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纖維堪比芹菜?不含蔗糖?最具欺騙性的4個食品營銷用語

現在的食品都卷健康賽道,包裝上沒個“低糖”“低脂”“高纖”“減鹽”之類的字眼,彷彿就不配放在貨架上了。
食品包裝上的字,不能信口開河!
根據相關法律和規定,包裝上的字眼“不得以虛假、誇大、使消費者誤解或欺騙性的文字、圖形等方式介紹食品。”
但是,多虛假算虛假?多誇大算誇大?“誤導”和“消費者自己沒細看”,其間差別又有多大?由於細節上的規定不多,這個空子就被廠商鑽了
今天來盤點一下食品包裝上不太合適的設計,希望大家多留意、多避雷,也希望廠商可以最佳化一下包裝設計,準確傳達資訊。
話不多說,開始吧!
含量高几倍,和誰比?
這個坑太大了。
很多食品想強調自己某種成分含量高的時候,會說“比某某食物多幾倍”,聽上去很厲害的樣子——但問題是,被比較的食物中這種成分可能本身就不多,哪怕多出10倍,總量也沒多少呀!
最常見的例子,“維生素C含量等於5個檸檬”“膳食纖維含量等於1斤芹菜”,那檸檬的維生素C含量、芹菜的膳食纖維含量很高嗎?比它們高就很厲害嗎?
圖丨電商截圖
圖丨電商截圖
每100克常見水果中的維生素C含量:
*資料來源於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
檸檬:22毫克
橙子:33毫克
草莓:47毫克
獼猴桃:62毫克
鮮棗:243毫克
柑橘類水果均值:23毫克
每100克常見綠葉菜中的膳食纖維含量:
*資料來源於薄荷健康
芹菜:0.9克
上海青:1.6克
菜心:1.7克
菠菜:1.7克
空心菜:1.9克
韭菜:2.4克
好吧,建議想強調某種成分含量高的時候,不要和矮子比。
最近很火的盒馬“晚安牛奶”也是一個例子。
產品包裝上寫著“10倍原生褪黑素”,看著很多!但轉動一下瓶身看背面小字,“本品含原生褪黑素是三元鮮活高品質牛乳(瓶裝)的10倍以上”——原來是和普通牛奶比褪黑素含量,但普通牛奶的主要營養是蛋白質和鈣,裡面本來也沒啥褪黑素,哪怕多出100倍,總量也微乎其微啊
圖丨電商截圖
給消費者的建議
看到“比xx多出x倍”字眼時,先查查這種食物的營養成分。
給包裝設計的建議
在“多出x倍”旁邊,用較大字型寫出被對比的食物,並表明含量。
“0蔗糖”,但世界上有好多種糖
這也是個大坑。
很多人為了健康、身材和皮膚,都會控制糖攝入量,選購食品時候也更青睞“0蔗糖”標誌。
但影響健康、身材、皮膚的糖,遠不止蔗糖啊
除了蔗糖(即白砂糖)以外,蜂蜜、果糖、麥芽糖、葡萄糖、果葡糖漿等等等等,也都是糖,一樣會升高血糖,吃多了一樣會長胖長痘,“0蔗糖”這個賣點就非常蒼白
圖丨電商截圖
圖丨電商截圖
而且就個人觀察來說,標註了“0蔗糖”的食品,配料表中幾乎都有其他糖,否則為什麼不直接標“0糖”呢?
多說一嘴,標註“0糖”的食品,相當一部分脂肪含量高,重災區是餅乾、甜點,記得看看配料表前3位中有沒有油脂;但標註“低脂”“0脂”的食物,往往含糖不少,重災區是果汁、果凍、醬料。
真的太難了。
給消費者的建議
如果希望減少糖攝入,直接無視“0蔗糖“的字眼,只認配料表。
給包裝設計的建議
如果產品裡有其他糖,就不要使用“0蔗糖”的聲稱,以免誤導消費者。
計量單位,也太離譜了吧!
有些食品宣傳所使用的計量單位,真的非常脫離實際
上面提到的“晚安牛奶”還有一個槽點:包裝上寫著“每瓶含褪黑素12500pg”。
“pg”即“皮克”,是個非常非常非常小的重量單位,1萬億皮克才等於1克,用這個單位,可能只是顯得數字大。而市面上常見的褪黑素保健品,每片都有10億皮克到30億皮克(即1毫克到3毫克)。
皮克,你也太皮了。
圖丨電商截圖
有計量單位小到離譜的,也有大到離譜的
一些堅果、豆類零食,在廣告顯眼處表明含γ-氨基丁酸(一種改善睡眠的物質)。
那含量是多少呢?
我們在包裝背面費勁地找到了小字:每千克含γ-氨基丁酸幾百毫克。對比一下,市面上常見的γ-氨基丁酸保健品,每片有效成分含量就有100毫克——我真需要補充γ-氨基丁酸的話,吃兩斤零食和吃一片保健品,哪個更實際些呢?
圖丨電商截圖
圖丨電商截圖
以控制熱量攝入為賣點的食品,也愛用類似宣傳。
兩片全麥餅乾,熱量小於一頓午飯——拿16克餅乾和一份雞肉卷比熱量,妥嗎?
圖丨電商截圖
一根蛋白棒當午飯,少攝入500卡熱量——要不蛋白棒也別吃了吧,反正一根才40克也吃不飽。
圖丨電商截圖
兩塊魔芋蛋糕,熱量不到漢堡的1/10——咱們要不要拿相同重量的魔芋蛋糕和漢堡來比較?
圖丨電商截圖
給消費者的建議
綜合實際攝入量判斷營養和熱量值,牢記“劑量毒性流氓”箴言。
給包裝設計的建議
如果某種成分含量真的很低,咱們就別標了吧。
超大字號的“0新增”,真的意義不大
很多人追求“配料乾淨”,無非是希望吃到更健康的食物,希望除了食品主料外,少新增其他物質。
“0新增”這個話術就火了。
但其實,誰也不知道這個“0新增”什麼意思:沒新增任何食品新增劑?沒新增油鹽糖?還是沒新增明顯有毒有害的物質?
有的食品包裝上“0”特別大,以至於標註食品類別的字樣很不顯眼,不少網友還經歷了想買醬油結果買成醋的事情丨電商截圖
也正是因為“0新增”概念的模糊性,導致食品包裝上可以寫出100個不太有意義的“0新增”專案
另一方面,消費者應該瞭解,“0新增”“配料表短”並不總意味著食品品質高,有新增劑也不代表食物品質低下或有害健康
比如酸奶中的增稠劑,不一定是壞東西。增稠劑中的明膠主要來源動物皮和骨骼,是膠原蛋白的水解產物;同為常見增稠劑的黃原膠、槐豆膠、瓜爾膠、卡拉膠等,則來源於植物和藻類。
好在“0新增”已經引起了相關部門重視。在即將實施的2025版《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中,新增了“不得使用‘不新增’‘不使用’及其同義語等詞彙”的規定。這種迷惑人的萬能用語終於要成為歷史塵埃了。
Guokr
如果只以好不好吃為標準選購食品,以上內容都不重要,吃得開心最重要。
但如果以某種功能性為目標去選購食品,真的需要留很多心眼。篇幅有限,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繼續補充、劃出雷區。
參考文獻
[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 7718-2011、GB 7718-2025)
[2]FDA (2018)Reference Amounts Customarily Consumed: List of Products for Each Product Category:  Guidance for Industry 
[3]21 CFR 101.13(j)(2)
[4] https://nlc.chinanutri.cn/fq/
作者:一隻瓜
編輯:李小葵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