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腸道:一頭牛是如何拿捏人類的?

自從從內蒙搬到內地,我屋裡常年放著幾盒牛糞線香。點起來的時候,整間屋子就瀰漫著燒著的牛糞味,這讓我很安心。很多朋友來我家聞了都會愣住,他們形容這味道香也不香、臭也不臭,十分詭異。但我已經習慣了,畢竟在牧區,牛糞是最重要的燃料,一鍋好喝的奶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牛糞燒得夠不夠穩。
我覺得味道非常不錯
就像《東四十條》裡那句臺詞似的,健身器材這東西一個人一個玩法。牛糞也是這回事兒——在大多數人眼裡它是屎,在牧區人的眼裡是優秀的燃料,是一種土黃色的能量磚。而在另一些人眼裡,它還可能是科技產品。
牛糞這玩意一般都是撿晾乾的燒
在印度那邊兒,牛糞的用途已經提升到了next level,防輻射。2020年,印度國家牛委員會鄭重推出了一款牛糞晶片,說是可以貼在手機背後抵擋輻射傷害,保護人類免受疾病侵襲。據說這玩意不僅環保,還能穩定精神磁場。售價不貴,合人民幣不到十塊錢,但它承載的是一個民族對牛的宇宙級理解。
就這個,看著也挺糊逼的
如果說牛糞晶片只是開胃小菜,那接下來的這些,就是人類圍繞一頭牛展開的宗教+暴力+經濟+玄學聯合大餐。
在印度,牛除了被拿來搞科研之外,最重要的一個身份就是被供奉的神明,是不能碰,更不能吃的物件。你要是公然吃牛肉,有可能在路邊被人舉報、圍毆,甚至判刑。政府給牛建養老院、修牛專用高速通道、給牛發放定期救助金。它們年紀大了不能擠奶,也不能宰,就只能退休、養著,養到死。
吃了真捱揍,沒跟你開玩笑!
它不僅是神,還是個能隨時隨地治病救人移動藥引子。牛尿療法,在印度是一門正兒八經的玄學醫學。它的邏輯非常印度:神牛所排之物,蘊含神性。據說牛尿可以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癌症……在新冠期間,還有政客拍影片直播喝牛尿增強免疫力。而更神的是,還有宗教團體搞出了牛尿防疫派對,幾十人圍坐一圈,每人舉杯共飲。
在印度隔壁的尼泊爾,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節日,叫Gai Jatra,表面上看是在給牛遊行、戴花環、扮造型,實際上是在借牛之名,悼念過去一年去世的親人。按他們的說法,牛能把亡靈送去另一個世界,所以你能看到街上牛戴鈴鐺,小孩扮牛角,一路遊行,身後載歌載舞,氣氛堪比廟會,悲喜交加,牛在最前頭,一臉懵逼,但任務重大:它是這一天的靈魂快遞員。
看著確實挺懵逼的
在這一塊兒,人和牛的角色大概是:牛是神明,人是最忠實的信徒。
可能不少人聽了以後感覺把牛當神太壓抑了,那不如來點直接的活兒,鬥牛,把牛從神壇拉到舞臺、讓人跟牛幹。
鬥牛表面上看是一個男人與一頭牛的正面對決,但其實是一場預設死亡的劇本。人穿著緊身衣,揮舞紅布,引導牛一次次衝鋒,而牛始終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被那把藏著的劍刺中。每年有無數頭牛走進鬥牛場,不再出來。西班牙人卻為此熱血沸騰,把這場遊戲稱為優雅與力量的對峙。在奔牛節上把6頭公牛放出來,讓幾百號人逃命,看誰跑得快,看誰被撞飛。有人摔斷腿、掉牙、丟命,但媒體依舊用激情”“傳統”“民族性來報道它。牛的地位從神聖降到戰士,再從戰士淪為大型娛樂道具。它的怒氣、肌肉和受傷,全成了人類的集體快感
到了美國,情況變得更直白:看你能不能堅持住8秒鐘。
PBR,也就是美國職業騎牛比賽,每年吸引成千上萬人參加和觀看。比賽的核心規則是:你騎在一頭暴躁的牛背上,儘量不被它甩下來。滿分是8秒,這8秒鐘既是黃金標準,也是人在地上翻滾前的上限能堅持住就算你命大。這些牛來自北非系,長期散養,不吃鎮靜劑,野性十足——而人,帶著金屬牙套和防摔護具,像個悲壯的亡命徒。
在這些事兒上也就能看出來差異了在印度你得伺候牛,在美國和西班牙你得能頂住它。
而在荷蘭和紐西蘭,牛的命運開始變得更體面,也更精緻。
荷蘭奶牛是出了名的高產,每天產奶量能超過20升。為了維持它們的優雅效能,牧場會用精準飼餵系統、營養演算法來配料,每一口牧草都比你點的拼好飯更講究。吃得少,產得多——是現代乳業的工業奇蹟。
但更狠的是紐西蘭。
紐西蘭人口不到500萬,但奶牛數量超過660萬。全世界都在排斥人類中心主義時,紐西蘭直接走進了新時代牛類中心社會。牛在那邊兒是徹頭徹尾的自然居民,吃草不排隊,住地不收租,整片整片的牧場圍欄一拉就是幾十公里。沒有城市噪音、沒有工業汙染,有的只是風、草和絕對自由。它們住在比很多打工人都體面得多的地方:全年通風、定點撒飼、飲用山泉水。
如果說荷蘭的牛是打工皇帝,那紐西蘭的牛就是退休皇帝——每天spa、曬太陽、吃純天然有機草,想躺就躺,想拉就拉,人根本打擾不到他。
對我來說,我最羨慕的牛還是生活在內蒙牧區的那些,我小時候去牧區親戚家玩,那時候最大的幻想就是下輩子能投胎成一頭草原三河牛。你看它們都是半野放,想去哪就去哪。但大部分時間也都是找一塊陰面兒的風水寶地喝水吃草。冬天能頂著零下30度的風刨雪覓食,夏天能一動不動在山頂曬一下午太陽。它想生氣就生氣,想啃人衣角就啃人衣角,活得太舒坦。相比起那些住恆溫房聽貝多芬的和牛,三河牛的生活沒那麼中產,但有尊嚴。它不高產,不溫順,也不容易被牧場管理。它更像一隻擁有自己思想的本地神明,只不過沒人給它修廟罷了。
最後我們再回到中原地區的牛上。
中國人對牛的態度一向樸素:不神、不瘋、不奢華,但絕對得幹活。
老黃牛精神拓荒牛精神孺子牛精神,這些詞光看就很累。牛在中原的意義,就是做不抱怨的事、吃不抱怨的苦、死得安靜、還要被人紀念。但最諷刺的是,我們嘴上說得最順溜的褒義詞,卻是B。也許是因為我們實在沒別的誇法了,只好用這個聽上去髒點、但意思好使的詞彙,把那種能力越大,活越多,屎憋得最狠的形象封個頂。在這裡,牛不是神,也不是演員,更不是資本。它是工具與情緒混合體,是華夏民族的暗線、勞動的象徵、苦的代言人。
眼神兒必須堅定
說到底,牛還是絕對夠狠。它被敬仰、被演出、被放進節日,也被寫進政策檔案。它在各國都有各自的身份——神、演員、經濟單元、氣候危機的背鍋俠、藝術品、情緒投射工具。牛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意義。
可問題是:輪到你真把它生產出的奶喝進肚子裡時,故事就變得不好看了中國大多數成年人都乳糖不耐——這不是個病,但它夠你煩一輩子。你不是不想喝牛奶,只是你喝了它,它也不太想留在你身體裡。
它很快會以氣體、腹鳴、液體急行軍等形式抗議你試圖接近它。它拒絕成為你鈣的來源、蛋白的補充,它只想逃離你。你也別怪它,畢竟它一開始是為小牛設計的,不是給你這個成年人準備的。我也是乳糖不耐受的一員,所以當我聽說舒化無乳糖牛奶的時候,我本能是懷疑的。無乳糖?什麼意思?是拿水兌的啊?還是不叫奶了?後來才知道,這是舒化2007年就開始搞的產品早在大家都還沒搞清楚乳糖不耐是個啥的時候,它已經獨創研發了專利LHT乳糖水解技術
簡單說就是,把牛奶裡不易消化的乳糖大分子提前水解成更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質,讓你的腸胃省點事兒,不用再在內部安排戰鬥。它達到了“國0乳糖水平”,營養細化更好吸收,乳糖不耐受的人喝它無負擔,空腹也能喝,口感不腥,不是那種“藥感健康”,而是自然清甜,算是牛奶的“和平版本”甚至有點像牛奶裡突然走心的那一個它不會罵你的胃是軟蛋,也不會教育你要適應;它只是幫你省下那段喝完之後看地圖找廁所的時間
這就夠了。無乳糖牛奶不是一場文化,也不是情懷,它是你體質和牛奶之間,唯一說得通人話的調停者。
//作者:吃不動餃子了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