立了另一個不同的專案,名為“阿聯酋星際之門”(UAE Stargate)。
這種分裂表明了戰略脫節,也進一步凸顯了這個美國合作專案的困境。
對於軟銀而言,該專案的停滯是其實現 AI 雄心壯志的重大障礙。軟銀此前透過一筆使 OpenAI 估值高達 3000 億美元的交易成為了該公司的的最大投資者。
該專案的困境對老牌雲服務提供商來說是一大機遇。
分析師們特別指出,星際之門專案的失敗對 Oracle、亞馬遜和谷歌等老牌雲服務提供商來說是利好,它們現正在爭奪 OpenAI 所需的大宗合同。
一些市場評論將此情形描述為 AI 基礎設施炒作週期的一次必要的“現狀核實”。至少目前,由單單一家AI 基礎設施提供商唱主角的宏偉願景因合作關係摩擦和實際運營現狀而偏離了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