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的光頭大臉,有種經濟上行期的美

作者:熊太行
來源:就叫熊太行也行
文章已獲授權
今天有好多媒體紛紛尋找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下落,更糟糕的是,他們問少林寺負責媒體那塊的“老師”(應該是俗人),得到的答案都是“等通報”。
這三個字,基本就相當於一種態度了。
跟一個單位的發言人打聽單位的負責人:“你領導在哪?有人說帶走了,是真的嗎?”
這個下屬如果剛才還見了領導,看見領導在食堂裡盛了半斤素炒餅正在咔咔吃,那一定會說:
這種規律在xx、xxx、xx那裡都印證過了,都比永信和尚的級別要高。
現在釋永信也等通報了,難免要令人唏噓。
最近經常有人說什麼經濟上行期的美。
其實人家釋永信方丈的光頭大臉,才是真正的“經濟上行期”的美。
釋永信是安徽阜陽人,這是一個窮地方,1981年他來到了少林寺出家,那個時候,少林寺是許多寺院當中的一個,身在名山和和尚練武,金庸小說還是以白皮本的方式在中國地下流傳,少林能攀附的最多是一點關於許世友的傳說。
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紅遍了全國,少林猛然躍升中國最紅的寺院,多少小孩子都偷了家裡的錢,跑到少林寺的山下去學武。
少林寺突然就從一個寺院和文保單位變成了超級英雄大IP。
別的不說,教培就是最先搞起來的:
釋永信這個時候是方丈行正長老的弟子,這個安徽小夥子頭腦靈活,長老和寺院都看出了他的經營才能。
1986年,釋永信成立少林寺拳法研究會。
那個時候少林寺出了很多書,我家書架上就有一本《擒拿術·披身刀》,我在家裡看著那些圖譜自己想象練習,不懂的就問我爸:“爸爸,這裡的猛踢其襠部,是什麼意思啊……”我爸說:“這個不要和小朋友練!”
對想要學武的開武術學校,對假裝想要學武的人出書給他們買。這個思路太對了。
1987年,行正長老圓寂,釋永信擔任少林寺管委會主任,主持寺院事務,併成立少林寺武術隊。
別小看少林寺武術隊,武術隊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表演,而表演最厲害的地方,它可以上電視。
1987年是各種文藝演出最厲害的時候,各地都在辦晚會,來幾個歌星,來幾個笑星,好節目非常缺,《我愛我家》裡和平女士談起她當年走穴的盛況,因為晚會多,也有人邀請她這種京韻大鼓的演員,可能掙錢,這就是1987年前後的熱鬧景象。
少林武術隊一可以創收,二是可以徹底讓所有的電視臺和演藝界明白少林正統只有這一個。
各位,少林可不是天生就這麼厲害,就是中國武學正宗的。
1980年代,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四川和尚叫海燈法師,被電影廠拍過紀錄片、故事片,後來又拍了電視劇,名噪海外。
海燈法師曾經在少林寺教過一段武術,後來關於他的事情越傳越神奇,很多人都說他是真的少林寺方丈,這讓少林寺非常被動。
注意看後面的錦旗,官方把海燈認定成少林的正宗,永信他們就會失敗
那時候有很多有影響力的老年人,希望長生不老,所以追求氣功,還把海燈法師請到軍警部門去教武術,後來海燈被發現功夫作假,加上1989年海燈病死,才算是徹底恩怨了結。
總之,你就記得少林寺正統差點被四川人拿走,釋永信他們這群管理層,和對方交過手,贏下來了,就可以了。
1988年,為緩解寺廟周邊地區群眾疾病情況,成立少林寺紅十字會。
傳統武術,醫學不分家,製造自古就是寺院的傳統產業。
1994年,成立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會,開展扶貧助殘救災活動。
如果你的公司已經有了醫藥板塊、演藝板塊,那建立慈善和福利板塊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早在有1984年好萊塢大明星們一起為非洲募捐的珠玉在前(此事《波西米亞狂想曲》亦有記載),加上1991年大洪水香港明星和市民的全力捐助……這些經驗啊,都可以學習、可以借鑑。
1996年,創辦《禪露》雜誌。
有一本正式的機關刊物,是從小單位變成大單位的關鍵。
刊物在誰的手裡,誰就更容易成為下一任的單位負責人。
1999年,擔任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並建立少林文化研究所,提出“少林學”概念。
少林寺方丈是如何選出的,我沒有找到專門的文獻,只能大概推測一個差不多。
管理部門醞釀出一個或者幾個人選,在下面跟大家談話,做好這個人的工作,然後報給上級單位,上級一看,這個人我們已經很熟悉了,沒問題。
然後開一個團結的大會,全票透過,上面下任命,新的方丈就誕生了。
當然了,方丈候選人肯定要提出發展主張,那些師叔、長老們才能贊同,他們不能送你上去,但有提意見的權利。
所以啊,你一定要有提出一個全新的提法,把文化升級成學科。領導有提法,大家有奔頭。
2001年,建立少林寺網站。
這是第一代網際網路泡沫時候出現的。
教培、出版、表演、製藥、慈善、機關刊、研究所、新提法。
各位,少林寺,或者說釋永信,每個風口都沒落下。
後面的事情,就更多了:
辦公司、做食品、涉足房地產、拍短影片……
那個時候,趕上佛祖菩薩的誕辰,少林頭柱香據說要六位數甚至七位數。
雖然之前也有很多人舉報釋永信,但最終都被有關部門證明,釋永信沒事兒。
年輕的時候看釋永信,總覺得他不像高僧,胖胖的,長著一張不深邃、也不睿智的臉;
人到中年再看這張臉,居然覺得順眼起來了。
這是一個商學奇才,每個風口都能趕上。
而他趕上的風口,都帶著濃郁的經濟上行期的美。
沒有對外開放,就沒有少林寺奇蹟,就沒有釋永信的風光。
現在,釋永信的前程不明。
我一定是太想念經濟上行期了罷,看釋永信都覺得濃眉大眼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