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營銷案例精選(ID:m-cases)
作者:精選君(授權釋出)
大家都有用自帶杯買過咖啡嗎?
出於“環保”目的,許多茶飲品牌都推出過自帶杯滿減活動;其中
Manner的“自帶杯減5元”長期策略,甚至成為了品牌一大記憶點。
但最近小紅書上一篇名為《大家來評評理,這個怎麼不算自帶杯?》的帖子,卻把 Manner 拉入了爭議怪圈。
點開前,狂人還尋思什麼杯子這麼有話題點;點開後:
糟糕,這是真·天賦型選手——

誰能想到,橘子挖空也能當個杯子呢!
有創意但屬實好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而大家爭論的點也很集中,主要圍繞兩個問題:
1. 這算不算“自帶杯”?
2. 這算不算是“環保”?
店家首先表態:都不算。
這個屬於廚餘垃圾,不屬於自帶杯。

站在店家立場,看到這樣的“自帶杯”確實會眼前一黑:
這跟讓我在顧客嘴裡拉花有什麼區別?

且不說操作難度有點大,但凡漏了灑了算誰的?

站博主的網友立馬反駁:
怎麼不算是杯子,她甚至特地多放了一片橙子!


點的是“清澄風味拿鐵”,用這個裝明顯感覺會更好喝:


還有網友和博主的觀點保持一致,表示:
你可以說它不算杯子,但憑什麼說它“不環保”?
明明就純天然、無汙染、可降解,是環保界的天花板!


誰允許你用“廚餘垃圾”來形容這麼可愛的橘子?


對此,反方論述則是圍繞規則定義的“環保”概念來展開的,表示
活動規則裡有對“自帶杯”的明確要求:


截至今日,有關“橘子杯算不算自帶杯”的爭論,已經持續整整兩天了,而Manner 品牌官方尚未發出回應。
狂人的第一反應是:
Manner 市場公關的人哪兒去了?
多好一個互動機會啊,怎麼就接不住這潑天的富貴呢!!

明明可以有一百種方式承接流量的:
比如,順著網友的創意思路,開直播表演節目。
既能借此表達對使用者腦洞的認可,又能為“清澄風味拿鐵”產品造勢;

小紅書@小阿貓
比如,想辦法讓網友創意在產品層面落地。
參考此前爆火出圈的“青椒拿鐵”,推出真正的“清橙咖啡”,自己把控“橘子杯”或“橙子杯”質量解決操作性難題,和消費者玩到一起;

如果覺得這一玩法會給門店增加工作量,可以採取“限量銷售”的限制,將創意產品打造成新的社交貨幣。
這樣一來,不僅使用者的嚐鮮期待得到了滿足,品牌也能借單品的稀缺感,激發使用者的消費熱情與互動熱情,持續為門店創收賦能。
此外,Manner 還可以在線上借勢話題討論熱度,發起“奇葩自帶杯創意”徵集互動。
這類活動不僅可以幫助樹立有網感的品牌人設,還能將散落的 UGC 創意匯集,為品牌轉化內容資產。
不是我說,有那麼多“神金”粉絲是你 Manner 的福氣:

小紅書@Jeheaven

小紅書@小阿霄霄霄.

小紅書@康復博士衛雙囍(回不了私信)
而結合不少網友熱衷於拿友商杯子“挑釁”品牌,後期 Manner 也可以反擊一下打造咖啡界的“純恨CP”。
這些相愛相殺的好戲,這屆網友包愛看的。

至於那些拿泡面桶、咳嗽糖漿藥瓶、啤酒瓶來“搞事情”,以及遵循規則拿品牌杯子來打咖啡的動態,則可以為 Manner 下一次聯名合作提供契機。

▼
很可惜,Manner 的反應不在這一百種預期裡。
無論是門店“不算自帶杯,是廚餘垃圾”的回應,還是品牌迄今為止的冷處理,都沒有很好地承接住大眾情緒,反而讓使用者期待落了大空。
網友的失望之情,正鮮明體現在高贊評論裡:


這反映了 Manner 不僅欠缺輿情敏銳度,還缺乏與粉絲的互動意識。
在內卷加劇的行業趨勢下,品牌對於使用者情緒的忽視,很可能為其他品牌後來居上提供機會。
或許只有一種解釋,走精品咖啡路線的Manner不屑於此,他們永遠在踐行創始人韓玉龍的品牌理念“賣的是咖啡、而不是空間”,為了保證咖啡的品質,絕不向任何人或流量低頭。
品牌圈信奉的聽勸營銷,在manner並不好使。
今日互動
你怎麼看自制橘子杯打咖啡?

每天中午11點半,不見不散 ▼
你說你喜歡雨,但是你在下雨的時候打傘
你說你喜歡太陽,但你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在陰涼的地方
你說你喜歡風,但是在颳風的時候你卻關上了窗戶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害怕你說你也喜歡廣告
因為你連“廣告狂人”都沒有關注…

快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啊魂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