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一個人的覺醒,來自他受過的傷,走過的路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yebo
來源:每晚一卷書(ID: JYXZ89896)
善柔者不辯,善勝者不爭。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佳音朗讀音訊
前段時間,看了王陽明的人生足跡圖,讓人心生感慨。
來源:草莓看歷史
王陽明出生於浙江餘姚,15歲時便離家出遊塞外。
成年之後,他接連遭遇種種磨難,大半輩子都在顛沛流離:
青年在京城應試為官,壯年被貶貴州龍場,中年去贛州平叛,晚年病逝江西……
他這一生,去過名城古都,也待過蠻荒邊疆。
但不論在哪裡、遭遇什麼,他始終從容不迫,寵辱不驚,活得清醒豁達。
作家董平說,人的覺悟,跟他走過的路、經歷的事成正比。
生命中的每一次顛簸,你遭遇的每一件事,都會不斷豐富你的人生,撐大你的格局。
今天,請大家跟隨王陽明的足跡,一起感悟人生,更好地修行自己。
01
  • 北京:在人生起伏中保持平常心。
公元1492,22歲的王陽明來到北京參加會試。
前後考了兩次他都慘遭失利,第三次他終於進士及第,正式步入仕途。

初入官場的他,深受皇帝器重,很快獲得了提拔。

他先是在工部任職,隨後又擔任刑部主事,沒過多久,又被任命為兵部主事。
本以為前途從此一片光明,沒想到幾年後,他就迎來了命運的打擊。
當時大宦官劉瑾擅權,肆意打壓與自己意見不合的官員。
王陽明因多次為他人仗義執言,觸怒了劉瑾。
結果他不僅遭到廷杖四十,還被貶到當時瘴氣叢生的南方。
由前途無量的京官,一朝被貶為罪人,換作常人,怕是早就一蹶不振。
王陽明卻不以為意,他在詩裡寫道: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世間的兇險,你若不把它放在心上,那它就跟天空中飄過的浮雲沒什麼兩樣。
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與其糾結苦惱,不如坦然對之,活出瀟灑自在。
明代文人劉基說,人生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世事變幻莫測,今日得到,明日就可能會失去;今日風光正盛,明朝就可能跌落谷底。
既如此,倒不如保持一顆平常心,接納人生無常,看淡起落境遇。
對於叵測的命運,與其對抗和強求,不如順其自然。
永遠保持一份平和,努力過好當下,才是最豁達的人生態度。
02
  • 貴州:在困境中學會精簡慾望。
王陽明說,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
一個人只有舍掉多餘的物質,減少慾望,才能獲得內心的充實與豐盛。
公元1506年,王陽明被貶到荒涼的貴州龍場。
當時的龍場,處於萬山叢棘之中,瘴氣瀰漫,物資匱乏。
照理來說,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的王陽明,在龍場風餐露宿,應該是過得很痛苦。
可王陽明在這裡卻自得其樂。
對他來說,睡不過七尺,食不過三餐。
驛站破敗無法居住,他就把附近一處山洞收拾下,就當作安居之處,起名“陽明小洞天”。
沒有糧食,他就自己開墾土地,同時以野菜和野果為食。
雖然缺衣少食,生活拮据,但他每日讀書沉思、打坐修心,卻將日子過得優哉遊哉。
《道德經》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一個人活在世上,總要面對各種慾望和誘惑。
若是過於追求物質的刺激和享受,那必然會導致心靈的迷失與沉淪。
唯有迴歸簡單,不為物慾裹挾,你才能悟出生活最本真的滋味。
莊子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在茂林中築巢,只需佔用一根樹枝就夠了;鼴鼠到河邊飲水,只不過喝飽肚皮就夠了。
人活一世,所需並不多。
有一顆簡單、知足的心,懂得剋制慾望,物質簡單了,生活才能舒心愜意。
03
  • 贛州:在挫敗打擊中認清自己。
《半山文集》裡有這麼一句話:
讀一百本書,不如把一本書讀十遍;讀一本書十遍,不如把自己裡裡外外讀一遍。
人這一輩子所有的困厄,其實都是與自己博弈的過程。
只有認清自己,擺正位置,你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公元1516年,王陽明重新被朝廷起用,以都御史的身份,來到贛州剿匪。
首次出征,官軍便一舉破敵,土匪們被打得落荒而逃。
王陽明一心想乘勝追擊,便不顧將士們勸阻,帶領幾千士兵窮追不捨。
結果半路中了土匪的埋伏,士兵們一下子就被擊潰,就連王陽明,差點也被土匪捉住。
幸好隨身護衛以死相救,他才得以衝出包圍圈,撿回一條命。
逃回大營後,王陽明開始反思自己。
他知道自己擅長的是整體戰略的謀劃,而臨陣指揮的能力明顯不足。
於是他當即下令,將指揮權交給手下大將,自己則坐鎮後方調兵遣將,對戰場局勢做出應對。
在王陽明的統帥,和將領們的配合下,此後他們連戰連捷。
最終短短兩年多,便徹底平定了匪患。
周國平說:“看到自己所必有的不能與限制,是智慧的起點。
一個人越是自以為是,越把自己高高舉起,越容易被現實狠狠摔下。
只有及時反省,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的不足,才能加以改進。
當你能找對自身定位,認準前進方向,你的人生自然能拾級而上,越走越高。
04
  • 吉安:在利益糾葛中學會不爭。
公元1519年,剿匪完成後,王陽明回京述職。
就在半路中,寧王在濠州一帶造反,皇帝就讓王陽明去吉安招兵平叛。
結果只用了43天,他就平定了這場叛亂,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他也因此招致奸臣嫉妒,寵臣張永誣陷他勾結寧王,見事不成,才平叛以求自保。
明武宗聽後大怒,決心要治王陽明的罪。
王陽明出生入死,不僅沒有得到相應的封賞,還受到了小人陷害。
換了旁人,肯定要據理力爭,要為自己討個公道。
就連手下將領們聽到訊息後,也個個義憤填膺,表示要對簿公堂。
王陽明卻並沒有計較,他知道張永深受皇帝寵信,一味糾纏與對抗,只能招來災禍。
於是他主動上書,將自己的功勞讓給張永,順利平息了事件。
王陽明也因此得以告老歸鄉,安靜地傳道授業,著書立說,成為一代聖人。
現實中,每個人都難免與人產生矛盾,或發生利益上的爭端。
許多人覺得,只要自己不理虧,就一定要據理力爭。
然而總是寸步不讓,對抗到底,只會讓自己陷入無休止的衝突中。
俗諺說:“善柔者不辯,善勝者不爭。
做人不爭,方能遠離紛爭;遇事不爭,方能趨吉避凶。
遇事退讓不是軟弱,而是一種通透的處世智慧。
學會在心中藏山納海,少點計較,把更多時間和心力,花在更重要的人和事上。
05
  • 浙江:在人事紛爭中選擇寬容。
《淮南子》裡說:“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
一個人最高階的修養,是他明明有狠狠報復你的實力,卻選擇了包容。
“寧王之亂”後,皇帝南遊檢視,在浙江召見了王陽明。
隨行中,有兩位宮禁中的太監,一直不安地望著他。
原來,王陽明平叛後,收繳了大量朝中之人與寧王的通訊,其中便有這兩位太監的書信。
這種書信,一旦走漏風聲,就是殺頭的大罪。
他們曾參過王陽明的讒言,生怕王陽明報復他們,將這件事揭露出來。
就在兩人忐忑不安時,王陽明卻主動前來拜訪他們,並掏出一沓書信。
王陽明笑著將它們遞過去,說:“叛亂既已平定,這些書信,我也沒拆,現在物歸原主吧。”
兩位公公大喜,對王陽明感恩戴德。
後來,王陽明遭到小人攻訐,正是他們從中大力斡旋,幫他說話,才為他洗清了罪名。
《菜根譚》裡說:“以寬容之心待人,心中容得萬物,方能恩澤良久。”
那些睚眥必報的人,只會把仇怨越積越深,最終處處樹敵,讓自己寸步難行。
懂得寬恕別人,才能得人心、攢情面、積厚福。
很多時候,與其追究與報復他人,不如選擇原諒和包容。
容人即是渡己,學會饒恕和善待別人,你才能將人生的路越走越寬。
學者王士禎曾這樣評價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前半生,他臨危受命,平定叛亂,在廟堂身居高位;後半生,他開壇講學,推陳出新,將心學發揚光大。
在他波瀾壯闊的一生裡,從沒有任何抱怨與糾結,有的只是豁達與通透。
每個人都能從他的經歷中,感悟一分生活智慧和人生真諦。
讀懂王陽明一生足跡圖,不困於執念,不惑於外物。
向外修德行,向內修己心,永遠清醒篤定,奔向自己想要的人生。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洞見君第三本新書
《把自己活明白》
6大維度解碼人性,講透人生智慧
洞見君簽章+寄語+書籤
精美裝幀,可閱讀可收藏
原價56元,5折優惠
洞見讀者福利價,到手只要28元
👇點選下方卡片,立即搶購
遇見洞見,遇見閱讀,遇見更好的自己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