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紀有話說:
轉眼,iPhone 16 已經推出了兩個月。
本來以為在這一代 iPhone 上,Apple Intelligence 會是最大看點,但落地遙遙無期的 AI 和各種「劍走偏鋒」的偷渡方法,早已消磨了大家的熱情。
此時我才發現,原來 iPhone 16 上真正的主角,還是那顆相機控制按鍵。
別誤會,我的意思並非是它多好用,而是為了保護這個小東西,著實鬧出了不小的動靜。
來源 | 愛範兒(ID:ifanr)
如需轉載請聯絡原出處
就像家裡的電視遙控器,再不濟也要套一個袋子一樣,不少人拿到新手機的第一件事,大概都是準備一套手機殼與貼膜。
但在 iPhone 16 上,這顆按鍵給手機殼製造了不小的麻煩。
先回顧一下相機控制按鍵是個什麼東西:這顆按鍵由一塊藍寶石玻璃、一個壓力感應器與一個機械結構組成,支援手指的滑動、按壓與點選操作。
我們可以將這顆按鍵的互動方案分成兩套結構:一套是透過機械結構實現點按激發,另一套則是透過用於螢幕上的電容感應與壓力感測器來實現觸控與按壓激發。
機械結構好解決,從電源鍵到音量鍵都是透過這種最基礎的方式來互動,無論是開孔設計、矽膠覆蓋,甚至是金屬與矽膠結合以營造金屬觸感,市場上早已有成熟的方案來應對了。
電容觸控的工作原理是透過人體導電性來檢測觸控位置,它在表面覆蓋了一層透明的導電材料(通常是氧化銦錫),形成一個穩定的電場。
當你用手指觸碰到材料表面時,人體會吸收一部分電流,這一觸控點的電容值就發生了變化。螢幕內部的感測器能夠快速感知這種正在發生的電容變化,並將其傳送至處理晶片,計算出觸控的精確座標位置。
也就是說,想要隔著手機殼用好這顆按鍵,滿足傳統的機械結構還不夠,還必須有可以傳導手指生物電訊號的介質。
有需求,就有市場,不過這一次,商家想掙這份錢,可謂是忙壞了。
在 iPhone 16 才推出時,大家想要帶相機控制按鍵的手機殼,因為官方的手機殼也配備了相機控制按鍵,跟著原廠的做法肯定沒錯。
那我們看看原廠是怎麼做的:與 iPhone 16 上的相機控制按鍵一樣,官方 MagSafe 矽膠保護殼上有一片藍寶石玻璃,並配備有傳導層,能夠將手指的動作傳遞給手機的相機控制按鈕。
之所以選用藍寶石玻璃,是因為它能達到約為 2000HV 的硬度——這是礦物玻璃的兩倍,不鏽鋼的十倍,只有少數材料能夠劃傷這個硬度的藍寶石玻璃,比如 4500 至 10000HV 的真鑽石。
目前官方網站出售的 Beats 保護殼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案。
與硬度相對應,藍寶石玻璃的成本也相當高,雖然蘋果從未透露過相機控制按鍵的藍寶石玻璃成本,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另一個使用藍寶石玻璃的裝置揣測——Apple Watch。
YouTube 博主 @Unbox Therapy 測試 Apple Watch 的藍寶石螢幕硬度
知名的市場調研和資料分析公司 IHS Markit 透過對 Apple Watch 拆解分析,得出了一份提及藍寶石玻璃螢幕成本的報告:
Apple Watch 上使用的藍寶石玻璃螢幕的總成本約為 27.41 美元,其中 7.86 美元為材料成本,其他部分包括研發、勞工和製造費用。
綜合考慮材料成本和加工工藝,iPhone 16 系列的相機控制按鍵藍寶石成本合理估計在 8 至 15 美元範圍內。
這種成本對於第三方製造商來說毫無疑問非常高,隨之而來的就是風險,使用者也更喜歡物廉價美的東西,想要繼續維持低價多銷,就需要想別的辦法——用其他材料覆蓋這顆按鍵。
這種辦法的效果不算好,大多數材料的導電效能有限,隔著一層材料操作這顆按鍵一點也不絲滑,大家想要的是既能保護按鍵,又不影響操作的手機殼。
一部分人在發現帶相機按鍵的手機殼並沒有那麼好用以後,乾脆不要這顆按鍵了——反正也不好用,AI 又沒落地,我要它幹嘛?不如包起來。
於是有的商家推出了類似於 iPhone 15 系列的手機殼,直接忽略掉這顆相機控制按鍵。
而另一部分人則不願意放棄,原因也很簡單——我為這顆按鍵花了錢,不管用不用得上,它都要在那兒。
廠家繼續生產額外做了相機控制按鍵的手機殼(後稱電容手機殼),這些殼子絕大多數都遵循蘋果官方手機殼設計——用玻璃材質作為表面材料,保證手指操作的順滑度,再設計一個導電層,將電訊號變化傳導到手機上的相機控制按鍵,達成精準操作。
但是結果也不樂觀,由於控制成本,第三方的電容手機殼也出現各種翻車,比如玻璃材料脫落、按鍵整體脫落。
不過這些還算小問題,一個避雷貼的出現,徹底把這類殼子打入冷宮:如果手機殼內部有灰,時間一長,iPhone 機身上的按鍵就會被弄出印子。
安了手機殼還留印?這簡直不可接受,市場的呼聲又又又變了:
不要帶按鍵的手機殼!
這下商家是真的麻了,趕忙又將釋出前提前設計的開孔殼庫存拿出來賣。
此時,又一個新鮮的東西進入了大家的視線:按鍵貼膜。
沒錯,繼螢幕貼膜、鏡頭貼膜之後,按鍵貼膜也出現了。
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經過反覆折騰以後,大家實在是對於這顆矜貴的按鍵失去耐心了,索性就用最實用的方法吧——開孔手機+按鍵貼膜。
甚至,廣大使用者還為其總結了非常全面的經驗:為了防止這顆按鍵出現任何意外,不管用開孔殼還是全包殼,最好都貼上按鍵貼膜。
手機殼廠家打得不可開交,按鍵貼膜商家卻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又開始新一輪的電容手機殼研發,企圖透過軟化金屬或是矽膠包裹的方案解決電容按鍵殼留印的問題
這些方案都不錯,可以說各有簇擁,但需要注意的是,全包只是一時之舉,並不能長久——這與尚未落地的 AI 有關。
根據我們對 Apple Intelligence 的測試來看,與視覺相關的 AI 功能只有一個入口,就是這顆難搞的相機控制按鍵,如果堅持全包,就等於放棄了這一部分功能。
面對困境,退縮只會讓我們被更大的困境追趕。
說到底,這顆按鍵惹出來那麼多麻煩,完完全全是因為蘋果設計的偷懶。
根據微博博主 @樓斌 Robin 對 iPhone 的拆解來看,相機控制按鍵透過焊接將鍵帽與內側的金屬襯板死死固定在一起,如果出現損壞,只能進行破壞性拆解。
根據蘋果官方的維修報價來看,這顆按鍵的保外維修價格高達 4399-6099 元。
近年來,蘋果一直在幫助使用者管理注意力,以便提高效率,為此陸續推出了專注模式、自動化等功能,其執行長蒂姆·庫克(Tim Cook)在接受採訪時強調:
蘋果的最終目的在於讓使用者更專注,拒絕那些非常好的想法,以便為偉大的想法騰出空間。
目前看來,蘋果用這顆集成了多種結構與技術的按鍵,逼著購買了 iPhone 16 的使用者必須要在日常使用中壓縮自己的「偉大想法」,分出一部分注意力給蘋果這個「非常好的想法」,實在是背離了初衷。
可別說使用者把手機供起來,畢竟愛惜自己的東西,永遠不會有錯。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最潮酷的科技媒體「愛範兒」,歡迎關注。
溫馨提示:雖然我們每天都有推送,但最近有讀者表示因平臺推送規則調整,有時候看不到我們的文章~
歡迎大家進入公眾號頁面,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點亮⭐️,收藏我們的公眾號,新鮮內容第一時間奉上!
*文章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機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