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沒想到,我竟然要談股市了。
先說明,這裡不薦股,不建群,不收費,不集資,不談技術,不分析K線圖。哈哈哈,這些即使我想搞也沒那本事啊,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那說點啥?回想18年的老股民/老韭菜經歷,寫點反思,留下來給自己做個參考。
記得寫這個帶娃和教育公眾號九年來,一共提到過兩次股市。分別是:1,股市、黃瓜、帶娃、從老孃抄了一盤黃瓜想到股市和帶娃;2,我的這條“經驗”很難學,在北大附中家委會談話中,從孩子的作業聯想到股市。上面這兩句都做了連結,點選可看原文。
第一篇是2020年7月寫的,當天股市暴跌。文裡有這樣一段:
即使在咱們這個上串下跳的猴市,優質的資產一定是有的。比如,我們看好某個大商場,它能創造很好的價值,寸土寸金,我們買不起一個鋪子,但可以買個幾手的股票,相當於買了它一平方米,做個一平方的微地主,分享收益。比如喜歡某個新能源汽車,看好它的發展前景,但搖不上號,那就拿一輛車的錢持有它的股票,跟它一起成長。比如茅臺,自己不會喝酒,買也買不到,家裡也沒地方放,那就買點股票存著;如果茅臺太貴了,1手就是17萬,買不起,那就買幾瓶便宜點的好酒。如果你要戒酒,可以試試這樣:每個月拿買酒的錢,買個100股這個酒的股票,幾百塊錢,每個月都買,不用管它價格高低。10年下來,你看你省下來的酒錢,一定成長了很多倍,估計可以買車甚至買房了。同理,咱們沒礦可挖,可以持有幾百股煤炭;咱們幾千塊錢實現不了開鐵路的夢想,可以買幾手鐵路股票……這就是分享成長。即使股市熊個四五年,價格在低位波動著,也不用去操那個心,因為價值在成長。退一步,即使僅僅是看股價,也很划算,因為那些長期的股票,哪怕一直趴那兒,總會碰上一次牛的機會,四五年來一次漲個20%-30%是很常見的,平均到每年也是5%以上的優於定期存款的利息了。
第二篇是2024年1月寫的,當時股市已經跌麻了。文裡有這樣一段感慨:
這幾天股市連著跌,估計買股票的臉都綠了。我這種死多派,不擔心跌,其實越跌越開心,籌碼越便宜啊;但是恨自己沒彈藥,遍地黃金時卻沒子彈補。真正的高手,總是有現金的,要買時總會有錢。我這種就不行。想到這裡,給孩子的學習預留空間,就像手裡預留的彈藥,很有必要。
今天再看,自己的認知並沒有突破這兩段,但是,沒有真正完全做到這兩段,比如前文說的機會來臨之前、彈藥已經耗盡。所以,這些雖然寫了,還不能算是真正有效的認知,今天便值得拿出來強調。
第一段,其實談的是股權思維,其對頭是股價思維。股價思維就是炒股賺差價,股權思維是要找好標的公司,以合適的價格買進它的股票、持有它的股權,分享它的成長。好公司其實是好找的,難在好價格。買到好公司也是常有的,難在長期持有。股權思維解決長期持有的問題,什麼思維能解決以合適的價格持有的問題呢?
答案在第二段。
第二段,講的是買入的方式和現金的管理,永遠讓自己有彈藥(現金)。沒有人知道市場低點在哪裡,在選好公司的基礎上,只要永遠手頭有彈藥,就能在市場出現更低價位時有資金買入,攤低成本。
第二段裡,我說自己是死多派,其實是指對選定好公司的完全信任,但是在股市大跌時沒有現金補倉,明知跌出了難遇的機會也買不了,這便是現金流管理跟不上。
選方向、選公司,建立信心;管理好現金流,分批買入,確保相對較低的持倉成本。剩下的事,就是當好股東,交給時間了。
這就是一棵18年來老韭菜的切實感受。道理就那麼多,很簡單,不復雜。寫下來自己記著,強化認知,關鍵在做。寫這些不是給別人出主意,而是自己記著,教育自己。
加油,要開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