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尚單品的風,刮到了迷你保溫杯上。
每天都去Manner打咖啡的上海白領Flora今天翻了車,點了一杯最小杯8盎司的咖啡,竟然溢位來一小半,原因是她帶了最新入手的保溫杯出街——只有200毫升的容量。
保溫杯正在變小,以前的保溫杯,總想著往大了做,500毫升的容量算是“基礎款”,相當於一瓶礦泉水的量,再小就顯得雞肋了。
但現在的保溫杯都鉚足了勁兒往小了做,200毫升的“輕量杯”已經是流行款的上限,120毫升的“迷你杯”才正中下懷。

虎牌淘寶店截圖
按照一口能喝50毫升計算,兩口半就能解決的“迷你杯”,究竟誰在喝?
01
現在的保溫杯,和iPhone比大小?
提到保溫杯,曾經能夠想象的往往都是“戶外場景”。
短途的通勤或外出,500毫升的保溫杯勉強能夠支撐一個上午;稍遠點的City Walk或者郊遊,1升以上的容量才是標配。
在保溫或保冷的基礎上,支援幾個小時到將近一天的飲水需求,一度是保溫杯的使命,因此“大容量”長期以來都是保溫杯在解決的“剛需”。

最大可達4.5升的保溫杯
富光旗艦店截圖
如果不需要走到戶外,那麼塑膠水杯、馬克杯或咖啡杯都能替代保溫杯的角色。
然而就是這以“大”為需的保溫杯,卻在悄悄地變小:早先400毫升的容量被稱為“便攜杯”,主打的是更方便能在移動中攜帶;300毫升的容量便已被稱為“迷你口袋杯”,比手掌略大,可以放進單肩包或大衣口袋。
而後便更進一步,如哈爾斯、希諾等品牌們紛紛推出200毫升上下的容量,主打的是超輕量,和防曬霜、化妝品放在一起都不突兀。
再之後,180毫升、150毫升和120毫升的容量層出不窮,例如膳魔師、虎牌、象印等品牌掀起“再小一點”的風潮,保溫杯高度和寬度開始以毫米作為計量單位,大小也開始和iPhone作比較,比如膳魔師的一款120毫升的保溫杯,高度僅有125毫米,比iPhone16最小的147.63毫米長的版本還要小。

不少品牌都直接與iPhone做對比
SHINPUR淘寶店截圖
和iPhone比大小,正在成為不少保溫杯產品宣稱的“亮點”,更有甚者,選擇和唇釉比長短,比如虎牌的一款120毫升的保溫杯僅有113毫米,相當於一根唇釉的高度。

虎牌淘寶店截圖
然而有趣的是,僅僅在一年之前,保溫杯還流行著“以大為美”的潮流。
比如曾經時尚白領們人手一個的Stanley(史丹利)大保溫杯,形狀酷似暖壺,高度高達24.7釐米,容量也高達887毫升,幾乎都要騰出一隻手才能提著它出街。
國潮品牌噸噸桶也一度成為大杯子的引領者,它也曾在推出超過2升容量的運動水杯的同時,推出了1.5升的保溫杯。
當時大保溫杯還是“自由”與“自律”的象徵,暢快享受大口喝水的自由,即便“負重”也要堅持補水,從而保持健康。
保溫杯,從“喝一天”到“喝兩口”,究竟發生了什麼?
02
兩口就喝完,圖什麼?
人什麼時候真需要這“兩口水”?
隨身攜帶迷你保溫杯外出的Flora笑稱,她每次喝水的量都是兩口而已,如果需要大量喝水,只需讓男朋友掏出1升的超大保溫杯續水就夠了。
“大配小”是一種戲謔的說法,其實針對迷你保溫杯的使用場景,不少品牌已經給出瞭解釋,例如膳魔師在產品宣傳頁面提到,老師可以用它潤潤嗓子,差旅人士可以在飛機上應急補水,服藥人群也可以靠它將藥送服,同時咖啡愛好者用它剛好能裝一杯意式濃縮。
這背後有時代的因素——續水正在變得更加便利,辦公室、博物館、高鐵站和機場等公共場所,都配備上了飲水機,因此走出家門喝水不再是一件難事,一個小杯子隨喝隨接。
在這種情況下,細分的需求和細分的使用場景便不斷出現。中國日用雜品工業協會杯壺分會秘書長許崇毅告訴有意思報告,迷你保溫杯的出現是為了滿足不同的使用場景,“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消費者會在不同場景使用不同的杯子,這是個性化消費趨勢的典型表現”。

曾經走大號路線的噸噸桶也出了比手機還小的噸噸保溫杯
BOTTLED JOY淘寶旗艦店截圖
這場景中就不得不提“養生”,保溫杯裡泡枸杞一直是國人對保溫杯的難以忽略的認知。許崇毅提到,從養生的潮流看,迷你保溫杯並不僅限於喝水而已,它還適合燜泡蟲草、燕窩、西洋參等滋補品,方便外食。
在獨立消費分析師劉戈看來,從品類的角度,“變小是一種對行業空白的補足”。
大小規格的變化往往是最容易實現的創新,尤其是在消費品已經逐漸脫離“功能剛需”的情境之下,多一種規格就多一條路。劉戈以口紅和鍋作為例子認為,就好比女人的包裡總缺一支口紅、廚房裡總缺一口鍋一樣,不同色號的口紅用來搭配不同的衣服和心情,不同材質、大小、深淺的鍋用來烹飪不同的菜餚,這用在保溫杯上也說得通。
劉戈同時認為,從經營的角度,“變小可以說是一種品類的消費升級”。
以虎牌保溫杯為例,300毫升的“玲瓏杯”保溫杯售價199元,而120毫升的“口袋杯”保溫杯售價依然是199元。這顛覆了越大越貴、越小越便宜的行業認知,變小,依然可以賣出相同的價格,這便創造了更大的利潤空間。

120毫升與300毫升售價都為199元,券後價格僅相差10元
虎牌淘寶店截圖
創造更多購買的機會,同時賺更多的錢,保溫杯變小便勢在必行。
03
變小之後,然後呢?
保溫杯越變越小的背後,恰恰反映出的是保溫杯行業存在的困境——創新不易。
一邊是保溫杯是不易損耗的“耐耗品”,一邊是我國本身就是保溫杯的生產和出口大國,海關總署資料顯示,僅2024年上半年累計出口保溫杯約23.54億美元,同比增長582.70%。可想而知保溫杯並不易成為增量市場。
“技術創新當然存在,但更重要的在於需求的創新。”劉戈說。
名創優品保溫杯相關業務負責人告訴有意思報告,近年來保溫杯的技術革新集中在一是溫控技術,即實現更好更智慧的保溫效果;二是材料升級,即使用更加安全的材料和更加環保的材質等;三是結構最佳化,即在杯蓋形式、防漏結構等方面革新。至於迷你保溫杯的出現,更多是設計上的創新。
新的設計,則是為了創造新的需求。安徽省富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品牌總監林娜對有意思報告提到,迷你保溫杯瞄準的一個重要客群便是“女性”,保溫杯產品針對女性消費者的缺口,透過挖掘女性在“顏值+便攜”等維度的需求,應運而生迷你保溫杯。
名創優品保溫杯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他們洞察到了迷你保溫杯背後的審美可能性,名創優品一向關注的是IP設計和興趣消費,將其賦予在迷你保溫杯上,能具有精緻感和時尚感。
噸噸BOTTLED JOY品牌創意總監楊力也對此表示認同。Z世代的消費者是噸噸推出噸噸杯(小容量保溫杯)的目標人群,年輕人關心審美和潮流,而小容量的產品本身就自帶可愛的特質,在此基礎上再疊加設計,就能挖掘出年輕人的需求。
“保溫杯是耐耗品,只有賦予它審美價值和情緒價值,讓它成為時尚單品,才能做出品類的突破。”楊力說,如果放在時尚的脈絡來看保溫杯,那麼變大或變小,則是審美的驅動,而非單純功能性需求的驅動。
這意味著,保溫杯的“變小”只是現階段的現象,未來或許並不會持續變小。
除了變小之外,保溫杯並非只能在“附加價值”上做文章,在硬核的材料創新上也早就捲了起來。比如從304不鏽鋼到316不鏽鋼的進化,使得保溫杯在耐磨、耐腐蝕上變得更加堅不可摧;再例如鈦這種普遍用於醫療和航空器械的材質進入保溫杯領域,使其在大大減輕重量的同時,還在避免過敏、重金屬析出等安全性上更進一步。
保溫杯還遠沒有到它的盡頭,它依然充滿可能性。
作者:屈博洋
編輯:陳燕妮
值班編輯:屈博洋
有意思報告影片
推薦閱讀
曾經人腳一雙的馬丁靴,怎麼不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