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華府訊息》連續更新的第1859天
週六(7月13日)是特朗普在總統競選時遭遇未遂暗殺一週年。一年後,特朗普的朋友和助手們表示,他們注意到那次與死亡擦肩而過的經歷確實在某些方面改變了他——除了在公開場合變得更加警覺之外,他更關心他人了,也更感恩。他還公開表示,他相信上上帝拯救了他,讓他來拯救國家、完成第二個總統任期。這種信念讓他更加堅定地要實現自己宏大的政治議程。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特朗普對墨西哥和歐盟發出新一輪激烈關稅威脅後,墨西哥方面至少在公開場合仍保持冷靜,表明他們預計能與美國達成協議。
但在地球另一端,日本正在意識到,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哪怕作為美國最親密的盟友之一,也不再具備太大影響力。僅僅五個月前,石破茂成為特朗普重返白宮後第一位訪美的亞洲領導人,特朗普還盛讚美日之間的“極佳關係”。而幾天前,石破茂又成為第一位收到特朗普關稅威脅信的外國領導人,令一些日本官員震驚。陷入僵局的貿易談判令特朗普深感沮喪,他近期還稱日本“被寵壞了”。日本人意識到一個嚴峻的現實——在特朗普眼中,日本並不特殊。歸根結底,當特朗普看到貿易逆差時,他不會想著“這是我親密的安全夥伴”,他只會看到“逆差”。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對於上週收到特朗普關稅威脅信的大多數國家來說,尤其是那些經濟高度依賴對美出口的亞洲國家而言,它們的商品在全球範圍內並沒有明顯的替代市場,但它們正盡最大努力尋找替代出路。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週三在東盟外長會議上表示,“在應對外部壓力之際,我們需要鞏固自身根基,加強區域內部貿易,相互加大投資”。 韓國總統李在明已派出特使前往澳大利亞和德國,討論國防與貿易議題,並計劃向更多國家派遣代表團。巴西與印度宣佈計劃將雙邊貿易額提升70%,達到200億美元。印尼表示正接近與歐盟達成一項協議,該協議將使雙方大部分關稅降為零。越南貿易部副部長則強調,越南正努力透過其他貿易協定來減少對美國消費者的依賴。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此前,特朗普政府將8名移民遣返回戰亂中的南蘇丹,曾引發一場持續數月的法律鬥爭。南蘇丹政府僅表示這些在美國曾因犯罪被定罪的男子“由相關當局負責監管”,但並未透露他們的下落或未來安排,其家屬一直未收到任何音訊。現在,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將移民遣送至南蘇丹的做法“合法”後,移民問題專家認為,特朗普政府很可能會擴大所謂“第三國遣返”的做法——即將移民遣送到其母國以外的國家,這是一種更具侵略性的執法策略。
7月9日(週三),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根據該裁決釋出了新的內部指南,可能加快第三國遣返的流程。根據該指南,只要某國提供了“可信的外交保證”,承諾遣返者不會遭受酷刑或迫害,美國就可以立即執行遣返。若沒有這些保證,ICE則只需通知移民將被遣送至某具體國家,但並不需要詢問移民是否對被送往該國感到恐懼。這一新規甚至允許在短至6小時內完成遣返,只要移民在此期間未提出異議。

圖片來源於網路
被遣返至南蘇丹的8人分別來自六個國家,其中只有一人真正來自南蘇丹。據《紐約時報》調查,特朗普政府已與超過50個國家接洽,商討接受美國遣返人員的事宜。隨著特朗普推動建立大規模遣返機制,包括在境內部署軍隊、為國土安全部提供1650億美元資金,“第三國協議”可能成為快速將大量被拘留移民移出美國、並幾乎不提供正當法律程式的手段。
一些聯合國專家表示,這些遣返行為可能構成“強迫失蹤”,而這違反了國際法——儘管美國並未加入相關條約。

圖片來源於網路

儘管特朗普關稅帶來的經濟影響並未如預期那樣嚴重顯現於硬資料中,但經濟學家對美國經濟的最新預測結果好壞參半。據《華爾街日報》的季度調查顯示,美國經濟預期有所改善,衰退的可能性降低,通脹趨緩,經濟和就業市場表現比三個月前的預期更強勁。情況雖有所改善,但仍不樂觀:整體前景仍被描述為“相對低迷”——很可能是由於貿易不確定性持續存在,以及迄今為止經濟增長依舊乏力所致。
在週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報告發布之前,經濟學家認為,隨著關稅效應開始顯現,6月物價可能有所上升。平均預測顯示,核心通脹率將從每月0.1%上升至0.3%,年通脹率將升至2.9%。


圖片來源於《華爾街日報》

五角大樓政策副防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希望讓美軍重新聚焦於應對中國,這使他成為特朗普政府暫停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核心人物。他曾在6月初向赫格塞思提交了一份備忘錄,闡述烏克蘭對美國武器的需求可能如何進一步加劇已經消耗殆盡的五角大樓庫存。該備忘錄沒有提出具體建議,但在五角大樓此前決定暫停向烏克蘭提供部分武器時起到了作用。特朗普後來撤銷了這一決定。柯伯吉的支持者稱,這一事件展示了他推動落實美國多年承諾,加強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的努力。但這也突顯了特朗普政府面臨的矛盾壓力:在上任初期,美國已經對伊朗和葉門胡塞武裝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同時繼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
柯伯吉一直在深入思考美國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該怎麼辦。他日前在社交媒體上發貼稱,儘管某些國家“可能不歡迎坦率的討論”,但他仍將繼續敦促盟友增加軍事開支。相關討論包括《華府圈內》昨天提到的敦促日本和澳大利亞就臺海問題做出明確表態和承諾。
柯伯吉被認為是一個“優先主義者”(prioritizer),他主張限制美國在亞洲以外的義務,以便釋放資源來應對中國。與之相對的是“剋制派”(restrainer),主張美國應減少海外承諾。柯伯吉與傳統的共和黨鷹派也有所不同。儘管從奧巴馬開始,兩黨都呼籲將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聚焦於中國,但將這一理念付諸實踐卻證明困難重重,部分是因為在亞洲以外出現了新威脅,部分是因為五角大樓在歐洲和中東的長期承諾。柯伯吉呼籲減少在亞洲以外的美國軍力需求,這使得他與一些共和黨人產生了分歧。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參議員曾投票反對柯伯吉擔任國防部政策副部長,批評他推動的政策可能導致“地緣戰略自我傷害”。

圖片來源於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