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國納千億投名狀,臺積電買到的是風險不是保險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臺灣自由撰稿人

“臺積電利多,臺灣利空”,這是在臺積電無預警追加千億美元投資美國後,臺灣內部的主流評估,認為此舉對臺積電是好事,至少不是壞事,但對臺灣安全是大壞事,“維持現狀”將更為艱難。

但我認為此一評估是錯誤的,臺積電再捐千億美元買到的不是保險,而是風險,其面臨的生存危機,比臺灣更大,“臺灣利空,臺積電大利空”比較符合現實。至於“臺獨”各種側翼對此事的看法,一如過往違背常識,那些“低階綠”的論點無需多談。

本文從產業面與政治面分析此一事件,首先談臺積電的命運。
臺積電大利空

千億美元增加3個最先進晶片廠,2個先進封測廠,1個研發中心。

從投資帳本的角度看,資料很清楚,臺積電2024年的資本支出約300億美元,今年原來預估是400億,簽署了千億投名狀給特朗普後,四年內每年要增加支出250億,就算完全不考慮可能的衍生支出,臺積電的年支出中,美國投資當然會嚴重排擠其他固定支出或預期支出。

白話說就是,臺積電接下來投資臺灣與海外(除美國外)的比例將會大幅降低。此外,臺積電總資產將為3000億美元,其中1650億投資美國,負債則會增加到1500億。島內有些看法是正確的,這就是典型的“企業出走”,也一如我的預期——“美國掏空臺灣”。

對此,臺灣上下事先完全不知情,這訊息猶如晴天霹靂,立即造成恐慌。因此,臺積電總裁魏哲家在白宮羅斯福廳親吻了特朗普的戒指後,隨即便被賴清德拉到“前日本總督府”開記者會釋疑。
3月6日,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召開記者會並公開表示,臺積電在中國臺灣的投資將不會受在美投資的1000億美元影響,並且今年還要在中國臺灣再開11條生產線 中時新聞網

曾經說臺積電變成美積電“門都沒有”的魏哲家辯稱,臺積電供不應求,目前產線根本不夠,以此忽悠臺灣民眾,並當即承諾也要在臺灣增開11條產線,意圖消除“臺積電出走”之眾疑。關鍵字是“不夠”,其原話是:“只要是做AI的客戶都全部來找臺積電,都要我們承諾很大數字,所有的產能不夠,就是這麼簡單”。

我在臺媒撰文請臺灣讀者細品這段話,所有AI客戶都向臺積電下單,而且都是大單,這“不夠”的論點才得以成立。誠然,事實壟斷高階晶片的臺積電確實有這個底氣,但“所有AI客戶”主要是美國客戶,但特朗普會允許英特爾與AI訂單絕緣嗎?常識告訴我們,不可能。

臺積電前景的陰霾主要有四:

A:英特爾會不會突然又行了?

B:AI會不會泡沫化?

C:大陸晶片在四年內能進展到幾納米制程的大規模量產?

D:大陸的AI科技發展,能多大程度實現“降規超車”?

關於A,英特爾這個阿斗確實不爭氣,但畢竟是親生子,美國政府不會讓它少口飯吃,最起碼,軍事訂單不愁,而美企也會被迫向英特爾下單。當前美國的AI巨頭,包含英偉達、微軟、OpenAI等公司都被聯邦政府(FTC)發起反壟斷調查,忤逆特朗普基本不可能。

事實是,被英特爾視為絕處逢生的18A製程(2奈米)預計下半年量產,目前與其合作參與生產測試的是英偉達、超微和博通。雖然目前為止測試結果顯示良率不佳,但美國大廠必須“含淚投票”向英特爾下單,以滿足特朗普的“美國人買美國貨”政策,而臺積電亞利桑那廠要到2028年才能量產2納米制程晶片,這還是拜登時期興建的工廠。
臺積電亞利桑那州晶片工廠

主張臺積電加碼投名狀為“利多”的人,就是以此為立論基礎——你不去設廠,競爭對手就會搶走訂單。魏哲家也自信地稱,只要競爭環境公平,臺積電沒對手。然而,魏老闆增加產線的前提——“所有AI客戶都給大單”就不成立。即便阿斗的產品不如臺積電,美企也不得不買單,不會全去找臺積電。

特朗普眼中的“公平”,與魏哲家的認知可完全不一樣。

另外兩個臺積電利多的立論基礎是:至少不用去救阿斗,以及“不必技術轉移”。特朗普現在的辦法是,讓美國科技大廠都去救阿斗,這意味著臺積電的訂單將被挖走一部分。而臺積電在亞利桑那設“世界唯二”的研發中心,在美方的監管下,不太可能擁有100%自主性,關鍵技術大機率會被“偷走”。畢竟,特朗普可不是吃素的,而且他會毫無愧色地稱,這些技術本就是偷自美國。

我認為主張臺積電利多的名嘴網紅與專家,手上都有臺積電股票,有穩股價的動機稱“利多”。

關於B:這是一個大問題。臺積電這兩年業績長紅,很大程度是由於AI晶片出貨暢旺,因此,若美國AI泡沫破裂,必將重傷先進製程晶片業務。

AI泡沫破裂的傳言始終不斷,自今年以來(到3月6日)納斯達克指數下跌約10.6%,絕大部分的AI股都下挫,與2023年上漲43%、2024年上漲29%的榮景完全不同。儘管否定AI泡沫將破裂的說法也有理有據,但無可否認,今年是美國AI巨頭的生死關頭,風險可不低。

根據紅杉資本的估計,AI產業每年要產生6000億美元的收入,才能證明當前硬體支出的合理性。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家美國AI公司談得上“賺錢”。因此,臺積電接下來4年舉債投美,自然也屬高風險投資,妥妥的“不樂之捐”。

美國AI泡沫破裂傳聞甚囂塵上的時刻,Deepseek冷不防冒出頭來,給了美國科技業與投資市場一記重錘,神出鬼沒的中國技術,基本否定了“矽谷傳奇”的錢坑模式。此一反轉對臺積電有好有壞,但總的來說,不是好訊息,尤其在臺積電決定增資千億後。

關於C與D,大陸晶片技術鴨子划水,外界誰也摸不透水面下到底實現了多少突破,而當前我們所知道的事實是,中方已實現5奈米技術小規模量產,在2028年臺積電美國廠量產2奈米前,若中方推進更高階晶片的大規模量產,便意味著臺積電在美國的高成本晶片只能靠美方的貿易壁壘生存。

另一方面,中方擅長“降規超車”,亦即用(相對)低成本、低規格的技術,實現高規效能。這一方面是中國完整的工業環境使然,另一方面是美國逼出來的,算是“中國式創新”的其中一個面向。也正是中國技術的此一特色,臺積電的先進製程晶片只會因愈來愈貴而愈來愈“掉價”。

臺積電先進產能大量移美,對中國大陸的影響,最直觀的例子,就是高階智慧手機將會變貴,因為當前中國品牌高階手機仍仰賴高通晶片。因此,中國大陸的手機廠也不能不盡早“脫美”,而此一進度愈快,臺積電“掉價”的速度就愈快,這才是魏哲家最恐懼的前景。

整體而言,拜美國掀起科技戰之賜,臺積電的出走對中國大陸的影響最小,至少,在AI領域,大陸會快速脫美,連帶擺脫臺積電高階晶片。

需要強調的是,企業做海外佈局是正常的,但其評估也必須按照“正常計算”,臺積電去亞利桑那從頭到尾就不正常,因為此舉完全出於美國的政治考量,而不是基於企業的需要。以投資環境來說,1650億美元投入於日本或者德國,價效比都遠比美國高。因此,從任何角度看,這份投名狀都是大利空。

以上A、B、C、D,就是我認為“臺積電大利空”的主因,它比所謂“矽盾的消失”更有跡可循,充滿不確定因素。相對地,兩岸關係的穩定因素還更高一點,因為中國大陸對臺灣問題的處理是穩中求進。臺積電在臺灣,是待價而沽,在美國,就是待宰羔羊。

那麼,從政治面看此一事件,臺積電的投名狀為臺灣命運帶來什麼?大陸如何應對?
哪兒來的“矽盾”?它只是特朗普的籌碼

“矽盾”理論打一開始就站不住腳,它既強調了臺積電駐守臺灣的重要性,又彰顯了臺積電移往海外的必要性,根本互相矛盾。因此,這個概念只是鼓勵美國掏空臺灣,並同時作為中美博弈的籌碼。然而,大部分臺灣民眾對此深信不疑,儘管拜登直接搶劫了一部分。

現在,特朗普捅破窗紙,臺灣民眾自然恐慌,賴清德也不得不迅速讓魏哲家與各種側翼說謊維穩。

既然本來就無所謂“矽盾”,現在也無所謂失去,臺灣真正的傷口來自於貿易與內需的巨大損失。臺積電對美國千億加碼的主要意義在於,絕大部分先進製程的研發、製造與人才都送到美國去,臺灣廠勢必萎縮,以致整個供應鏈都得赴美投資,而半導體供應鏈有上千家。此外,這當然會打擊房產、消費等等內需。

有論者粗估,臺灣將損失5萬億(臺幣)。

從統一的角度看,美國窮臺,大陸收穫了臺灣民眾“心態脫美”的紅利,雖然不是立即性的,但這四年島內會因民心疑慮而逐漸升高動盪態勢。重點是,我認為千億加碼只是“首付”,美國人對百依百順的物件,必然會吃幹抹淨。

特朗普在國會演說中得意洋洋地舉起“臺積電頭顱”,說你看,我一毛錢沒花,哪像拜登還傻傻給補貼。從放話要求臺積電“救阿斗”,到千億支票到手,還無需給出補貼,臺灣輿論竟然出現鬆了一口氣的慶幸感,慶幸還好沒去救阿斗。不得不說,特朗普大獲全勝。這樣的美國爸爸,怎麼可能容許臺灣還有一丁點沒被他吸光的高價資產?
當地時間2025年3月4日,特朗普在國會演講中,再次呼籲廢除拜登的晶片法案

關於籌碼,特朗普在白宮羅斯福廳那場記者會留下了狡猾的線索,當記者問他:“如果中國(大陸)決定孤立臺灣或者佔領臺灣,這個專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減少晶片短缺對美國的影響?”特朗普沒有將這筆投資視為美國對沖潛在戰爭的“完美應急措施”,而是作為戰爭爆發後晶片短缺的“部分緩衝”。因此他說,“若臺灣出事,影響(Impact)還是很大的”。

這段話可能有兩種含義,a.)臺積電對美國的投資還不夠;b.)北京不要以為美國吃了幾口臺積電就會拋棄臺灣。

我認為這是為日後美國與中國大陸和臺灣的談判都埋下伏筆,並預留了籌碼。對臺北,他會說“還要吃”,對北京,他會說“還沒吃夠”——繼續兩頭套利。

承上述,美國獨吞臺積電,對中方而言好處多於壞處,因為此前彭博社預估臺海戰爭對全球造成的損失為10萬億美元,現在此一估值大幅下滑。我曾分析過,大陸收復臺灣不太需要用最極端的手段也能達標,那10萬億估值本來就是被政治性灌水,過於高估。在先進製程晶片勢必以美國廠為主要生產地之後,臺灣的重要性就逐年貶值。

根據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與波士頓顧問公司預測,美國在此次“補血”後,到2032年,10奈米以下全球產能佔比,臺灣將萎縮到47%,美國則會暴增到28%。雖是暴增,但仍遠遠不夠。

當前10奈米以下製程產能幾乎都由臺積電與三星提供,買家大部分是美企。按此基礎計算,美國企業對10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晶片的需求,大約佔全球總需求的50%-70%。這便是為何我說臺積電這千億加碼只是特朗普2.0時期的“首付”。

當然此一資料是按照當前“美國賽道”的邏輯推估的,如果中國在未來四年很大程度擺脫了卡脖子的處境,整個遊戲計分模式就會改變。

白話說,中國晶片進展愈快,美國掏空臺灣半導體供應鏈就愈急迫,所謂“臺灣牌”就掉價愈快。因此,說未來四年是中美博弈在臺灣問題上的關鍵視窗,此前還只是直覺,現在,資料便可提供佐證。

理論上說,美國AI泡沫破裂,在各方面都對中國最有利,這不是說中國要寄希望於美國的失敗,而是要專注於“降規超車”,在投資與利潤上要儘可能平衡,防止中國AI泡沫出現。可喜的是,Deepseek日前已公佈了“理論成本利潤率”,高達545%。雖然只是理論值,但它說明了AI獲利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短期內就辦得到的事。而若中國辦到了,美國AI產業泡沫大機率會破裂。

可以這樣理解,臺積電事件基本是政治事件,而不僅關乎中美的科技與產業競爭,其與兩岸統一有直接的關係。美國必然要吃掉臺積電,但在“臺灣”與“臺積電”之間,特朗普政府只能二擇一,中方不能讓華盛頓通吃。

民進黨當局與臺積電目前正極力淡化事態的嚴重性,而中方要做的,我已在去年11月說過,要確保“美國窮臺”的利潤入袋,對臺灣,得將各種“逼談”工具拿出來用,並在中美談判桌上展現不惜一戰的姿態,讓特朗普意識到臺灣正在急速貶值,難以作為籌碼,以降低美國軍售臺灣的能量。

重複再說一次,大陸展現的決心愈強,臺灣對美方的價值就越低,特朗普“窮臺”的急迫性就越高,臺灣民心的變化就越大,對統一事業就越有利。

臺灣有不少觀察者本來還認為,特朗普2.0的第一年任期會忙於內政,與少數重要外交事務,所以臺灣問題會暫時擱置。但與他們的評估相反,特朗普上任不到兩個月就無痛收割臺積電了,這是特朗普眼中最重要的“臺灣問題”。

各方都不要心存僥倖,對美國,只能抱著迎頭痛擊的決心求勝、求存,若想苟安以求全,等於自找罪受,甚至自取滅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