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美國各大學的教育政策“風雲變幻”!
剛剛過去的週末,哈佛在給國際新生的郵件中表示,由於特朗普政府威脅取消該校招收國際生的資格,國際學生可以同時接受哈佛大學和另一所非美國大學的錄取。罕見地允許學生“找備胎”。可憐今年的新生,千辛萬苦拿到藤校offer,還有可能無法入讀……

與此同時,另一重磅新聞是,美國多所大學宣佈擴招!
-
4月初,斯坦福大學表示將擴招150個新生和轉學名額,這是50年來,斯坦福本科首次實質性擴招!
-
今年2月,耶魯大學也官宣本科擴招100人。
-
而普林斯頓早在2022年就宣佈了一項為期4年、擴招500名學生的計劃。
這意味著更多中國學生有可能進入這些頂尖大學,又讓大家看到了“抄底”進美國名校的機會!
太多不確定中,有一點是確定的,確實現在精英大學的招生一年比一年更卷,門檻越來越高,即便你SAT滿分、GPA4.0,依然可能被拒之門外。我們時常感嘆,能進頂尖大學的到底是怎樣一批神仙學生?
前段時間,我採訪了三位05後北京娃,深深被他們震驚!他們中:

Sally
從小追歷史劇,追進了普林斯頓東亞研究專業

Suri
為了早產兒妹妹學生物,圓夢康奈爾人類健康專業

Tom
偏科的數學和經濟大神,拿下UCL、港大、多大等美英加澳港多國聯申頂尖offer
看他們的簡歷就能初步窺得,到底他們是如何用獨特的人生故事贏得今年的申請大戰。在聊天中,他們也為學弟學妹帶來了掏心窩子的經驗之談:
爬藤的秘訣是“忘掉爬藤”,與其糾結大學會不會喜歡自己,倒不如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和一直熱愛的領域展示出來;
與其花很多時間堆砌活動,不如把一個興趣挖掘到極致;
其實真正的申請,我花了14年!當我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之後,升學結果只是水到渠成;
在不確定的時代,我強烈建議大家進行多國聯申……
他們都是來自北京市海嘉學校的學生。今年,海嘉堪稱北京乃至全國升學的“大黑馬”,不僅斬獲了校史首枚的普林斯頓和康奈爾,更有包括JHU、加州伯克利、UCLA、南加大、帝國理工、倫敦政經、港大、多大、墨大、帕森斯等世界名校在內總共279份offer。其中澳加及香港高校錄取率達到了100%,85.4%的學生獲得了世界排名前50大學的錄取。累計拿到了1600萬人民幣獎學金,人均24萬。
👇滑動看錄取詳情👇

最值得一提的是,拿下大藤的這兩個孩子都是海嘉12年和14年一路培養出來的親學生,在這個“僱傭兵學生”為很多學校撐起升學成績的時代,海嘉就好像一股清流,展現出超強的長線培養能力。一張張海報中的“12年”、“14年”勝過千言萬語。
在這個長線過程中,究竟這些學生是如何成長為獨特的自己?我們來讀他們的故事。在文章的最後,每位學生還總結出了他們學習和申請的獨家建議,不要錯過!
想了解海嘉的招生資訊或更多詳情
不妨直接去學校親身體驗諮詢
5月10海嘉學校開放日活動


12年海嘉親學生斬獲校史首枚普林斯頓背後
從追劇到文化研究:深度思考的覺醒
很難想象,Sally被普林斯頓東亞和傳媒專業錄取,最初的源頭竟然是:小時候追歷史劇。
從《紅樓夢》到《甄嬛傳》,從《步步驚心》到《墨雨雲間》,她都看得津津有味。媽媽並沒有將她的愛好視為“不務正業”,反而陪她一起討論劇情、讀古詩詞。

■ Sally愛看的劇
因為喜歡劇中的中國文化–
-
Sally學習古箏,在學校的舞臺上,經常表演電視劇主題曲;
-
她學習武術,還堅持六七年學中國舞和芭蕾舞。
當然她最愛的還是給影視劇寫影評。別人看劇是消遣,但Sally卻相信“影視劇就像一把剖開社會的手術刀”,著迷於用影視劇剖析社會的各種現象,分析劇目背後的文化背景、視覺符號和音樂等。


■ Sally彈古箏和練習劍術
比如看到一部歷史劇,Sally對裡面“和親公主”的形象很有感觸,她說:
在偶然接觸到“文化記憶”理論後,她又將文化記憶和現代影視劇表達結合在一起分析。比如以《史記》中的屈原和魏公子形象為切入點,探討“個人追求和社會需要之間的衝突”,“小我和大我之間的衝突”……



■ Sally製作漆器以及和同學們春遊
Sally的升學指導杜老師這麼評價她的愛徒:
而這份思考來自哪裡?Sally歸功於海嘉的老師和IB課程:
Sally特別提到她的IB英文老師,在第一節課就開啟一張圖片,問大家如何解讀?一開始Sally還非常忐忑,猜測老師想要聽到什麼答案,但後來發現,只要言之有理、邏輯自洽,老師能開放地欣賞每一種視角,而且學習任何文字都會和現實相聯絡。

■ Sally和同學們上英文課
還有她的IB法語老師,除了是一個極致J人,幫助Sally加強了時間管理能力之外,知識還非常淵博,上課內容涉及歷史、政治、電影分析等,上課能隨時引用各種學科知識,“她啟發了我在不同學科之間做跨學科的研究和思考。”
整個申請季,Sally也曾迷茫,擔心大學會不喜歡她的研究方向。但後來拯救她的是兩個字——“真實”。她說,與其糾結大學會不會喜歡自己,倒不如忘掉“爬藤”,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和一直熱愛的領域展示出來。


■ Sally和同學們
杜老師也補充,教育一定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海嘉就是一個能給孩子空間讓他們成長和發現自我的平臺。
最重要的,不是孩子們最終上了牛劍藤等所謂的好學校,而是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Sally就是一個完全自然成長,沒有被過度包裝的最好例子。




14年“付出型”女孩拿下康奈爾
“希望我們始終保有改變世界的熱情”
如果說“深度思考”和“真實”是Sally的關鍵詞,那麼“付出”則是貫穿了拿到康奈爾錄取的學生Suri的整個學生生涯。
2012年,4歲半的Suri第一次踏入海嘉幼兒園,就被海嘉運動會上的慈善義賣深深震撼。
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將各種零食、檸檬水擺滿了桌面售賣,所得款項全部捐贈給弱勢兒童群體。之後學校每年的大型活動,無論是國際日還是家庭日,老師都會帶著孩子們開展各種義賣活動。

■ 後來Suri也成為了曾經的哥哥姐姐,在校園裡組織義賣活動
這些場景構成了Suri對海嘉的最初印象,慈善、公益、“回饋社群”成為了Suri生活中的一部分,從幼兒園一直持續到高中:
Suri加入了學生會,策劃各種慈善、校園活動;
建立了“大象互助社”的志願者社團,為低年級學生解決學術困難;
她持續四年在醫院做義工,陪伴患有白血病的孩子們,為他們讀書、教英語,護士站忙不過來的時候,Suri甚至可以幫小朋友們量體溫、血壓,安撫患兒家長情緒,還想盡一切辦法為生病的孩子募捐。
用她的話來說:

Suri的這種“付出型人格”和她熱愛的專業公共健康一脈相承。
8歲時,妹妹26周極早產,從出生就待在了ICU。在醫院保溫箱看到一排排的早產兒,以及在醫院走廊上目睹一對雙胞胎早產兒父母面臨生死抉擇的場景,都給當時小小的Suri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因為妹妹身體器官沒有發育成熟,一直要做手術,Suri在家啃完了13本育兒專業書籍。等媽媽陪妹妹回家時,都是她在教媽媽早產兒應該怎麼抱,怎麼餵奶才不會嗆到,如果嗆到之後怎麼拍,平時衝奶粉時要注意什麼……成為了媽媽的“人形早產兒百科全書”。
因為這段經歷,她對生物醫學、公共健康、女性生育政策等話題都產生了興趣。而知道Suri的想法後,海嘉的老師們給予了全力的支援。

比如推薦她參加競賽。為此Suri兩個月自學了8000頁的書籍,最終拿下HOSA生物與健康未來領袖競賽全國金獎的好成績。

又比如,海嘉的老師向Suri引薦了哈佛醫學院的教授,暑假到江西參加了一個罕見病研究的科研專案。

在給康奈爾的文書中,Suri寫道,希望未來能將實驗室的成果真正帶給普通人。


回顧海嘉的14年,Suri說,海嘉陪伴她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到現在,她對世界上的各種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
“愛出者愛返”,14年來她為海嘉社群的付出,如今已經影響了很多海嘉的學弟學妹們,同樣想要作出改變。

不妨直接去學校親身體驗諮詢
5月10海嘉學校開放日活動


從英語“小白”到拿下UCL、港大、多大
這些“笨辦法”幫我逆襲
和Sally、Suri主攻美國方向不同,Tom是個多國聯申選手,而且在理科上有“明顯短板”,這樣的學生在海嘉又是如何成長?
六年級來到海嘉的Tom,從英語水平低到連外教留了什麼作業都聽不懂,到今年IB預估分40+,拿到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國王學院、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多倫多大學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頂尖大學經濟學專業的錄取,他說:自己無論學IB、學經濟用的都是“笨辦法”。

拿經濟學舉例,9年級時,海嘉一位“自帶實戰經驗”的商科老師點燃了他對於經濟和商科的興趣。

但真正的挑戰來自於IG和DP階段深入學習經濟學理論:“價格彈性等經濟學概念讓我反覆崩潰,連最簡單的‘需求和供給曲線’,我都花了三個月才徹底理解。”
他的學習方法堪稱“苦行僧式”:每學完一個單元,就將教科書逐字通讀兩遍,再結合歷年真題反覆推敲。

■ 海嘉的經濟“三劍客”,中間為Tom
不僅是經濟,對他的“超級短板”物理也是如此。“我的物理最低曾到過2分(滿7分)。一度因為偏科,我想放棄讀IB轉到A Level,只想讀商科和數學。但後來我意識到IB的全面性雖然讓我痛苦,但它逼著我拓寬知識的邊界,反而為我建立了一個廣泛的知識基礎。”
這裡Tom特別感謝了他的學科老師,比如物理老師,學生哪怕半夜2點問問題,老師看到了也會秒回:
這種紮實的積累讓他在十一年級的首次DP考試中就拿下了年級第一,量變最終引起質變。

進入11年級的Tom在海嘉老師的推薦之下,連續報名參加了全美經濟挑戰賽(NEC)、經濟奧林匹克競賽(IEO)、LIBF金融能力挑戰與認證等各種經濟競賽。
為了備戰,Tom又用上了他的“笨辦法”:“競賽題涉及微積分、計量經濟學等內容,遠超IB大綱,逼得我提前啃下高階知識。”最終幫他斬獲了個人金獎、銀獎等超具有含金量的獎項。
手握英國、加拿大、美國、中國香港等多國offer,Tom強烈建議大家多國同申。

之所以能有這麼多頂尖offer,他把成功歸功於海嘉升學顧問的給力。
七年的海嘉生活,Tom最珍視的不僅是學術成就,更是個人的成長。剛入學時,他形容自己“連和陌生人說話都緊張”,如今卻變E了很多;IB學習和競賽的高壓也錘鍊出他的抗挫力和堅毅力。
想了解海嘉的招生資訊或更多詳情
Sally
Suri
Tom
學校資訊
不妨直接去學校親身體驗諮詢
5月10海嘉學校開放日活動


「 寫在後面的話 」
最後,回顧自己在海嘉的成長路,每位學生都給出了學弟學妹們非常實用的建議:
——上下滑動看詳情——
👉 時間管理的本質是不陷於內耗。
面對IB的壓力,她說自己的秘訣是“先完成,再完美”。每天她會在學校完成作業,然後允許自己勞逸結合看劇+閱讀,維持一個好的心理狀態。Sally很坦誠地說,自己也有不喜歡的學科,比如數學,但她告訴自己,既然避免不了,還不如高效做好。“不管怎樣先停止內耗,行動起來。”
👉 教育需要留白。
Sally成長過程中,媽媽一直尊重她的愛好,還和她一起追劇。有數學題不懂,Sally問理工科出身的媽媽,媽媽反而會比她更起勁,額外閱讀很多資料,給Sally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在申請季父母也不會因為她一時沒有拿到好offer而焦慮。這些都給了Sally成長的空間和底氣。
👉 AI時代文科很重要。
前不久美國大學刪減了不少文科專業,加上AI的崛起,曾讓很多文科生困惑讀文科的價值,而Sally卻迎難而上選擇了傳媒+文化的文科方向,對此她很清醒:“技術永遠無法取代人類的情感連結,如果我能用我的文字引發大家的反思和情感共鳴,就是文科生的勝利。AI在價值、情感、創意層面,不可能取代人類。”

——上下滑動看詳情——
👉 真正的申請永遠做在前面:
如果說申請季只有2-3個月,但其實真正的申請,我花了14年!因為我在海嘉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助於我成長為現在的我。而海外大學正是想看到學生的成長。
👉 我的時間軸:
我確定方向是在10年級,11年級考標化,我建議學弟學妹們儘快“甩掉”標化,短時間迅速學習、迅速解決。11年級暑假準備文書,我寫了上萬字,每篇文書都改了5遍左右。
👉 關於IB選課:
很多人都有一張IB“致命課程”的清單,比如物理HL、數學AA HL、生物HL等,我都選了。很多人覺得這些課很難,我的方法是,在學習時,腦子裡會自動形成一個知識框架;我會區分哪些底層邏輯是所有學科通用的,哪些是每個學科特有的。想明白這些就會輕鬆很多。


——上下滑動看詳情——
👉 以教輔書為基礎。
多讀書、多理解書裡的每一個細節,真的有用!
👉 用競賽倒逼學術深度。
透過準備競賽,Tom在11年級就把DP經濟課的內容提前學習了一遍,後面再上DP課的時候,就更加遊刃有餘。
👉 多用校內資源。
備賽期間,“海經商社團”的學長姐提供了參賽經驗,社長親自上陣培訓。整個海嘉的社群給了他很多支援。
和他們的成績相比,這群孩子的善良、想要回饋社會的底色,才是他們真正的魅力所在。
想了解海嘉的招生資訊或更多詳情
不妨直接去學校親身體驗諮詢
5月10海嘉學校開放日活動


目前招收班級:幼兒園至高中12年級
招生範圍:中國籍和外籍
班型:18-22人/班
課程體系:在中國國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引進IB和A-level課程體系,併為藝術、體育特長生設立STP雙優專案。融合中、西教育精髓,提供個性化選擇和全面的學術指導。
上課地點:北京市順義區後沙峪裕民大街1號
諮詢電話:80410392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