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洞讀 · 主播 | 阿成
來源 | 洞讀(ID:dongdu2019)
文 | 洞讀 · 主播 | 阿成
來源 | 洞讀(ID:dongdu2019)

王陽明寫《詠良知四首示諸生》時,說出了這麼一段話: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很多時候,一個人越是做到了心靜,就越會發現真正的主宰其實就是自己。
唯有一切向內觀照,向自己本身找根源,才能找到生活的定海神針,然後悟透一切。
南懷瑾說:
“我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來告誡自己,處世之時,不論自己面對何人何事,都應以靜字為先。”
正所謂:
“心浮氣躁者,一事無成;沉著冷靜者,百福自集。”
心靜了,靜久了,靜習慣了,靜強大了,福氣就來了。

心可靜,事可成
孕育生命的起端,就是安靜的。
所以,最具生命力的狀態,其實就是安靜。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
“生命的能量來自於寧靜。”
生活當中,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越是安靜,往往就越是從容,能量就越是強大。
正所謂,不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之中死亡。
很多時候,一個人越是沉默,往往就越能積蓄強大的能量,然後激發出更為強勁的生命力。
如此,一旦修煉出能力、智慧的話,那麼接下來就可以創造出更為強大的創造力,最終也能打造出一種更為生動的生命力。
如此,做事積極,正能量,向上生長。
作家亦舒說過:
“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努力,靜靜收穫,切忌喧譁。”
做人,要保持心靜,因為在做事的時候,我們才會靜靜地努力,然後找到其中的關鍵點。
甚至也可以逐漸地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收穫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靜,能成事。
因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我們需要靜靜地耕耘,靜靜地等待,最終才能靜靜地收穫美好的人生。


心靜,則成心境
很多時候,一個人只有保持心靜的狀態久了,才能打造出一種心境。
就像一個人在一條對的道路上,走得久了,走得遠了,便會滋生一種心靜的心境。
再然後,接下來的路,自己就可以隨時隨刻靜下來去走,如此從容且淡定,最終也就可以越走越長遠、長久。
生活總是存在無常,生命總有一些神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去體味的過程。
正是因為靜得下來,我們才能真正腳踏實地做事,慎獨從容做人,也才能對未來充滿希望,抱著非常強烈的渴望。
想起曾國藩的十六字箴言: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許多事情,不必去較真,很多問題,不該去計較。
因為你會發現,自己越是糾結、糾纏、較真、較勁,最終就會陷入內耗之中,而自己也一定會失去更多。
所以,凡事都靜靜地理解、包容、放下。
如此,享受當下,享用人間煙火,清歡且清醒地做自己。
楊絳先生有一段話:
“生活一半煙火,一半清歡。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釋然。”
淡淡地生活,靜靜地體驗,拿出自己的境界,慢慢地、從容地、鬆弛地、自在地、釋然地活下去。


心能靜,福自來
古語有云:
“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
許多時候,一個人越是心靜,就越是心安,就越是神悅。
如此,心滿足了,心知足了,便是福氣。
《小窗幽記》中寫道:
“獨坐禪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爐,看達摩面壁圖。垂簾少頃,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
心靜,不光是一種愜意的生活狀態,更是一種很高的生活境界。
心靜得下來的人生,必定是從容、隨性、堅定的人生。
人生下半場,靜靜地修行,靜靜地成長,靜靜地收穫,便是靜靜地幸福。
豐子愷曾說:
“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世間之事,如同桃花紛紛落下,心境空明,心境高階。
心靜的人,內心總是平和的,穩定的,如同生命的深處自有芳香馥郁,暖陽照耀。
如此,即便風雨侵襲,自己依舊心安神定,心靜福來。
找一處淨土,慢慢地修煉自己,靜心下來,釋然活著。
人生無常,心靜下來,泰然自若,從容地跨越困境,平靜地看淡一切。
如此,喜悅著、滿足著、從容著。
作者:葉大仙。來源:洞讀(ID:dongdu2019),洞讀,寫深度的觀點,品溫度的故事,愛美好的人。讀懂生活,洞見人生。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