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治二年,也就是1489年,這是過去十年裡最冷的一年,很可能是未來十年最暖的一年。因為缺乏工業帶來的二氧化碳,地球長期處在氣候不穩定狀態,氣候連年降溫,正在步入小冰河期,將會為人類帶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
在過去的這一年裡,我們看到更多幹旱、水災以及極端惡劣氣候的影響,氣候正在向全世界發出紅色警報。
弘治二年二月,內閣大學士劉吉為我們帶來了非常不好的訊息,弘治元年到二年的冬天持續乾旱,無雪,初春又有大風降溫天氣,四川奏報地震災異頗重。
朝廷以四川旱災,截湖廣歲漕京倉米二十萬石賑濟。接著又以水災免除了,北直隸營州天津密雲等十四衛所弘治元年屯田糧,順天府霸薊等九州縣秋糧三千四百一十石草一十萬四百三十一束。
以水旱災免南直隸、蘇州府衛,並山西太原等府衛,弘治元年秋糧。
弘治二年三月,以災傷免陝西西安、延安、臨洮、鳳翔、鞏昌、慶陽、平涼等府衛弘治元年秋糧三分之二。
這個月,京師連日黃塵四塞、風霾蔽天。人類對草原地區過渡放牧,導致來自蒙古高原的沙塵暴肆虐。
監察御史司馬堙進言,今年正月以來陰霾晝晦,地震山崩災異頻仍。
同樣在三月,各地遭遇強對流天氣,廣西濱州下暴雨,冰雹大如雞蛋,擊斃放牧、耕種群眾三人,並毀壞公私廬舍、莊稼。
貴州安莊衛遭遇大雷雨、凍雪、冰雹,毀壞麥苗,屋瓦,造成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重大損失。
弘治二年四月,陝西洮州衛,同樣遭遇大雨、冰雹,山洪暴發,浪高三四丈,群眾牲畜多有被洪水吞噬。
這個月,南京遭遇強對流氣候,大風、暴雨、雷擊毀神樂觀祖師殿。
禮部報告了一系列自然災害,河南地方於今年二月二十四日,大白天突然天黑,漆黑不見五指,黃塵障天,赤光如火,持續了四五個小時。
南直隸、安慶府、湖廣荊州府,各於去年冬十二月雷聲震鳴,電光閃耀,這是陰至勝,陽至損導致的。河南連年災傷,民困未蘇,而荊州今年遭遇旱災導致饑荒,安慶至南京附近也出現了大面積災禍。
朝廷為了解困,又以水災免南直隸、連雲港夏麥九千二百六十四石有奇。
弘治二年五月,全國各地自然災害仍然頻發,寧夏四衛遭遇了乾旱、還鬧起了蝗蟲災害,牧草歉收,無由辦納。戶部奏,山西沁州連歲荒歉,請減免稅收。
同樣在這個月,河南報告,黃河發了洪水,開封的黃沙岡、蘇村野場至洛裡堤蓮池、高門岡、王馬頭、紅船灣六處決堤,黃河從五處匯入沁河,所經郡縣多遭遇水災,以開封尤甚。

六月,南京再度遭遇強對流天氣,雷鳴閃電加大風雨,將國子監坊牌吹倒。
鑑於去年旱災嚴重,朝廷免除應天府及南直隸徽州、太平、寧國、安慶、池州五府並廣德州弘治元年的秋糧,南直隸建陽、新安、安慶、宣州四衛屯糧。
到了弘治二年年中,朝廷對於全國各地彙報的自然災害過多,過頻產生了懷疑,免除各地糧稅過多,戶部也吃不消,就派遣四名官員分往北直隸、河南、湖廣及淮揚、山東,核查各地奏災傷,有沒有不實者。
這就是極端氣候變化的保守反對者,對於地球氣候變化的否定,他們經常對環保產生懷疑,為了國家稅收,堅持奉行經濟優先政策,從而導致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氣候變化,導致降水失衡,這一年北京地區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強降雨以及洪澇災害。
這一年六月以來,連綿不斷的大雨引發洪澇災害,導致京城內外房屋多有倒塌,通州、張家灣、盧溝橋一帶災害特別嚴重。
大雨洪災,為國防工程帶來了極大破壞,薊州冷口、喜峰口、潘家口、青山口、義院口、壹片石、箭簳嶺、沙坡谷、豬圈頭等處長城的墩、城塹、廨舍被洪水沖毀。
順天府府尹張海等言,順天府並永平、河間、保定等府,所屬州縣出現大洪水,民不聊生。戶部尚書李敏奏河間、永平二府遭遇水災。
此次北中國強降雨氣候,帶來的大洪水,破壞實在嚴重,以至於朝廷動了遷移開封城的念頭。並且在朝堂之上引發了討論。由此足見弘治二年洪水為國家與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
這一年九月,強對流天氣繼續肆虐,雲南大理衛大雨、冰雹砸傷水稻,導致減產。
弘治二年,中華大地氣候異常,自然災害頻出,可以歸類為三種,一個是旱災,主要集中在陝西、山西、江蘇、安徽等地;二個是水災,集中在華北地區;第三個是強對流天氣,在各地都有發生。
以上這些災害為人民群眾生活生產帶來了重大損失,也讓國家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究其原因,就是人類農業生產,破壞自然環境。

明朝的田畝從明朝初年地少人稀,隨著國家穩定,土地不斷被開墾,田畝開墾至400萬公頃,這只是表面上納稅的田畝,那些被隱藏的,被投寄的田畝還不計其數。
環境被人為破壞,人類不就遭其反噬嗎?因此,從朝廷到民間,無論官員還是人民群眾都應該重視起來,推動加快氣候行動,讓每個人認識到氣候變化,認識到低碳發展、能源系統變革,保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將跨環境、社會和文化背景的行為體聯合起來,共同創造和實施解決方案。
熊說:
這個環保主義者的在弘治二年的報告,當然是杜撰的,但這一年大明境內的自然災害卻根據《明實錄》統計的。
弘治二年是熊叔為了做這個題目,在明實錄中隨便找的一年,看上去已經是災害頻發了吧?但這種災害程度比起晚明仍然是小巫見大巫。
如此一個平常年份,我們依然會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旱澇災害、強對流天氣,都是今時今日環保主義者對地球自然災害渲染的證據,什麼地球變暖,氣候極端,厄爾尼諾,彷彿所有的孽。都是人類生產活動的罪過。
其中一個環保主義經常唸叨的證據是,地球溫度與19世紀比上升了1.5度。但是,科學家還給出一個數據,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的小冰期,地球溫度降低了1.5度。
兩者比較,地球的氣候到底是透過什麼調節的呢?難道十六世紀的地球經歷了控制碳排放的偉大氣候行動嗎?
反而熊叔看到的是,弘治二年幾乎每個月份,北京都觀測到,太陽生左右珥,全年總共觀測到十二次。這樣的頻率,倒是不常見的。整個弘治十八年統治期間發生了46次。

這是不是太陽活動加劇引發地球氣候變化的證據呢?科學界在總結十六世紀開始的小冰期時,產生各種假說,包括但不限於包括太陽輻射減少、火山活動增加、海洋環流變化、地球軌道和軸傾角的變化(軌道強迫)等等。
當然,還有白左們提出的人口減少說,說成吉思汗、黑死病、西班牙殖民者為美洲原住民帶來的大規模人口減少。
熊叔不是科學家,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我們都有常識,人類活動真的可以對地球氣候產生影響嗎?是人類的無知還是狂妄才能導致這樣的想法?
在熊叔看來,答案是肯定的,在地球,在太陽、在宇宙面前,人類都太渺小了,什麼碳排放真能影響地球氣候?別逗了,收起這種無聊的妄想吧,老實做個有常識的人不行嗎?
從歷史關照現在與未來,只有人類不再妄自尊大的時候,才不會一次又一次重複歷史的教訓。
END
想要了解歷史教訓,熊叔強烈推薦鄙人寫的《江南困局——晚明士大夫的危機時刻。
從六個士大夫的故事,洞悉明帝國如何走入暮年,看晚明社會的眾生百態。
點選以下圖即可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