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個醫械行業都在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出現了業績下滑
文|《財經》記者 凌馨
編輯|王小
營收、淨利“雙降”,股價反倒升了?
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財報公佈後,兩家醫械龍頭企業邁瑞醫療、聯影醫療,雙雙給了人們這個“意外”。
4月28日,聯影醫療最新年報披露,2024年實現營收103億元,同比下降9.73%;歸母淨利潤為12.62億元,同比下降36.08%。之後10個交易日,股價倒漲了9.38%。更重要的是,主力資金10天淨流入總額3.41億元。
同日公佈業績的邁瑞醫療,則是在2024年增速下降之後,於2025年一季度出現營收、淨利“雙降”,營收82.37億元,同比下降12.12%;歸母淨利潤26.29億元,同比下降16.81%。同樣,財報公佈後10個交易日,主力資金淨流入5.78億元,股價震盪上漲6.42%。
種種跡象顯示,在醫療器械行業,自2024年起,當下的業績似乎不再那麼重要。人們的目光投向了未來,而兩家龍頭的投資邏輯,已開始不同。

聯影醫療在2月28日預告2024年的業績下滑後,經歷了持續一個月的震盪下跌。不過,這一個月的跌幅,並不比2024年3月、5月或10月的下跌幅度更大。
邁瑞醫療2025年一季度的業績下滑未被預告,但《財經》瞭解到,投資者們也不感意外。
因為,2023年5月啟動醫療行業整頓,公立醫院醫療裝置招標採購開始放緩。2024年上半年啟動的大規模醫療裝置更新,又讓一批有采購意願醫院選擇暫停招標等待新政落地。加上醫療專項債由應對新冠疫情大量發放轉向常態。
業界共識是,這些影響一直持續到2024年底。據眾成數科統計,2024年(截至12月20日)中國醫療器械招投標整體市場規模同比下滑21.1%。具體到各細分領域,呼吸機、超聲影像、計算機斷層攝影x射線機(CT)等品類的招標規模均下滑,始於2023年三季度。
邁瑞醫療營收此前連續六年增幅20%以上,但在2023年三季度增幅僅17.2%。對邁瑞醫療來說,傳達出的一個訊號更為重要。
過去30年的歷史表明,通常醫療採購活動下半年會比上半年活躍,“因此公司收入理應表現為上半年的收入少於下半年。”邁瑞醫療在這一次的業績說明會上稱。而2023年下半年,邁瑞醫療收入保持增長,但是,在全年收入中的佔比已低於上半年。
果然,到2024年一季度,邁瑞醫療的營收增速下滑至12.06%;2024年中報、三季報增幅進一步收窄;直至2025年一季度,出現營收、淨利“雙降”。
醫療裝置招標放緩的影響,反映在聯影醫療財務資料上的速度,比邁瑞醫療慢些。這可能與總體回款週期更長有關。
聯影醫療的多數產品單價在百萬元、千萬元級,對場地要求更高、配置週期更長,部分回款時間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因此,直到2024年中報,營收、淨利增速突然由20%以上跌至不足2%,並於三季度開始雙雙出現負增長。
整個醫械行業都在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出現了業績下滑。
做心血管和體外檢測裝置的樂普醫療,2024年淨利下滑超八成;做血管介入的心脈醫療,2024年四季度收入下滑21%,利潤下滑149% ;做內窺鏡的澳華內鏡在2025年一季度直接從盈利,跌入虧損2879萬元。
當下滑幾成定局,懸念不過是各家的下滑幅度、市場佔有率變化,以及更重要的,招投標放緩的情況何時結束?
對此,業界幾乎一致認為,2024年四季度,特別是12月,裝置招標開始復甦。
一位醫械行業人士透露,大規模裝置更新在2024年四季度逐漸放量,區域重點醫院普遍重啟招標;至於2025年的採購專案,也已開始申報,且流程進展快於2024年。
邁瑞醫療則在投資者交流檔案中公開表示,“國內市場,去年12月以來醫療裝置的月度招標資料呈現持續復甦態勢。”
當招投標開始復甦,2024年的業績,也許確實沒那麼重要了。
邁瑞醫療在2025年一季報中稱,“預計2025年上下半年的收入將回歸到‘前低後高’的分佈情況,並呈現出逐季度環比改善的趨勢。”
“都在期待三季度的表現,情緒上也是看到下半年恢復的可能性。一般中國醫療器械財務資料要滯後六個月反映。”一位醫械行業分析師告訴《財經》。

邁瑞醫療管理層對2025年一季度的業績下滑,給出了“上半年國內收入實際反映的是去年招標的大幅下滑”的解釋。同時強調,一季度國內業務環比2024年四季度增長了50%以上。
但真正讓前述醫械行業分析師舉棋不定的是,“(邁瑞醫療的)天花板越來越近了。”
與聯影醫療專注醫學影像與放射治療裝置不同,邁瑞醫療有三大主營業務產品線生命資訊與支援類產品、體外診斷類產品、醫學影像類產品,在2024年總營收佔比分別為36.92%、37.48%、20.41%。
生命資訊與支援類產品,自邁瑞醫療2014年在A股上市以來,始終是其營收第一支柱。但在2024年,其國內市場規模縮水37%。因此,該產品線對邁瑞醫療的營收貢獻已退居第二。
這很難歸咎於邁瑞醫療自身。因為,生命資訊與支援類產品中的很多品類,邁瑞醫療市佔率都已是全球前三,包括監護儀、麻醉機、呼吸機、除顫儀等。以2024年10月的中國監護裝置中標情況為例,邁瑞醫療佔了67.77%的份額,第二名科曼僅為7.83%。
這就是邁瑞醫療與聯影醫療當前處境的最大不同。聯影醫療的產品仍走在“國產替代”的路上,不斷對GE醫療、飛利浦醫療、西門子醫療等醫學影像裝置巨頭髮起挑戰,進而取代其市場。
邁瑞醫療卻已在王座好多年。據2024年財報,其產品覆蓋中國近11萬家醫療機構和99%以上的三甲醫院。中國的醫院、衛生院和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加起來,一共10.9萬家。
邁瑞醫療需要新的營收支柱和增長引擎。管理層在業績交流會上表示,“去年 IVD (體外診斷)的收入貢獻已經歷史性地超越了生命資訊與支援,未來 IVD 還將繼續發揮增長引擎的作用。”
問題是,體外診斷的增速,在2024由超20%降至10.82%,並在業績溝通會上被機構投資者質疑,“2025年一季度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邁瑞醫療管理層承認,“部分專案出現了試劑用量下滑,檢驗收費價格調整也使得試劑價格承壓。”這其中原因複雜,集採、醫保結算付費模式、檢驗結果互認、檢驗收費價格調整等政策都和IVD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IVD是一門典型的“剃刀+刀片”生意,此前常見數百萬元的檢測儀是以1元、1分的超低價中標,試劑才是企業回本、盈利的關鍵。有的試劑毛利率是檢測裝置毛利率近兩倍。
但是,IVD試劑價格正大幅下調。2025年初,安徽28省集採結果顯示,中選檢驗試劑平均降幅52.62%,最高降幅為84.25%。據報道,包括邁瑞醫療在內的龍頭企業,均以超過50%的價格降幅中選。
邁瑞醫療靠積極參與集採增加流水型業務,除了IVD耗材,還有腔鏡切/割吻合器、超聲刀頭等,很多品類都已透過省聯盟開始集採。但集採模式也決定了,很難帶來高額利潤。
邁瑞醫療的新發力點是,推出更多高階裝置,“我們將於今年底釋出全新一代高速化學發光和生化分析儀以及配套的全自動化流水線,未來三年化學發光的專案數量每年新增至少15項。”
這幾乎是從頭開始對跨國巨頭髮起挑戰。諮詢機構普華有策的一份報告中稱,羅氏、雅培、貝克曼和西門子,佔據中國化學發光幾乎四分之三的市場。而邁瑞醫療的佔比,不足10%。
若是邁瑞醫療想靠IVD撐起一條更強勁的增長曲線,還得花上不少功夫。
聯影醫療同樣需要面對新的挑戰,特別是跨國企業在中國大力推動的本土化措施。
一位跨國醫療器械投資人士告訴《財經》,由於跨國醫學影像巨頭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下滑,各家企業都在積極應對。現在,進口品牌與國產產品之間的價格差距已經沒那麼大了,進口品牌的售後保障也在全面提升,“連對醫院的拜訪頻率要求都向本土企業看齊了”。
更重要的是,在很多招標採購評比中,能夠實現在中國本土化生產的醫療器械,也可被視作國產裝置給予評分。飛利浦、西門子和GE醫療都在中國加緊建設新的生產基地。其中,GE醫療在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就在中國,在華銷售的產品80%實現了本土化生產。
幾乎所有中國醫械廠商在2025年不約而同提出,數智化轉型和海外擴張。投資者們最關注的是,在海外,中國醫療器械到底還有多大空間?
美國總統特朗普挑起的這波貿易戰,對部分中國醫療器械一度增加關稅至245%。而根據中美日內瓦會談聯合宣告,所有進入美國的商品仍將被加徵10%的關稅,另24%的關稅在初始的90天內暫停實施。目前看,確定加徵的這部分關稅,對邁瑞醫療、聯影醫療的影響不大。
邁瑞醫療的美國業務、聯影醫療的北美業務,在總營收中佔比都是6%。一位海外市場邁瑞代理商告訴《財經》,因為邁瑞在美國的業務很少,而且美國市場是不能有代理商的,基本一來就是本土落地,新關稅目前對公司業務沒有什麼影響。
關稅戰前,兩家企業都在美國和全球其他地區提前部署了庫存。同時,聯影醫療在北美設有區域總部基地,並將擴容。邁瑞醫療亦在全球其他地區佈局了13個生產基地,包括已獲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證的工廠。
邁瑞醫療目前已佈局的業務,在海外市場的佔有率僅有2%-3%,“鑑於國際可及市場規模數倍於國內,未來國際收入理應占我們至少一半以上。”邁瑞醫療公開表示。
邁瑞醫療是少有的、對投資者強調在某個市場佔有率還很低的上市公司。在前述業績溝通會上,公司管理層至少三次提到其在細分市場佔有率低,包括生命資訊與支援系統和超聲的海外市場,以及化學發光的國內市場。
當聯影醫療還在業績溝通會上展示出其在2024年取得的四個市場佔有率“第一”時,邁瑞醫療卻在努力訴說著,自己在某個區域或賽道仍然弱小,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和更多的增長可能。
這是一個明確訊號,標誌著中國醫械市值第一的邁瑞醫療,需要一個全新的投資邏輯。


責編 | 秦李欣
題圖|視覺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