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冬季畢業典禮
劉寧榮教授“院長面對面”主題分享實錄

歡迎大家來到香港大學,祝賀大家順利完成了港大的學習。
這5年走來真的不易,5年前,我們計劃了學院十週年活動的一個環節——南極之旅;5年後的今天,作為十五週年活動的一環,我們計劃下個月出發,奔赴南極。從十週年活動到十五週年活動,就知道這5年是如何舉步維艱。而人生又有幾個5年?
無論從個人的角度,還是從企業或機構的角度,還是從國家的角度,經過這5年走到今天,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每逢年末,我們都憧憬來年會更好。
我想,時至今日,我也要改變心態。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講,正因為過去40年祖國改革開放,才有了自己的今天。我們跟國家在過去40年中一起成長,非常珍惜改革開放帶來的機會,所以依舊對國家充滿信心。早在疫情的時候,我就說過:當全球,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要對中國關上大門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把中國這扇門開得越大越好。這是今天的現實,如果這扇門自己不開啟的話,外界很容易關閉中國的大門。
我心裡仍然充滿希望,但必須迴歸現實,中國經濟的轉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自從20多年前加入WTO,我們坐上了冷戰之後的全球化列車,貿易大幅度增長。在我年輕的時候,外匯美金十分難以獲取,要拿到100美金、1000美金,需要尋找黑市途徑進行兌換。那時我國缺乏外匯,但今天我們的貿易順差達到1萬億美金,外匯儲備雄厚,這都是過去20多年帶來的成果。
過去20年,大家的錢包很充實,我們在世界各國大肆消費,讓全球看到中國人的經濟實力,很多遊客來到香港,幫助香港的奢侈品市場不斷向上。今天,這個時代已經結束了。房地產行業已經走向了歷史,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所以大家不敢花錢了。我們必須尋找新的方向,中國經濟的賽道走向何方?這不是一件易事。
中國需要變革,不能只依靠房地產支撐中國經濟的發展。但不幸的是,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我們的政策有時候顯得過於激進,導致了不良後果。這是中國經濟一貫的情形,叫“一放就亂,一抓就死”,我們需要打破這一惡性定律。
我們需要向高階製造業發展。眾所周知,如果經濟無法向高階製造業發展,還停留在過去賣衣服、賣鞋的低端製造階段,這種出口是不可能長久的。不幸的是,當我們的整個經濟格局發生向上的重要轉移的時候,恰逢中美關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個變化對貿易,尤其是高階製造業的對外出口產生了負面影響。
過去幾年,我們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板銷售在全球穩居第一。但今天,這些商品很難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美國對我們的電動汽車徵收100%關稅,歐洲略好,也需要30%-40%。2001年,我們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帶來一個新的機會;但今天美國的政策對我們造成了很大沖擊。我們該怎麼辦,該如何走?特別是隨著特朗普重新迴歸白宮,我們將會面對什麼樣的衝擊,又應該如何應對?


特朗普三次參加總統大選,我每次都成功預測他的結局。
2015年,他還是政壇新兵,當時很多美國人都不看好他,尤其是充斥著自由派的美國學術界非常討厭特朗普,但他最終成功當選。所以一個人在判斷事物的時候,應該儘量客觀地去看待問題。
特朗普與我無關,因此我對他的判斷比較準確、客觀。我離開美國很久了,也不像美國大學裡的自由派一般對他咬牙切齒。雖然過去我不太喜歡他,但現在開始喜歡他。過去不喜歡特朗普,是因為他所代表的保守立場讓我非常難以接受。但在奧巴馬8年之後,我覺得美國的思變的心態會讓他獲得更大的優勢,所以2015年,大家都看中希拉里的時候,我就成功預測了他能當選。到了疫情期間,我又一次成功預測他將在大選中失利。
在2020年4月,我寫了一篇文章《新冠病毒大流行,我們缺乏的何止是疫苗?》,短短幾天內有1000多萬人閱讀及傳播,很多同學可能看過。時至今日,我們回想當年最殘酷的一個結論,是英國科學家提出的:要靠群體免疫才能最終控制疫情。這個看法提出之時,很多中國人無法接受,認為太過於殘忍,會讓很多老年人死去,但最終證實這是唯一的途徑。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有時候我們很難接受這種殘酷的現實,所以科學、客觀的判斷極其重要。
2020年美國處理疫情十分混亂,所以我覺得特朗普無法續任,果然如此。我曾與朋友就他當選一事打賭,成功贏了兩頓聚餐,2024年他再次競選,朋友說賭局繼續進行,當時我正在高加索,我預測他會再一次成功當選。
那麼特朗普的2.0時代,將會帶來什麼?
首先,不能低估特朗普變更的決心。特朗普的2.0時代不講他對中國帶來的衝擊,他對美國帶來的衝擊同樣不可低估。特朗普4年之後重新迴歸,他要繼續8年前他掀起的革命,這場革命將會改變美國本身的治理。
他非常明確地告訴大家,要對華盛頓的深層政府下手。而特朗普要動很多人的“蛋糕”,要打破美國政府公務員的“鐵飯碗”,公務員的日子會很難過。這是歷屆美國總統候選人在競選時都喊過的口號,但特朗普現在想要去實踐它。而最重要的是,這次要成立一個“效率部”,目前不知道其職能範圍,馬斯克的效率部如果能成功的話,比中國的體改委和發改委還厲害。中國體制改革精簡政府幾十年,政府卻越來越臃腫。
馬斯克要幫助特朗普實現什麼?答案是減少開支。眾所周知,一個國家要減稅,政府的資金從哪裡來?現在特朗普說要減稅,要裁撤政府公務員,這一舉措深得民心。所以這場革命對美國帶來的衝擊,以及對全球的衝擊,我們都不可低估。
其次,不能低估特朗普“不愛管閒事”的決心。以前我們總罵美國是“世界警察”,其實“世界警察”不好當。中國人千萬不要當“世界警察”,太累了,一定要吸取美國的經驗教訓。特朗普也不願意當“世界警察”,他要把重點放在國內的事務。
特朗普上臺後一定會專注美國國內事務,他要解決兩場戰爭,即俄烏戰爭和中東戰爭,2025年這兩場熱戰都即將結束,這隻有在他手下才能實現。俄烏戰爭僵持如此之久,大家束手無策,但今天特朗普公開說:烏克蘭人休想拿回克里米亞。拜登說的話,烏克蘭總統置若罔聞;特朗普說的話,他聽進去了,東邊那些俄羅斯人佔領的領土先擱置爭議。同樣的事,不同的人說,就有不同的結論。同樣,哈馬斯願意讓以色列計程車兵繼續留在加沙的部分地區,這是難以想象的,所以這兩場熱戰也會結束。
第三,不能低估美國復興製造業的決心。冷戰結束後,全球化導致美國製造業完全空心化。在座各位都是企業家,知道資本家逐利而居。他們來到中國,發現中國的工廠沒有工會,只要搞好政府關係,勞工加班及薪酬問題都很容易解決,資本家樂在其中,中國成了美國資本家的天堂,美國企業紛紛來華。美國製造業空心化之後,出現了所謂的鐵鏽地帶,結果鐵鏽帶人民選出了特朗普這樣的總統。這也是全球化在美國受到質疑的原因,美國人認為他們在全球化裡沒有獲益,而中國人得到了好處。其實中國平民得到的好處不多,美國華爾街和資本家收益頗豐,這也是實情。現在,特朗普要復興美國製造業,大家覺得匪夷所思,但現在看來,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
幾年前我們說“中美是夫妻”,關係好不到哪裡去,也壞不到哪裡去。但現在,中美關係壞到難以想象的地步,還會繼續崩塌到什麼程度?無從得知。
美國製造業復興,要怎麼做?今天有兩個政策,一是與鄰近國家合作,比如與墨西哥合作,但美國即使跟墨西哥合作,也想對墨西哥下重手;二是友好國家的合作,比如美國不跟中國合作,但願意跟它的盟友合作,甚至在東南亞跟印尼、越南等國合作。這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美國能強迫臺積電到美國辦廠,臺積電無法反抗,只好就範。現在臺積電的兩個廠都辦起來了,我們也不能低估美國復興製造業的決心,特別是要引領人工智慧的發展。
特朗普2.0時代對中國產生的衝擊,首先在安全領域。毫無疑問,今天中國面臨的是冷戰結束後最艱難的環境。過去4年,拜登政府已經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給特朗普,特朗普得罪了全世界的盟友,但拜登聯合盟友來對付中國,已經形成了對中國的包圍圈2.0。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那是第一次的包圍圈,到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1979年中美建交,才真正結束了這一包圍圈。40年時間,中美之間非常友好,雖然中間也有一些敵對的情況,例如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中美戰機在南海相撞等等,但相對一直是友好的。
從2019年開始,又是一輪新的包圍圈,中美的對立起碼要持續30年,也就是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00年的時候,這種對立都不會結束,甚至有可能持續半個世紀。因為中美之間的競爭對抗已經成為一個新的趨勢,談合作是表面的,是為了讓大家能夠坐下來談,防止兩國關係失控。實際上,美國人認為兩國早就沒有好好合作,實際上是在跳“水下的舞蹈”,水底下你踢我一下,我踢你一下,水面上互相對笑給旁人看。
特朗普2.0時代對中國產生的衝擊,其次在科技領域。科技領域的對抗愈發激烈,早在2017年特朗普總統上臺之後,我就預測中美會進入冷戰,剛才籤售的書《一球兩制:「半球化」、「半脫鉤」、「半冷戰」》,書中談到“一球兩制”,是那時候開始形成的觀點。在2020年,我基本確定中美即將進入“半脫鉤”、“半冷戰”、“半球化”的世界,彼時很多人不相信這一預測,認為中美不可能壞到如此地步。但今天的現實甚至比我當時預測的趨勢要可怕得多。
科技領域雙方的對抗越來越激烈。有一個好訊息是,由於特朗普迴歸,美國眾議院又在9月重新通過了中國法案,中國法案對在美的華裔科學家會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大量美國華裔科學家會迴流,對中國十分有利,類似50年代錢學森從美歸國。這是中美科技對抗中,唯一對我們利好的一件事。即大量的人才迴流,不僅是AI方面,包括數學、物理等領域的學者專家也紛紛迴流,且都是美國最頂尖的人才。美國科學界現在非常憂慮,擔心這些人才回到中國之後,對美國產生負面影響。
最近還有一個好訊息,就是中美1979年簽訂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到期了,但一直沒有續約,每次到期後,拜登政府僅延期6個月,昨天終於續約5年,儘管裡面加了很多新的條款。不管怎麼樣,這是最近幾年中美科技對抗當中一個小小的好訊息。
但壞訊息更多,美國在打壓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及AI領域方面不擇手段。短期內,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被制裁。除了半導體、AI,現在連大疆都被制裁,美國國防部認定大疆是中國國防部的企業,決定製裁大疆。現在大疆要在華盛頓起訴美國國防部,它在過去十幾個月中,一直跟美國國防部接觸,表示自己不是中國的軍工企業,要求取消制裁,美國國防部十來個月未予回覆,最後大疆表示將透過訴訟維權。
我們的電動汽車現在也無法在美國銷售。美國在先進製造業裡給我們製造了很多障礙,到今天愈演愈烈,連生物製藥企業都受到了影響。美國眾議院在今年9月通過了25個跟中國相關的議案,一週之中,美國國會眾議院心無旁騖,討論了100多個有關中國的議案,通過了其中25個,其中一個就是制止美國的生物製藥企業跟中國進行合作。美國生物製藥企業擔心,這會導致美國人無藥可吃,因為美國大部分醫藥在中國製造。最後這一法案的生效期延長到2032年,讓美國有足夠的時間準備,當然,印度的企業又將從中獲益。
在地緣政治的變化中,當年美蘇對抗,中國得意;如今中美對抗,印度得意。風水輪流轉,是無可奈何之事。
特朗普2.0時代對中國產生的衝擊,第三在貿易領域。2018年貿易戰後,過去幾年,中美之間的貿易量仍然呈增加態勢,但增長比率只有可憐的5%,但2023年已開始下降。但中國總體貿易出口量是增加的,東盟逐漸成為我們最大的貿易伙伴,我們借道東盟出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以及歐洲等國。這裡面有多種原因,地緣政治變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在目前的變局下,美國人也知道中美貿易格局裡中國人智計百出,美國禁止進口中國商品,中國就到東南亞、墨西哥等地生產。特朗普上臺之後,很多中國企業遷往墨西哥,墨西哥非常歡迎中國企業投資建廠。香港的TVB電視臺最近採訪過我,他們提及在墨西哥採訪了很多中國企業家。他們現在的處境也十分艱難,很多人投資辦廠,還沒蓋完廠區,現在特朗普上臺,對墨西哥已經實施25%的關稅,錢花出去了,還沒有開始賺錢,就迎來了這麼一個新政策。他們說墨西哥投資建廠,只有一種企業家賺錢,即為中國人提供飲食的餐館老闆,其他企業家都沒賺。


在整個特朗普2.0時代,關稅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之下,中國應該怎麼應對?我們是否還能繼續把相對低端的製造業轉到其他國家,促進我們的出口?美國人已經做出應對,將會考慮無論商品在東南亞、在墨西哥生產,如果使用中國原產地的零部件,超過50%或者60%就視為Made in China。今天去紐約,Made in China的產品越來越少了,Made in Thailand、Made in Vietnam,Made in Indonesia越來越多,但這些產品的相當大一部分都是中國製造。
墨西哥人和印尼人也開始藉機要求佔有中國工廠的51%以上股份,讓工廠成為墨西哥和印尼的企業。中國人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視窗,結果被收取了鉅額過路費。所以中國的企業出海沒那麼容易,馬來西亞人已經明確拒絕成為中國商品出口美國的中轉站,這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巨大挑戰。前程慢慢,但不管如何難,我們一定要往前走。
第一,製造業一定要往高階上走。我們沒有別的出路,製造業只有往高階走才有競爭力。我們必須改變今天的經濟發展方式,我們的東西真的太便宜了,為什麼便宜?因為成本低,如果讓普羅大眾的薪水高一點,東西也不可能賣得那麼低廉,也可以避免內捲到海外。
我們的出口依靠大量的補貼,這也是實情。1萬億美金的貿易順差看起來十分了不起,但這個數字在全世界一旦公佈,十分招恨。中國的東西傾銷各國,弄得人家的企業全都倒閉,不止美國企業,連東南亞企業也因為這種競爭而倒閉,導致泰國也怨聲載道,印尼也對我們課以高關稅。靠廉價出口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不僅對我們建立大國形象沒有好處,還得罪了很多朋友,也不利於普羅民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如把出口補貼取消了,發給民眾去消費,1萬億美金足夠拉動內需。
第二,必須提振內部消費,拉動內需。到了今天,我們內部消費佔中國GDP還不到50%,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是75%,連印度這樣比我們GDP要低的國家,他們的內部消費佔比也達60%多。國家都是省錢去投資、個人省錢去買樓,這是我們的文化習慣。
跟美國人相比,中國人的儲蓄率比他們高得多。
中國人怕花錢的原因有二:一是教育,二是養老。在歐洲、美國,這兩者基本上無須操心,所以拿了PayCheck就花掉。中國人每個月拿2萬塊錢,寧可存1萬甚至1.5萬,花得越少越好,就怕老無所養,孩子生出來以後進好學校讀書也要花錢。
我們的教育要兩條腿走路,主體是要免費,你要讓孩子去私立學校,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我們要讓一般的民眾無需擔心教育,能夠好好上學。香港就很好,中小學不用錢,大學可以無息貸款。不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的經濟也很難去拉動消費。其次,大家都在呼籲要加大對養老的投入。
第三,最重要的,要堅持改革開放。到了今天,我們一定要記住,中國的未來只有靠我們不斷開放、不斷改革。7月的時候,我從英國回來,到北京機場一下飛機,心理落差很大。在倫敦、在牛津,我看到是來自全世界各地的人,黑白黃膚色都有,巴西人和非洲人擦肩而過,拉丁美洲人和哈薩克人相視一笑。真正的國際大都會氣象。但北京機場看不見外國人,不是我想看他們,而是這說明了我們的經濟活力不足。
我們現在對四十幾國單邊開放簽證,很多人說這是喪權辱國,這並非如此。免籤是好客之道,是一種邀請,也是開放的象徵。最近我回到北京,看到的外國人多了,這是一個好的跡象,所以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去開放,我幾年就說過,中國一定不能讓別人把這扇門關起來。但我們面臨著很大的“關門”風險。
首先,兩個熱戰的結束,在安全領域裡,我們馬上需要面對兩個熱點的復出:一是南海,二是臺灣。這兩個熱點都在我們門口,將對我們會帶來什麼影響?需要從安全領域角度考慮清楚。
第二,在高科技領域的打壓,已經不是沙利文所說的“小院高牆”,它涵蓋的領域越來越大。尤其是特朗普上臺之後,不少鷹派又重新出山了,對中國貿易的影響又有多大,我們都不能去低估。
2025年即將來臨,我們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中國經濟的轉型不是一兩年可以完成的,它可能是三到五年,這是一場劇痛。如果說,從2019年到現在的5年裡,我們一直盼望新的變化來臨,那麼曙光尚未到來,我們還要繼續摸索、繼續期待。雖然我心裡也很沉重,但我仍舊對國家的未來有信心,我依然抱持強大的信念,相信國家會越來越好,我們也會越來越好。謝謝!
作者簡介:
劉寧榮 教授 Prof N.R. Liu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
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創始院長


掃碼或點選“閱讀原文”獲取課程資料
如果感覺內容不錯歡迎在文章下方“一鍵三連” 也可以點選左下角⬇頭像關注並且🌟星標這樣新文章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列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