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又相信中概股了嗎?

點選圖片即可免費加入哦👆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作者:思想鋼印9999
來源:雪球
中概科技股找到新的敘事框架

01

網際網路與硬科技

盤古開天地開篇下定義本文所指中概科技股中概+科技指主要在香港和美國上市的硬科技和網際網路公司包括騰訊阿里百度等典型的網際網路公司也包括中芯國際小米聯想萬國資料等IT製造業公司現在還包括比亞迪理想地平線機器人等高階製造公司但不包括傳統央國企和農夫山泉海底撈等消費品公司當然最核心的仍然是網際網路公司
之所以要作嚴格的定義因為這一輪行情並非是全部中概股或港股的行情年初到現在港股幾個行業漲跌幅大幅分化
最好的三個行業是資訊科技+31.9%騰訊小米網易中芯國際聯想中興通訊比亞迪電子地平線機器人萬國資料商湯非必需消費+27.4%阿里比亞迪美團京東攜程快手百度理想吉利和醫藥+21%
最差的行業均為下跌能源-6.1%包括三桶油神華公用事業-5%水電燃氣綜合企業-4.3%中信長和太古等綜合投資公司還有歷來為港股反彈急先鋒的地產建築行業漲跌僅僅持平
相比去年9~10月的港股普漲行情本輪行情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基本上都集中在資訊科技和可選消費這兩個板塊如果對標美股剛好是Mag7所在的兩大行業資訊科技微軟英偉達Meta谷歌和可選消費特斯拉亞馬遜蘋果實際上是美股科技股行情的延伸
資金選擇這兩類有代表性的企業發動行情是因為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是過去十幾年中國最有成長性國際競爭力和投資價值的企業也是中國核心資產的海外名片而在資訊科技裡的一堆硬科技企業則是這幾年製造業升級的結果本文合起來稱為中概科技股行情
行情的原因很簡單Deepseek的衝擊波我在大年三十早上特意在鋼大的全球配置新思維圈子發了一篇特別提醒了中概科技股估值重估的機會大年初二又繼續深度分析這個話題現在回頭看這些判斷都非常準確而且當時還是行情剛剛起步的階段
那麼對文中關注的資金也會更廣泛一些的判斷到底現在外資對中概股科技怎麼看下一步怎麼操作
近幾天我聊了幾個外資機構的朋友包括中國背景的港資和純粹的歐美機構在亞洲的資金加深了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果然中國人看外國就像老外看中國一樣二維化

02

三類中概股投資者

中概科技股中有三種定價的力量
1只做或以中概股為主的海外中資資金
2國內資金透過港股通投資港股包括機構和散戶
3外資中配置亞洲或新興權益市場的資金包括歐美和亞洲機構
對於第二三類資金來說都有自己的投資策略或主投市場中概科技股並不是主戰場都是行情來了後進來玩一把行情差不多就會賣掉不會高比例長期持有或者只有少量個股或倉位長期持有
在這一點上內資和外資沒有本質的區別如果你是一個較少投港股的投資者那很容易理解外資對中概股的關注程度第二三類投資者實際上都是離岸投資者註定是錦上添花的角色很難單獨改變一個市場的定價
這兩類資金的差別在於投資邏輯
第二類資產以港股通投資為主這一類資金並非專門衝著中概股來而是在行業研究中自然涉及到該板塊的海外上市公司並納入以A股為主的組合進行統一買賣持有管理屬於自下而上的翻石頭投資型並不特別在意其中概股的身份
而第三類資金常年在海外很少調研中概股企業研究資源有限對相關公司的熟悉度反而不如國內研究機構倉位屬於自上向下的全球配置組合中的新興市場投資中的一部分一旦策略上確立了加倉中國資產的方向後投資經理會挑一些符合自己策略和偏好的企業整體配置賺貝塔的錢——他們投的就是其中概股的身份
只有第一類投資者才是中概科技股的核心正因為香港是離岸市場香港本地資金才是最穩定的資金也最熟悉相關上市公司也有大量的研究資源進行全方位的覆蓋另外這一類投資者還包括大量內地資金透過各種渠道流到海外以及國內資金開設海外賬戶他們相當一部分的資金都配置了相對熟悉的中概股
第三類資金的投資習慣是自上向下選擇中概股再自下向上選出自己可以長期持有的標的從份額上也許不一定最多但從穩定性上卻是整個香港市場的核心資金
小結一下三類資金的投資邏輯
第一類自上而下定方向自下而上選股長線持有
第二類自下而上選股階段性持有
第三類自上而下配置倉位變化較大
理解三類投資者的投資邏輯就可以看一看他們下一步最可能的策略

03

2021年前後的變化

前面說過第二類投資者的港股通持股比例雖然在不斷上升但這一類資金並沒有明確的港股或中概股投資策略其持股往往是A股持有行業和風格的延續和補充比如21年以前主要是地產和消費股的機會當時的網際網路公司實際上是消費股投資的延伸而23年以後開始的港股高股息也是A股紅利風格的延續
所以本輪中概股科技股行情一定程度上也是A股924之後科技股行情的延伸自然有這一類投資者的積極參與
但這一類資金不會影響中概股的定價參與規模不會太大因為A股的科技股行情圍繞政策展開政策鼓勵的都是硬科技此類公司在A股上市渠道通暢估值更高參與科技股行情的投資者很少關注海外股市標的
港股中唯一不同的是紅利股此類投資者以股息率為估值依據而股息率有很強的行業特徵實際上是自上向下的選股相當於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香港紅利股投資策略行情的延續性強以填平估值差距為目標形成港股市場的託底力量
但就整體而言自下向上的選股特徵很難形成完整的港股投資策略再加上A股投資者默許A股估值溢價習慣給港股打個估值折扣導致也很難長期持有低估的港股在上漲中賣出已經成為思維慣性短期內很難成為港股定價者
再看第三類——外資是這幾年變化最大的資金
在21年以前外資一致看好中國經濟的高增速真心相信能夠透過投資這些最優秀的中國企業給他們帶來回報而對企業本身理解並不深刻就像中國投資者買Mag7他們只是買一箇中概股的產業趨勢或題材概念
但在21年後一系列風險事件包括政府監管俄烏戰爭公共衛生事件中美衝突給投資者帶來不確定性加上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匯率貶值導致相繼從美股港股到A股的整體撤離也並不是不看好相關企業——他們實際上並不瞭解這些企業
對於此類全球配置的資金無非是換個市場賺錢中國市場不行了就到日本印度東南亞中國市場又行了就從日本印度東南亞回來
所以21年以後受傷最嚴重的是第一類以香港股市為基地市場的本地投資者由於近幾年出現了嚴重的香港資金和金融人才的流失導致中概科技股最主要的定價力量和基石投資者的流失另一方面美國對美股上市中概股的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讓大批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迴歸港股中概股的交易和定價中心從美股定價變成美港共同定價
資金流失供給加大造成估值區間的下移阿里對標的亞馬遜騰訊對標的Mate從差不多到只有對方几分之一這才是對港股和中概股打擊最大的最慘的2023年騰訊美團等一系列公司在經營拐點回升已經非常明顯時仍然出現非理性的大幅下跌對這一類資金的打擊非常致命加速了投資機構外遷本港資金變成亞洲資金
所以中概科技股的估值修復其實第一波修復的是第一類資金的預期去年從財務最優秀的騰訊和成長性最強的美團開始今年到拐點最明確擁抱AI最激進的阿里這些資金此前兩年配置的物件都是以Mag7為首的美股
但問題在於香港本地資金的萎縮是一個大趨勢且形成原因非常複雜並非是不看好中國經濟這麼簡單目前雖然有所放緩但拐點還是看不見
所以目前佔比最多的外資仍然是決定後面行情的力量
公司還是這些公司資金還是這些資金但外資投資中概股科技股的邏輯跟21年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04

失去敘事能力的中概股

中概科技股行情的第一把火是Deepseek點燃的第二把火阿里的財報引發的
阿里的財報真的這麼超預期嗎
營收淨利潤和淘天的經營資料確實是超預期了但淨利潤僅僅增長了4%還是靠收縮虧損業務達成的且未來核心的淘天業務在拼多多的擠壓式競爭下看不到重回高增長的可能
市場最受鼓舞的雲計算的恢復增長和AI收入的加速增長實際上從上個季度財報已現端倪上一季度AI相關產品收入已連續五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上個季度的通義千問新一代開源模型Qwen2.5已經發布——結果還是換來一個2.2%的下跌只是因為上個季度的營收只是符合預期不如其他網際網路公司漂亮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因為DeepSeek橫空出世這一季阿里的財報最多換一個5%的上漲因為市場可能會這樣解讀CMR上漲主要靠佣金率上調不利商家生態雲業務高增速主要靠內部收入特別是資本開支加大自由現金流和回購減少是個利空
真正的變化是投資者如何看待資本開支激進增長阿里公佈財報後的上漲小部分是因為確實超預期大部分是因為外資的整個投資敘事邏輯的變化
2021年以前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出財報外資投資者最關心的是GMV增速月活日活這些運營指標當成成長股很多甚至只看PS小破站一臺晚會都能讓股價漲50%
21年以前投資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代表投資中國的敘事邏輯是高速增長的消費市場良好的網路基礎設施高效的產品運營團隊實際上是宏觀策略投資並而科技股投資就像我們今天看東南亞的SeaGrab一樣看中的也是東南亞市場而不是相關公司的科技實力這也導致騰訊阿里看起來跟京東拼多多沒有區別——實際上它們的區別很大
所以到了2021年以後中國經濟增速下降疊加一系列風險事件投資中國的宏觀經濟敘事邏輯被顛覆失去敘事能力對中概股的打擊是致命的最後堅持的投資者只剩下了買低估值的另類投資者無法進入主流投資者的視線加上中國資產巨大的波動性常常踢出了新興市場投資的範圍被列為另類投資
所以到了2022-24年市場關注的是利潤增速分紅和回購把它們當成紅利股結果業績越增長估值越低雖然阿里從去年開始就加大了阿里雲的投入也出現了明顯的效果但無奈市場不把你當成科技股不當成AI牌桌上的人
失去敘事能力對企業估值的影響極大比如說現金流運用方面如果加大資本開支就很難再要求大比例回購只能在迎合投資者不斷變化的投資偏好和自身戰略之間進行平衡阿里年內回購超100億是中概股中回購最積極的人但股價一年的漲幅還不如市場傳言公司將加大資本開支後一天的漲幅
這種對阿里巴巴財報的解讀背後反應的是全球投資者投資中國內涵的反覆變化
大家不要覺得這些專業投資經理對金融宏觀產業都很精通我平時遇到很多產業出身的基金經理產業內的投資邏輯梳理頭頭是道但對宏觀經濟和金融的理解經常出現常識性的錯誤
全球配置靠宏觀策略基金經理並不懂中國的產業發展即便是專門投科技股的投資經理可能對於整個產業很熟悉對於產業中那些中國公司也很熟悉但就是會帶有一種對中國企業的刻板印象什麼中國市場規模大啊中國企業的工程師紅利啊不注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啊等等
所以全球配置的宏觀策略投資總是在一個大的敘事主題之下比如投資印度是高成長的機會投資日本是經濟轉型投資東南亞是人口眾多的新興市場這種大敘事雖然抹殺了個股之間的差異但好處在於容易被理解被傳播
所以外資投資中國跟散戶投資題材股一樣需要一個大的邏輯合理的敘事框架並且市場接受才能形成向上合力
從Deepseek到阿里財報解讀最大的轉變在於外資重新找到了投資中國的新敘事框架

05

中概科技股找到了新敘事框架

前面說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中概科技股在2021年以前是一個反應中國問題經濟的宏觀品種與GDP和消費高度相關所以儘管2023~24年這些網際網路標的利潤表已經修復但它背後代表的宏觀經濟是下行的所以外資不給估值這些業務結構與Mag7中的部分標的頗為類似的公司比如阿里對亞馬遜騰訊對Meta估值差距越來越大
低估值代表機會類似大空頭Michael Burry為代表的另類投資者看到了這個巨大的機會但卻無法提出一個有共識的敘事邏輯所以只能歸類於低估抄底這類沒有想象空間的投資邏輯
而Deepseek的出現讓投資者意識到中國已經是那個和美國一樣坐在高科技產業牌桌上的人再也不能視而不見了
所以到了阿里的財報投資者跳過回購忽略淘天的營收重點看資本開支看AI和雲業務收入增速這基本上跟解讀美股Mag7和AI標的的財報一個套路
外資在自己的理解能力範圍內將中概股納入美股AI投資的整體框架等於給了投資中國一個新的敘事框架——以中國AI市場為核心的科技股投資包括三大優勢
1基礎設施良好的通訊與雲計算的基礎設施早就為AI時代鋪好了高速公路
2產業化製造業升級正在加速科技開發自成體系且擁有並肩美國的AI人才
3消費應用宏觀雖然陷入通縮但龐大的市場規模只要有一小部分消費者也足以支援AI的發展
應該說科技股投資邏輯早就存在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突破有目共睹只是與過去製造業低成本的優勢混雜在一起讓外資選擇性地忽視了其中的技術進步中概科技股建立新的敘事框架並非完全是Deepseek的功勞只是這一次Deepseek深深刺入了美國最核心的AI基礎開發優勢量變終於引發質變
這件事情引發的效果有一點像當年巴菲特買五大商社結果引發了全球對日本資產的關注一樣其實絕大部分人也根本搞不清楚五大商社是怎麼回事顧名思義地理解成做貿易的公司雖然實際上並非如此但大部分人配置日本ETF的投資者並不care他們只是覺得日本有機會巴菲特都投資了我們不能錯過日本翻身的大機會
這跟現在中國科技資產的重估是一回事對很多外資而言除了阿里騰訊外大部分公司其實也搞不清楚但這個敘事的轉變為陷入AI敘事枯竭的美股市場注入新的話題科技行業研究員會將產業鏈上的中國公司加入股池加入研究報告銷售員會加大中國科技公司的推薦指數公司會開發中國AI和科技投資的指數和ETF一旦你進入主流話語權擁有一個有市場賣點的敘事所有資源都會為你轉運原來就有倉位的投資者會繼續加倉那些原來不相信的投資者都是懷疑但不質疑本著要錯大家一起錯的心態寧可做錯不可錯過中國科技股的投資機會打不過就加入在任何市場都是金科玉律
總結下來外資以前是真心看好中國高成長害怕失去投資中國成長股的投資機會現在真心相信AI等新產業帶來的巨大投資機會害怕失去中資科技資產的機會這兩者的不同造成投資邏輯投資者結構的不同回到從前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一輪捲土重來的中概股不再代表中國宏觀經濟在海外投行的分析中總會說一句雖然網際網路巨頭加大資本開支但不會對中國經濟增速產生影響所以中概科技股的機會不代表港股的整體機會前文說過在本港資金穩定之前港股投資前景仍然模糊
中概科技股不再是中國經濟的宏觀順週期品種不再是總量經濟板塊未來中國經濟的波動對這一類中概科技股的投資影響將會變小相反它們未來可能更受美股科技的影響就像這兩年日股臺股成為美股科技股的影子股一樣
過去兩年在這個AI敘事框架下臺積電超越了所有中概股和其他行業巨頭還經常超過Mag7中最低的特斯拉的市值相信未來AI敘事框架也能幫助中概科技股中的網際網路巨頭縮小與Mag7的差距阿里的市值目前是亞馬遜的15%騰訊的市值是Meta的37%相信這只是一個追趕的中途節點。

雪球官方投資課程升級!
14章核心課程,聚焦大類資產投資方法論,重點介紹A股/港股/美股/債券/商品等資產的特性;精講優秀標的案例;入群即可獲得1本配套教學書籍……快來加入!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課程為雪球基金髮起,僅作為投教科普,不構成投資建議。
雪球基金是獲證監會核准的持牌基金銷售機構,提供安全高效的基金投資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