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學影像通用大模型硬核突圍!重壓之下打破進口壟斷,引領國產替代


新智元報道  

編輯:編輯部 NZY
【新智元導讀】當下,中國醫療行業正迎來一場硬核突圍的歷史性轉折。面對供應鏈斷裂、技術壟斷多重封鎖,國產醫療三劍客以技術為劍,以創新為盾,強勢打破技術護城河。這將是一場從「跟跑」到「領跑」的逆襲之戰。
在中國追求自立自強的背景下,醫療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2025年4月8日,美國政府宣佈對中國輸美商品徵收「對等關稅」的稅率由34%提高至84%。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9日釋出公告稱,經國務院批准,自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起,調整《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於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公告》(稅委會公告2025年第4號) 規定的加徵關稅稅率,由34%提高至84%。
在這場交鋒中,醫療行業首當其衝,CT、MRI、超聲裝置等核心裝備無一倖免。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全球物流成本飆漲,進口裝置交付週期大幅延長。這不僅推高了醫院採購成本,也讓患者的診療時間被一拖再拖。
在關稅壁壘和供應鏈風險的雙重夾擊下,國產替代已成為大勢所趨。

三重壓力,國產突圍
目前的情況是,醫療智慧化、數字化、高階化需求激增,關稅壓力下倒逼核心科技國產化替代,政策扶持放寬引導企業。
雖然有著多重利好,但中國醫療科技企業的突圍,仍然面臨著三重壓力。
首先,就是技術壁壘突圍的巨大壓力
如今醫療領域的狀況是,在核心資料方面已經形成壟斷。跨國巨頭長期掌握著影像裝置原始資料介面(GPS佔全球CT/MRI市場多半份額),形成了一條資料生態的護城河。
這條看似堅不可摧的護城河,該如何打破?這已經成為當下醫療科技企業面臨的首要難題。
來源:The Marketech Group
而且,在診斷標準上,我們的話語權也是缺失的。
比如,進口裝置配套的AI輔助系統深度繫結臨床路徑,就已經被GE HealthCare的Edison平臺這類國外企業牢牢掌控。
這種情況下,能否建立診斷標準化的話語權,就成了國產醫療企業能否突圍的關鍵。
第二點,就是供應鏈重構,已經迫在眉睫
如今,我們時刻面臨著關鍵零部件斷供的風險。
對原產於美國的醫療影像裝置加徵關稅,這涉及到了CT球管、超導磁體等核心部件。
因此,這一政策會直接導致進口裝置成本激增,部分高階機型採購價上漲超20%,超聲裝置的鋰電池、感測器等關鍵零部件供應鏈成本攀升。

種種後果,都倒逼中國企業加速本土化程序。
怎麼辦?聯影醫療為中國醫療影像裝置企業,提供了一條成功的經驗之路。它的CT探測器國產化率非常高,這樣就最大程度規避了關稅上漲帶來的風險。
可見,在短期內關鍵零部件斷供的風險壓力下,如何儘快實現關鍵零部件國產化,已成為一道迫在眉睫的必答題。
除了關鍵零部件的斷供,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物流成本的傳導效應。
在關稅上漲壓力下,為了規避關稅成本選擇繞路轉口實現進出口,還將造成物流成本激增。
這一問題,也成了亟需突破的關鍵。
還有一點,就是臨床接受度的突破難點
中國骨科機器人市場長期被進口品牌主導(如美敦力、史賽克),而國產裝置滲透率非常低。
不過,部分中國醫療科技企業對核心技術的突破與掌控,已具備重塑競爭格局並拓展全球化空間的可能。

三劍客的破局與突圍
關稅大潮席捲之下,對中國的醫療科技企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國產醫療三劍客聯影、邁瑞、德適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破題,都給出了令人驚喜的答卷。
聯影:硬核技術突破
聯影董事長薛敏提出核心技術攻堅的「三個必須」鐵律:必須全線覆蓋自主研發、必須掌握全部核心技術、必須對標國際頂尖水準。
他們自2018年起就開始深耕醫療AI,打造了醫療大模型及多款智慧體,如電子病歷智慧體和門診客服智慧體。
這些智慧體已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頂尖機構落地應用,顯著提升了醫院效率和患者體驗。
來源:聯影醫療
此外,聯影透過推出全球領先的裝置,如5.0T磁共振uMR Jupiter和AI賦能的uCT Atlas Pro,進一步鞏固了技術優勢。
在海外佈局方面,聯影與麻省總醫院等國際頂尖機構合作,成功將uMI Panorama GS等裝置引入全球市場。
聯影的全棧全譜AI戰略不僅推動了國產高階醫療裝置的替代,還透過智慧化和數字化轉型助力醫院應對新環境下的挑戰。
邁瑞:數智化生態與國際化深耕
邁瑞醫療以「裝置+IT+AI」為核心戰略,透過數智化轉型和國際化佈局應對現在的不確定性。
國產替代方面,邁瑞持續最佳化體外診斷和醫學影像產品。
例如MT 8000S智慧樣本處理系統和H-120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透過高效自動化和精準檢測技術滿足國內臨床需求,減少對進口裝置的依賴。
來源:邁瑞醫療
同時,邁瑞透過收購海肽生物和德國德賽,構建了從原材料到試劑的自主生產體系,提升了供應鏈安全性和成本控制能力。
在海外市場,邁瑞產品已覆蓋全球190多個國家,服務80%的Top100醫院,其國際化路徑從本地化生產到深度融入全球市場,展現了強大的適應力。
瑞影雲++平臺融合DeepSeek大模型,推出AI智慧問答和臨床思維練習系統,不僅提升了國內醫生的專業能力,還透過雲端互聯推動全球醫療資源的均質化。
邁瑞在2025年歐洲放射學大會上展出的Resona A20超聲裝置,憑藉AI智慧工具和雲端平臺MiCo+,吸引了國際關注,進一步鞏固了在全球高階市場的地位。
德適:差異化競爭
與前兩家不同的是,德適生物選擇了差異化競爭模式,避開了傳統裝置的紅海,開啟了精準醫療的「升維打擊」。
他們以iMedImage® 醫學影像大模型切入AI醫學影像領域,可面向100+種醫學場景應用,如染色體核型分析一鍵切割識別準確率達99.45%,將報告出具時間從傳統的約30天縮短至4-7天,人耗降低為傳統的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iMedlmage®醫學影像大模型,以強大的效能形成了技術護城河。
來源:德適生物
在生態構建上,德適生物進行了三重裂變:
第一重:創新裝置。德適生物自創立以來,專注科研創新,全球首創高效智慧染色體核型精準診斷裝備、無人值守細胞實驗流水線等智慧化產品,助力臨床診療效率大幅提升。
第二重:參與行業標準。德適生物參與推動了本領域全球首個《高效智慧染色體核型精準輔助診斷系統的臨床應用專家共識》的制訂,推動了中國AI技術在染色體核型分析中的規範應用,在該領域引領世界學術風向。
第三重,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千億引數規模醫學影像大模型iMedlmage,可通用適配賦能醫學影像領域各子領域,其具象化的MaaS平臺更能透過簡單訓練,成為醫務工作者的專業AI助手。
這些國內頂尖的醫療科技企業,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驅動力,加速了國產替代程序。

他們不僅在國內市場填補高階醫療裝置空白,還透過技術創新和本地化生產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有效規避關稅壁壘帶來的影響。
未來,隨著「人工智慧+」行動的持續推進,國產裝置有望在全球醫療行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透過數智化創新和國際化合作,為精準診療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醫療,該如何崛起?
上面這些例子,給了我們不少啟發。
首先,如果中國醫療想要崛起,就必須形成「中國創造+全球製造」的生態。
邁瑞的「海外基地+中國智造」雙迴圈模式證明:供應鏈韌性,比單純轉移產能更重要,就像墨西哥工廠仍依賴深圳總部的核心部件供應。
一句話,全球化≠去中國化
第二點,就是硬科技需要「長期主義」
為什麼聯影醫療連續多年虧損,卻仍堅持投入CT探測器研發?因為長期來看,這種堅持最終一定會得到回報。
這告訴我們,核心部件突破一定要能容忍短期的財務壓力,建立起「研發投入-市場-回報-再投入」正迴圈,才能獲得最終的收穫。
第三點,就是AI醫療已經掀起了一場巨大的「場景革命」
德適生物的成功已經充分證明,即使在傳統外資品牌固守的硬體賽道之外, 中國企業也完全可以透過發展AI技術等核心科技
公司的染色體分析從「裝置銷售」轉向「資料服務」後,直接開闢出了全新市場,就充分印證了這一事實。

這個時代,我們正見證著中國醫療的一場從「跟跑」到「領跑」的蛻變。
無論是邁瑞巧妙繞過關稅壁壘在墨西哥建廠,還是聯影透過Total-body PET/CT打破技術神話,亦或是德適憑藉AI核心技術重寫診斷規則,種種突破背後,正標誌著中國醫療產業在「進口替代」之後,邁向「價值創造」的偉大程序。
顯然,這場由「關稅倒逼-技術攻堅-生態重構」驅動的產業革命,正悄然改變全球醫療格局。
在不久的將來,全球醫療新秩序將很快催生。
而我們,或許能親眼見證中國醫療引領全球的這場偉大的蛻變。

從跟跑到領跑,中國醫療的全球擔當
在這場關稅重壓與技術封鎖交織的風暴中,中國醫療行業並沒有選擇退縮,而是迎難而上。
國產醫療的崛起,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是無數科研人員夜以繼日的鑽研,是企業對長期主義的堅守,也是政策與市場的共振合力。
從聯影的硬核突破,到邁瑞的數智深耕,再到德適的AI升維,中國醫療企業正用行動證明——
國產替代不僅是應對危機的權宜之計,更是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這些突破,不僅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中國醫療自立自強的時代宣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