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2261字,預計閱讀需3分鐘。
這幾年接觸了一些體制內想辭職出來和已經出來幹事業的朋友,也看了幾個辭職後做的不錯的兄弟在公眾號發表的心得文章,頗有感慨,回看自己目前的狀況不禁也想落筆成文,以供各位體制內外的兄弟姐妹們比照參考。
筆者是70年代末生人,身邊年齡相仿的同學朋友在體制內的很多早已是處級領導,科級的比比皆是;體制外的這個總那個長的也是做的風生水起,而自己一直只是個非領導職務的主任科員,只是因為工齡,肩章上的星星和槓槓增加了而已。
作為一個還有點抱負的男人,馬上就要到了知天命之年而事業依舊毫無起色,內心是煎熬和焦慮的,想換個賽道去體制外拼一把的思想自然而然地也會應運而生,但是目前的我可能會更求“穩”而不是像年輕人那樣一時衝動,結合自己的經歷我有這樣幾點看法:
你是否具有試錯成本
這裡的試錯成本我指的是時間成本,也就是說你目前的年齡是幾歲。北方人講週歲,南方人講虛歲,但不管是週歲虛歲,年齡越輕,辭職後的試錯成本則越低,比如說我第一次2008年從公安辭職的時候是28歲左右。
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幾年後因為一些原因又重新回了體制內,這個時候的年齡不到35週歲,還能夠參加公務員考試。但如果你是35週歲以後辭職,一般來說再想回到體制內這條路應該是走不通了。所以,辭職最好趁年輕。
當然,凡事無絕對,如果你有了絕對的把握,比如看好了某個賽道自信心滿滿,又或者繼續在目前的體制內工作環境下身心健康將會受到嚴重損害,這樣就算你超過了四十、五十歲也是可以毅然決然的出來的。
你的認知是否匹配這個世界
這是指對自己的業務特長、性格和情商的認知。你辭職後安身立命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很多公檢法部門辭職後律師行業是第一選擇,那麼,要問問自己,我的法律理論素養和實踐水平究竟怎麼樣?是擅長刑事、民商事還是行政領域的法律服務?是擅長訴訟還是非訴?
是準備儘快做獨立律師還是授薪律師?還有就是自己的性格屬於外向還是內向?善於和五花八門的客戶和本所同事、合夥人相處打交道嗎?
當然,我接觸的體制內出來的人有很多,不僅僅是做律師的,各行各業的幾乎都有,比如說做企業監察的、做公司法務的、做低空智慧經濟的、做物流的、和老婆開夫妻店的甚至還有開叉車的,有男有女,都是自身業務能力紮實、情商高善於洞察人心的高手,加上適當的機遇和環境,他(她)們能夠快速成功轉型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次以我自己舉例,我第一次辭職後就準備當年的司法考試了(現在叫法考),想一次性通過後去做律師,本來以為自己大學是法律專業出來的,應付這樣的考試應該問題不大,為了保險起見還花了8000塊錢參加了當年上海的一個全封閉式司考培訓班,辛辛苦苦準備了半年有餘但依然離了當年的及格線有10分的差距。
鎩羽而歸後意志消沉,或每日飲酒玩樂,或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後來看看自己的積蓄日漸空癟,2009年又經人介紹去了一家小額貸款公司和人家一起搞上門催賬,就是一夥人拿著傢伙事開車麵包車去欠款人的工作單位和家裡上門要債。
這個工作做了一段時間後感覺不適合自己,2010年又去應聘了一家外資酒店做行李員,幹了幾個月又是因為入不敷出而草草辭職。也就是說當初的自己對自我認知不準確、有偏差導致了辭職後的種種不順。
你的家庭條件是否允許
“無人扶我青雲志,我自踏雪至山巔”,此種豪邁和自信固然值得欽佩,然白手起家、背後無靠山而至“山巔”者又有幾何?如果你從體制內辭職了你的家庭經濟條件或者你配偶的經濟水平是否能夠讓你在最低谷的情況下等待破繭而出?
這段時間可能是半年一年也可能是三年五年,試問,在自己資金積蓄不足,家庭經濟條件又不足以支撐時,對著自己的車貸房貸、兒女上學費用(尤其是民辦學校)、養家戶口的壓力,你的抗壓力是否足夠強大?
我認識的體制內辭職的家庭條件好的都精神狀態不錯,幫他們度過了一開始普遍存在的低潮期:比如說父母是拆遷戶的、有家族企業的、配偶家裡是辦廠的、妻子是本地名校老師的等等,只要他們支援你辭職的決定,願意協助你、對你不離不棄的,你辭職後轉型成功機率是很高的。
還有我認識的一名在杭州做律師的軍轉幹部,每月部隊有補貼又一邊幹著律師,壓力就比什麼都沒有純粹靠拼案源的律師要小很多,執業的心態也就好了很多。
家庭條件一般而出來後因為種種原因達不到自己當初預期收入而精神抑鬱、精神崩潰而自殺者也時有耳聞,絕非危言聳聽。比如某法院的法官,某海關的公務員等,這裡我就不細說了,都是真實的案例。
還是以我自己來說,第一次體制內辭職因為沒有什麼家庭壓力,“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其實也挺瀟灑自在了一段日子,但是後來結婚生子,因為家庭的壓力逼著自己在暫時無法從事律師職業的情況下再次進入了體制內的圍城,從而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支援,也貸款買了房子,因為江浙這邊公積金還算可以,房貸也馬上就要還清。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自己當時自己辭職後一直在中西部省份打拼,那邊的生活節奏和民眾思維方式自己一直不太適應,而自己的親戚朋友都在浙江,後來還是因為一個偶然的機遇再次考取了杭州地區的公務員,也為自己今後的再次轉型贏得了緩衝期。
以上說了這麼多,主要是結合自己從業的20年的經歷談了一些對體制內辭職的一些個人淺見,當然可能也有很多不那麼正確的地方,希望各位指正批評。
雖然年過四十但是在體制內依然學不會迎來送往和圓滑世故,這可能也是仕途一路荊棘的原因之一,望讀者能引以為戒。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點選「推薦❤」,讓更多的人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