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闊的美國西部,一輛排量 6.7 升的皮卡揚起塵土,緩緩駛過漫無邊際的牧草地。車窗外的風景綿延不絕:翠綠的苜蓿草地和廣袤的穀物田與遠處的山巒交相輝映。這是艾斯克蘭迪農場的日常景象。
一、從內蒙古到美國西部的跨越
很難想象,這片足有 2.2 萬英畝(約合 13 萬畝)的農場,如今已經屬於一個來自中國內蒙古赤峰市的企業家所有。張仁武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86 年從山東大學生物系畢業後,便投身於與草和奶牛相關的農業領域。多年來,他在國內種植奶牛專用飼料草,創辦過中國最早、最大的苜蓿顆粒供應企業之一,堪稱中國飼料草圈裡的“教父”級人物。
2008 年,中國爆發三聚氰胺奶粉醜聞,國內奶業亟需高品質牧草。國內耕地緊張、優質草料欠缺,眼看著中國奶業風雨飄搖,張仁武決定“走出去”——到海外尋找更廣闊的天地。先後考察了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後,他最終把目光鎖定在美國。彼時全球正處於金融危機的陰影之下,美國很多農場主經營困難,紛紛低價掛牌出售自家土地。張仁武看準時機,以 1600 萬美元收購了在猶他州掛牌的艾斯克蘭迪農場。這個農場最早可以追溯到 1776 年的西班牙殖民時代,“艾斯克蘭迪”在西班牙語裡意為“攀登者”,而張仁武也似乎正要在異國他鄉迎接新的攀登。

二、“草王”到來之後
張仁武的眼光是獨到的。艾斯克蘭迪農場地處美國西部,毗鄰格林河(Green River),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這裡每年日照時間長,氣候適宜苜蓿和穀物的生長。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苜蓿生產國,而猶他州又恰巧是苜蓿主要產區之一。艾斯克蘭迪農場裡,3400 英畝適宜種植苜蓿草的土地可以年年收割 4 至 5 茬,這些優質苜蓿全部運往中國,成為飼養奶牛的最佳粗飼料。
接手農場的第二年,張仁武就向中國海運了 5 萬噸雙倍壓縮的苜蓿。由於美國農場高度機械化,糧草收割、運輸、打包等流程,都能在極少數人手中高效完成。整片廣袤的土地上,只有 6 名美國工人再加上一個唯一的中國員工“小喬”就夠了。
初到美國的小喬起初很難想象:14 歲的美國少年便能熟練操控各種農機具,而他是東北農業大學畢業,依然手忙腳亂、磕磕絆絆。小喬感嘆:“感覺自己像個十幾歲的孩子,而這裡的年輕人卻像三十多歲,成熟而自立。”在幾番忙碌的農場季節後,小喬慢慢適應了美國務農的節奏,也在跨文化的合作中收穫了自信。

三、張仁武的全球棋局
很多人會好奇,張仁武為什麼要遠渡重洋,在美國買下一大片農場?這看似冒險,背後卻隱藏著深思熟慮的商業邏輯與長期價值。
-
土地的保值增值潛力
在美國,土地是私有制,產權永久且交易流程透明規範。它不會像機械裝置那樣隨著時間貶值,反而隨著城市化推進和人口增長,價值可能不斷上漲。即使未來不種苜蓿,這片土地的價格也會是張仁武穩穩在握的底牌。 -
資產配置的多元化與國際化
對於中國投資者而言,在美國購買土地是一種分散風險的方式。美國經濟體相對穩定,投資環境成熟。將部分資產放在海外,可以提升資金的抗風險能力和國際流動性。對於張仁武來說,把牧草基地與土地投資捆綁到一起,一方面保障了牧草出口業務,另一方面也為財富增值提供了穩固的基石。 -
農業生產的高效率與低成本
美國農業現代化程度高,機械化和規模化運作能降低生產成本。依託先進的灌溉系統和大型農業機械,收割一茬苜蓿只需少數員工協同工作就足以完成。而在中國,由於耕地分散、人工成本上漲等諸多因素,想要復刻這樣的效率並不容易。 -
技術與管理經驗的交流
在美國經營農場,讓張仁武及其團隊能直接接觸到世界領先的農業研發與管理模式。例如苜蓿的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滴灌技術等,這些經驗都可以在將來逐步複製到中國的專案上,為國內牧草和奶業帶來更多啟示。
四、更多中國“買家”瞄準美國農地
張仁武並不是唯一看中美國農業資源的中國商人。早年間,中國網際網路“教父”陳天橋就曾在美國俄勒岡州購入近 20 萬英畝的林地,一舉躋身美國第二大外籍土地擁有者。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把目光投向美國廣袤的土地和農場,試圖在其中挖掘更大的經濟和戰略價值。
“草王”張仁武的傳奇或許只是中國企業出海浪潮中的一個縮影。在全球化的道路上,總有人前赴後繼,用勇氣和智慧開啟新的版圖。而當皮卡車駛過美國西部空曠的公路時,車窗裡那位神情專注的中國農場主,正是見證這段“與全世界做生意”的生動註腳。
北美購房網的團隊也在過去一年中完成多筆大型農田果園的交易,寫過多篇農田果園相關專業文章和報告。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諮詢北美購房網顧問:

相關文章:
關於我們
北美購房網成立於2012年,總部位於西雅圖。團隊成員擁有10年以上跨國交易經驗,涉足豪宅、公寓、辦公樓、零售商鋪、酒店、度假村、養老地產、商住混合等各種地產型別。

2015年,北美購房網編寫並出版了全球第一本詳細介紹美國住宅地產的專業著作《美國房產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