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耀高層巨震,餘波未了。
在靈魂人物趙明離職後,榮耀中國區首席營銷官(CMO)姜海榮宣佈辭職,就在同一天,榮耀中國區銷售部部長鄭樹寶離職。
4天時間,榮耀走了3員大將,而且正處於衝擊IPO的關鍵時期,很難不讓人懷疑,這背後藏著不為人知的隱情,尤其在趙明離職一事上意味明顯。
先是榮耀闢謠趙明離職的傳聞,可轉眼間趙明就發微博表示“非常遺憾地宣佈一個極為艱難的決定”,語氣中充滿不捨。有報道稱,據一位接近榮耀內部的人士向外界透露,之所以最後這樣決策,“是因為趙明似乎要向董事會要一個什麼權利,人事人命權,這個董事會都反映都反對,包括跟他的人也反對。結果他就提出,他就不簽字履職,後來甚至鬧到任總那裡。”
值得注意的是,接任趙明位置的李健,其主要經歷是征戰海外,曾經擔任華為奈及利亞代表處代表、西非地區部總裁、歐洲片區總裁、美洲片區總裁等一線要職。
在如此重大卻又順滑的人事變動中,很難不讓人注意的是,離職的趙明、姜海榮、鄭樹寶曾經都是華為老兵,接任的李健被譽為“華為悍將”,榮耀的靈魂人物都有華為底色。
而從明面上看,榮耀業績下滑似乎是罪魁禍首。根據Counterpoint資料,剛剛過去的第四季度,榮耀國內市場份額僅排在第五。當季,榮耀銷量同比下降12.8%,市場份額由2023年同期的15.1%下滑至13.6%。
整個2024年,榮耀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份額呈現一路下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迴歸的華為在2024年迅猛增長,2024年第四季度市場份額達到18.1%,自2019年四季度以來重回中國市場份額第一。
榮耀的未來似乎充滿變數,但與華為相愛相殺的故事,仍在繼續。

迷霧重重
趙明離職疑點重重的地方首先在於,就在官宣不久前,榮耀還作出了闢謠。然而,“闢謠”的熱度還未消散,榮耀便迅速官宣趙明離職。這種前後矛盾的做法,很難不讓市場猜測,這背後或許有著不為人知的隱情。

而再看趙明個人社交媒體動態的變化,似乎也在暗示著此次離職並非毫無預兆。
趙明最近更新的一條朋友圈是關於榮耀的新年影片,釋出於2025年1月14日。在此之前,以“拼命三郎”著稱的他突然開始休假。而他的微博在進入2025年後,更新頻率大幅下降。除了最新的離職信外,只在1月12日轉發了一條關於榮耀手機影像的微博。
此前,趙明會在微博上高頻率地釋出和轉發榮耀的產品及動態。這些社交媒體上的變化,很難不讓人將其與他的離職聯絡起來。
關於趙明離職的原因,同樣存在諸多疑點。多家媒體曾報道,趙明是因個人身體原因將辭去CEO等關鍵職務,但榮耀最新發布的公告中,並未明確提及是身體原因,只是模糊地表示“趙明先生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CEO等相關職務”。
這種模稜兩可的表述,無疑給外界留下了巨大的猜測空間。
此外,趙明離職的另一個疑點,在於華為在背後的影響力。
2020年11月17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華為深圳坂田總部的榮耀送別會上表示,榮耀與華為一旦“離婚”就不要藕斷絲連,未來會把榮耀作為競爭對手。過去的4年多里,趙明帶領榮耀完成了品牌和產品線的重建,並解決了獨立後如供應鏈這樣的眾多挑戰。
然而,當目光聚焦到趙明的繼任者李健時,難免讓人對榮耀與華為是否依舊“藕斷絲連”產生聯想。這並非無端猜測,李健的履歷中處處彰顯著濃厚的“華為印記”。
李健2001年加入華為,2017年起進入華為監事會,在戰略管理和全球化作戰等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曾擔任華為歐洲區的總裁,在海外的業績顯赫。後來,李健於2021年加入榮耀,先後任管理團隊核心成員、副董事長、董事、人力資源部總裁等職務。
從李健的經歷可以看出,他在華為積累了深厚的行業資源與管理經驗,如今來到榮耀,即便華為與榮耀已各自獨立發展,但這種人員履歷上的緊密關聯,很難不讓人對兩者未來的關係走向投以更多關注,猜測榮耀是否會在某些方面依舊延續與華為千絲萬縷的聯絡。
據陸玖商業評論此前瞭解到的訊息,在榮耀正式官宣換帥之前,其實還有一版過渡方案:
趙明辭去CEO改任董事長,前任董事長改任公司黨委書記,新任CEO由之前榮耀的副董事長,HR負責人李健擔任。此外,榮耀歐洲、拉美、中東以及中國區的負責人,都將進行輪換和調任。此項人事任命,正在等待董事會的最後批准。
一位接近榮耀內部的人士向陸玖商業評論透露,之所以最後這樣決策,“是因為趙明似乎要向董事會要一個什麼權利,人事任命權,這個董事會都反映都反對,包括跟他的人也反對。結果他就提出,他就不簽字履職,後來甚至鬧到任總那裡。”
這一系列疑點重重的跡象,都顯示出趙明的離職,是主動選擇還是被迫出局,目前還是未知數。而趙明的離職,也給榮耀的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尤其是時間節點如此接近榮耀上市。

IPO有變數嗎?
對正處於關鍵時期的榮耀IPO程序,趙明的離職無疑是一個重磅事件,投下了一顆不確定性的巨石。
榮耀是華為手機2013年開始運作的子品牌,效仿小米的網際網路手機打法,中國市場的佔有率一度接近17%。2020年美國兩度升級對華為的制裁,導致華為自2020年9月15日後獲取先進工藝尤其5G晶片受阻。2020年11月,華為決定剝離榮耀,一方面是回籠資金,另一方面也是讓榮耀與華為徹底切割,“自尋活路”。
最終,深圳國資接盤榮耀。2020年9月,多家深圳國有企業及30餘家榮耀經銷商,共同組建了深圳市智信新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成為操盤榮耀的新平臺。交易細節秘而不宣。一名買方渠道商當時對財新透露,交易價格可能高達約400億美元(約2600億元人民幣),包括榮耀手機和華為手機部分產品線,以及相應網際網路業務。
離開華為後,內部組織架構、產品戰略,外部供應鏈和渠道,榮耀的一切都須重來,中國手機市場份額一度跌到3%。
後來,經過艱苦努力,2022年榮耀逐漸擺脫供應鏈束縛,重新梳理產品戰略,在不同價位段全面佈局,不僅鞏固原有市場,還向中高階市場發起有力衝擊。隨著業務步入正軌,榮耀開啟了衝擊IPO的征程。自2023年11月明確上市計劃後,榮耀積極引入多元化資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相繼成為股東,其股東陣容堪稱強大。
但在傳出IPO訊息後,榮耀內部卻並不平靜。在趙明離職前,就已歷經重大人事變動。2023年11月,董事長職位更迭,萬飈從董事長變為副董事長,趙明退出董事一職。不到一年,萬飈辭去副董事長職務。2024年5月,榮耀研發管理部總裁鄧斌因違反規定被除名,同時有新的技術人才加入。這一系列變動已然讓市場對榮耀內部穩定性產生疑慮。
如今,趙明這位帶領榮耀走過獨立艱難時期的關鍵人物突然離職,更是引發軒然大波。先後不斷的人事動盪,也讓市場開始憂慮,榮耀的IPO還能繼續推進嗎?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因為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的要求,二年期限,董事、高階管理人員發生重大不利變化是公司上市的否決條件,而重大不利變化需同時滿足“重大”和“不利”兩個條件。
“從榮耀的情況來看,自2023年11月明確透過IPO上市以來,管理層變動較為頻繁。此次趙明離職,可能會被市場解讀為公司內部存在問題或經營狀況不佳的訊號,影響市場對公司未來發展的預期,降低投資者對公司IPO的認購熱情,增加公司IPO的難度和成本。”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表示。
榮耀並非不清楚臨近上市人事重大變動的負面影響,可為何仍出現趙明離職這一情況?雖然網上傳言眾多,但從商業邏輯來看,業績和銷量或許是背後的關鍵因素。

榮耀頹勢
2025年1月21日,根據Counterpoint的手機銷量月度報告的資料,第四季度,華為位居國內市場份額榜首,其後是小米、蘋果、vivo,榮耀僅排在第五。
此外,Counterpoint資料顯示,第四季度榮耀銷量同比下降12.8%;市場份額方面,也由2023年四季度的15.1%下滑至去年四季度的13.6%。

而這個頹勢也不是突然間出現的。據第三方研究機構Canalys的資料顯示,榮耀在2024年前三個季度,其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份額也呈現出下降勢頭,分別為16%、15%、15%,而第四季度甚至低於14%。
因榮耀與華為的歷史關係,在華為“斷供”的日子裡,榮耀是最被寄予期望的那個智慧手機廠商,而榮耀確實享受到一部分市場紅利。根據IDC研究報告顯示,榮耀曾在2022年第二季度、2023年第三季度及2024年第一季度,分別以19.5%、19.3%和17.1%的市佔率成為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第一的手機廠商。
然而,2023年9月1日,華為帶著Mate60Pro預售迴歸,榮耀的業績開始承壓,並與華為的業績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2024年的四個季度中,華為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7%、15%、16%以及17%。迴歸後的華為憑藉自己的產品力和品牌號召力,迅速開啟市場,並取得迅猛的增長,2024年華為每個季度的同比增長分別為70%、41%、24%以及24%。
一個有意思的對比是,同樣是2024年釋出的旗艦手機,在外形上,榮耀Magic7與華為Mate70極為相似,即便如此,似乎也給榮耀帶來太多起色。

從這個角度來說,華為的迴歸,受傷最大的似乎不是蘋果,也不是小米,而是榮耀。
如果拋開外界因素,榮耀頹勢背後,主要是衝高艱難和多元化生態圈建設的緩慢。
榮耀一直明確表達衝擊高階市場的決心。趙明在多個場合表示,華為的迴歸為行業注入活力與競爭,榮耀將以最強產品和最佳狀態與華為展開競爭。甚至在榮耀最新的產品宣傳中,喊出了“耀耀領先”的口號。此外,趙明也多次提及要改變高階市場蘋果一家獨大的局面,還曾發表“iPhone靈動島概念源於榮耀”的言論。
然而,現實卻不盡如人意。據雷科技訊息,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大陸市場600美元以上價位段,蘋果以52%的市場份額穩居高階市場第一,華為則以33%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後,榮耀以5%僅位列第三。
這表明,在中國高階手機市場,消費者還是蘋果和華為“二選一”,榮耀雖說是第三,但更像邊角料。高階市場難以突破,也意味著榮耀不得不繼續在中低端市場與小米、OPPO、vivo等品牌激烈競爭。但在中低端市場和這些競爭對手血拼,榮耀真的有獨特優勢嗎?
除了衝高受阻,榮耀在多元化和生態建設方面的滯後,進一步削弱了其在市場份額爭奪中的競爭力。
目前,榮耀除智慧手機業務外,在IoT(物聯網)和新能源汽車領域均不具備明顯優勢。趙明在談及榮耀是否進入汽車領域時,明確表示:“我們目前還是謹守自己的賽道。”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為和小米早已佈局多元化業務,並構建起日趨成熟的生態體系。以小米為例,其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網際網路服務業務已成為與智慧手機業務並重的發展力量。同時,小米的造車業務也備受市場關注,成為其重要的增長動力。
當下,智慧手機已不再是孤立的智慧裝置,而是消費者日常生活智慧化生態圈的核心。這意味著,手機廠商構建多元化業務和成熟生態圈的能力,對消費者購買意願的影響愈發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衝高艱難還是多元化滯後,都不是一時三刻能解決的,意味著去年榮耀呈現出來的頹勢,恐怕還將要持續一段時間。

趙明需要負責嗎?
隨著趙明在榮耀呈現頹勢時離任,也引發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趙明需要為此負責嗎?
先回顧趙明的履歷,他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通訊與電子系統專業,1998年加入華為,從演算法研發工程師起步。
這樣的專業背景和早期工作經歷,賦予他在技術理解和產品規劃上的專業優勢,也推動了榮耀在技術研發領域的創新,比如榮耀在AI平臺級投入和摺疊屏研發方面的進展,都與他的推動密切相關。
然而,可能正因為他濃厚的“理工男”特質,加上成長經歷都是處於“線下為王”的商業時代,導致在他帶領下,當網際網路思維全面滲透手機行業時,榮耀在把握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節奏上出現了偏差,錯失了線上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這體現在,2021年下半年起,趙明帶領榮耀大力拓展線下渠道,當時線下專區專櫃與授權體驗店超3萬家,線下銷售佔比超70%,且持續加大授權店建設。但近年來手機線上銷售增長迅猛,榮耀過度依賴線下,未能平衡好線上線下渠道,導致線上市場份額流失。
同樣可能是受“理工男”思維影響,趙明沒有充分意識到網際網路時代“爆款”的強大吸引力,而是採取“機海戰略”,榮耀同時在售機型一度多達十幾款甚至幾十款。
這不僅使產品缺乏創新和記憶點,降低了使用者進店率,還增加了庫存風險。為清理庫存頻繁降價,又打擊了消費者購買新品的熱情,形成惡性迴圈,嚴重影響了整體銷量和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趙明豐富的海外經驗也是他履歷中的一大亮點。他曾擔任義大利代表處代表、西歐地區部副總裁等職務,對海外市場的商業環境和消費需求有深刻理解,這有利於榮耀制定全球化戰略、拓展海外業務。2024年12月,榮耀海外銷量佔比突破50%。
不過,在過去幾年,榮耀從未躋身全球手機出貨量TOP5榜單。據一位榮耀員工告訴媒體:“榮耀摺疊屏在歐洲比較出彩一些,但是榮耀在歐洲的拓展並不是特別順利。”與傳音、三星等在海外市場根基深厚的品牌相比,榮耀海外市場影響力仍有待提升,趙明在海外市場的佈局和推進或許存在不足。
這背後反映出,趙明的海外履歷,可能讓他過度預估了海外市場對榮耀的機遇。雖然海外市場確實存在大量增量需求,但榮耀是否真的對這部分需求具備足夠吸引力?如果準備不足就大舉出海,是否會因戰略傾斜導致國內市場根基不穩?這些都是亟待思考的問題。
從趙明的言論和過往經歷不難看出,他具備拼搏和堅韌的作風。在榮耀獨立後面臨重重困難時,他帶領團隊在極短時間內就完成了研發、產品、供應鏈和市場等體系的構建。這種精神在艱難時期穩定了團隊,推動公司實現快速復甦和發展。
不過,如果我們把現實生活中同樣“具備拼搏和堅韌的作風”的人聯絡在一起,就不能發現擁有這種特質的人,往往也比較堅持自己的想法,十分難改變態度和主意。
或許,將現階段榮耀的頹勢完全歸咎於趙明並不客觀,但在帶領榮耀渡過最艱難的時刻後,趙明的一些觀念和決策,可能被榮耀部分股東認為不再契合現階段榮耀的發展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接任趙明的李健,同樣來自華為,同樣具有豐富的海外作戰經歷,這是否意味著榮耀的海外業務確實引起了更高層的不滿,從而決定換人繼續強攻海外呢?
遙想當年送別榮耀,任正非直言:“一旦‘離婚’就不要再藕斷絲連……未來我們是競爭對手,你們可以拿著‘洋槍’、‘洋炮’,我們拿著新的‘漢陽造’,新的‘大刀、長矛’,誰勝誰負還不一定呢?我們對你們不會客氣的,你們有人在竟爭中罵打倒華為,他是英雄好漢,千萬不要為難他們。”
如今來看,榮耀似乎還遠稱不上是華為的競爭對手,更別提“打倒華為”。實際上,無論是品牌形象、經營業績,還是這一次的人事巨震,榮耀都深深困在華為的影子裡。
參考資料:
科創板日報《先闢謠後官宣!時值IPO關鍵時刻榮耀換帥》
中國企業家雜誌《榮耀IPO籌備期,十年CEO趙明告別》
陸玖商業評論《榮耀官宣換帥:趙明出局,李健接任,IPO或將提速》
財新《榮耀CEO趙明辭職繼任者李健此前為華為監事》
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手機市場“座次重排”華為強勢迴歸,蘋果承壓下滑》







