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第一天,陽光燦爛,天空碧藍。
小孩難得放假,又帶他去了一趟東錢湖,雖然走了很多次,但每次總有新發現。這次也不例外。誤打誤撞,我們去了陶麓街區的建設村。
開啟手機查資料才發現,這是去年底剛改造完成的一個古村落,我在村裡曬了半天太陽,走遍了角角落落。我的結論是,陶麓建設村可能是寧波改造最成功的一個古村落,前途不可限量。
名字好聽
陶麓,鄉野而不土氣,符合都市人對鄉村的美好想象。建設,又很有社會主義氣質,兩者結合,陶麓建設村,融匯古今,妥妥的中國特色!
名字對一個地方的旅遊業至關重要,巴黎之所以名氣大,和當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翻譯頗有關係,比如說,楓丹白露、香榭麗舍這樣的地名,聽著就讓人想去,其實,去了,也就那樣。
距離合適
我上次說過,鄉村要承接都市的消費金流,距離是關鍵。不能太遠,太遠交通不便,也不能太近,太近沒有感覺。週末一家人出行,不用花太多時間和金錢,就能換個環境,獲得全新的體驗,釋放都市的壓力。陶麓距寧波市中心車程半小時,不遠不近,恰到好處。




環境優美
陶麓依山伴湖,周圍沒有高樓,還有一個完整的古村落。簡直就是現代都市人完美的靈魂避風港。城裡人是非常難伺候的一個群體,沒住過高樓,就拼命往城裡擠,等都住進了高樓,又嫌高樓太冷漠,缺乏人情味。到了節假日,集體奔赴鄉野。
其實,這也符合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最典型的就是美國,二戰之前,美國人也是嚮往大城市,有錢人都往市中心擠。而歸根到底,水泥森林不符合人性對自然的嚮往。幾十年後,市中心紛紛沒落,成了窮人的貧民窟,有錢人再次返回鄉野,住上了大House。有些市中心的房子,一美元一套,都沒人要。
保留土著
原住民是鄉土文化的靈魂。在建設村,你可以看到曬魚乾的婦女,在牆角抽菸的老漢,他們三五成群,說著本地化,時代在變,他們沒變,依然過著傳統的生活,童年時的白牆黛瓦,將陪著他們終老。
過去幾十年,全國各地紛紛改造老街、古村。將老街原住民“請”出去異地安置也是迷惑行為之一。這些人身上保留著老街世代相傳的記憶和情感,他們的居住方式和習慣也是老街文化的一部分,怎麼就忽然成了老街改造後被廢棄的那一塊?
河坊街就是古街改造失敗的典範。河坊街改造的時候,我正在杭州讀書,我記得當時的市長是溫州人,在他的努力下,河坊街被保住了,但沒想到,和雷峰塔一樣,河坊街也毀於重建。我親眼看到河坊街老房子被拆除,然後幾乎重建了嶄新的復古街道。
幸好,建設村沒有犯同樣的錯。






配套完善
建設村附近有很多停車場,目測有幾百個停車位。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當年疫情期間,這裡就是東錢湖方艙隔離板房的所在地。後來因禍得福,隔離板房拆除後,成了最好的露天停車場。有了停車場,才能吸引城裡人來消費。
現在的城裡人是很矯情的,但凡多走幾步路的地方,就很少有人願意去。建設村成功的首要因素,應該就是停車便利。相比之下,殷家灣、十里四香、韓嶺等地,都是吃了停車位的虧。
另外,矯情的城裡人既要田園風光,放空自我,又離不開現代化的便利和享受。以前,很難兩全其美,現在,已經完美統一了。建設村的村口,有一家獨棟的星巴克,是1990年代的建築風格,其他地方不常見。村裡還有書香世家酒店、Club313、Blue gaga等40餘家入駐商戶,既有咖啡屋、也有茶室,既有西餐、也有中餐,還有各地小吃與寧波本幫菜,甚至還有潮流玩具店,吃喝玩樂觸手可得,比你在城裡生活還方便。
綜上所述,開車半小時,有地方停車,遠離水泥森林、城市喧囂,體驗田園風光、湖光山色,還能享受都市便利,這樣的地方,豈能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