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託大家務必給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

今年夏天我感受最明顯的特點之一:帝都的蚊子發瘋了。
以往一般來說,我夏天只是需要注意一下家裡開關門窗的時候不要放進來蚊子,或者去草多水多的地方要小心,一週被咬個1-2次就差不多了。而今年幾乎每天都要在各個場合和蚊子戰鬥。只要離開空調覆蓋的室內,就是蚊子的勢力範圍了。無論是郊區還是市內,無論是公園還是停車庫。就算是在北京疾控預報中說一直只有2級(較低)蚊蟲叮咬指數的東西城二環內,前幾天在路邊站了幾分鐘,不小心也被叮七八個包。

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感受,我去統計了一下北京疾控每天公佈的“蚊蟲叮咬指數”,2023年公佈的指數是從6月13日到9月30日。我今年從6月13日到今天8月7日作對比。
根據北京疾控部門的設定,蚊蟲叮咬指數是從1級到5級。但從開始公佈到如今,北京從來沒公佈過5級的預報。所以4級就可以當作是最高情況了。
從下圖中可以看到,今年夏天紅色(4級)的日期明顯高於去年。如果從今天往回屬1個半月中,有37天都是4級,而去年同期只有11天。

北京2023、2024年6月13日至8月7日蚊蟲叮咬指數對比
而之所以是這樣的情況,原因其實也不復雜。今年是“悶熱”的一年。
根據氣象部門公佈的資料,北京今年6月經歷了10個高溫日,而7月是7個高溫日,加起來達到了17個,遠超過了常年同期水平(1991-2020年平均同期6月高溫日3.9個,7月4.8個)。

雖然去年的高溫日更多,但去年北京的熱是乾熱,7月底的暴雨洪災暴發之前,6-7月份的降水量非常少。因此去年同期的蚊蟲數量反而比往年少。
但今年北京不只是雨天多,而且在沒有降雨的日子也保持長期的高溼度。今年7月北京的每日最高溼度長期維持在90%的水平,比去年差不多高個10-20個百分點。

高溫和降水多帶來了適合蚊蟲滋生的環境,這是導致今年北京蚊子叮咬問題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類似的情況應該不僅僅是北京才有。根據前兩天中國氣象局公佈的統計情況。今年7月全國的平均氣溫達到了1961年以來的歷史最高,而之前今年春季(3-5月)的全國氣溫也是歷史同期最高,6月則是第三高(低於去年和前年)。
而7月全國平均降雨量同樣是1961年來第三多(低於1996和1998年)。也就是說全國很多地區也和北京一樣,可能面臨高溫高溼天氣帶來的更嚴重蚊蟲問題。

我寫這篇文章前,問了問從北到南不同地區的朋友同學,他們的主觀感受和我差不多,也是覺得今年遇到的蚊蟲要比以往多一些,或許和今年全國整體更加溼潤炎熱有關。
巧合的是,就在今天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收到了中疾控公眾號的文章,聊的也是預防蚊蟲叮咬傳播的疾病。或許中疾控也注意到了今年蚊蟲的變化吧。


這幾年,我國很多地區的夏季氣候都有明顯的變化。這帶來很多新的挑戰,比如北方城市如何做好防洪防澇,也比如需要加強防蚊工作。尤其是一些專家和機構預測我國很多地區長期有降雨量增加和溫度上升的趨勢,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更應該提前思考一下:如何能在未來可能更潮溼、更炎熱的夏天中,能做好防蚊滅蚊的工作。
僅從環境的角度來說,潮溼炎熱肯定會增加蚊蟲的數量。但有趣的是,今天和一位朋友聊這個事情的時候,她正好剛帶娃從泰國回來,結果孩子在東南亞沒有怎麼被咬,反而是回到了深圳總被蚊子咬,還咬成了過敏。

事實上,東南亞歷史上一直是蚊蟲肆虐的重災區,蚊子傳播的相關疾病,比如登革熱等等,也是我們去東南亞國家旅行需要注意的風險。
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一些東南亞國家或者地區,對於防蚊滅蚊的重視程度很高。因此一些防蚊滅蚊工作比較完備的地方,反而會讓人覺得蚊蟲比國內少 —— 我去年去新加坡玩了幾天,包括去了不少樹木水池環繞的地方,一次都也沒有被咬過。
這當然不是談什麼外國的月亮,而是說我們不需要把有效防蚊滅蚊當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東南亞國家能做到的事情,我們自然也能做到。新加坡為了防蚊做的措施,也都沒什麼複雜或者神奇的,只是更加嚴格和仔細。
我們當然不能照搬他們的所有方法,但我相信,只要能制定科學的方案,並且長期堅持推進下去,終有一天,我們就不需要買那麼多花露水、蚊香、驅蚊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